拖延怪也能開效率外掛!時間管理大師都在用的「自我設限」工作法,4大步驟提高專注力
拖延怪也能開效率外掛!時間管理大師都在用的「自我設限」工作法,4大步驟提高專注力

工作或學習中的deadline,除了外界施加,個人也應當對自己提出要求,並把它當作一個強制性的標準。取信於人很重要,取信於自己亦然,這能讓你尊重自己的計畫和安排。─高盛公司

有人說:「我要成為百萬富翁!」有人說:「我要當大老闆。」還有人說:「我要賺錢買好車。」這樣的話常常在街頭巷尾聽說,可是一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他們還是老樣子─沒有成為百萬富翁,沒有當大老闆,當然也沒有買到好車。

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很可能會說:「不急,我不正在努力嗎?過幾年就可以實現目標了。」如果你再問:「要過幾年呢?有具體的時限嗎?」他們又會這樣回答:「為何要具體的時限?反正我能實現就行,晚幾年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些人的想法是美好的,目標是誘人的,但沒有計畫,不訂時限,缺乏行動,完全可以視為說大話、吹牛皮。空有目標,卻沒有計畫,更無實現的時限,那麼這個目標就沒辦法開始去做。這就是人性,因為人都有拖延的毛病,假如完成一件事沒有時間限制,就會不疾不徐、不慌不忙,一直拖下去,反正明天可以做,後天也可以做,著急什麼嘛!

髒衣服該洗了,但今天有點累,不想動,還是等明天再說吧;房間太亂了,應該整理一下,但今天有點忙,沒時間,還是等有空的時候再說吧。類似的拖延在工作上十分常見,有個客戶需要回訪一下,但最近抽不出身,那就先把別的事情忙完再說。可是忙過之後再回頭時,發現他已經成了別人的客戶。

嚴格設定時限,別對自己太寬容

經常聽人說:「為什麼我的目標無法達成?」答案很簡單,因為沒有設定一個明確的期限。假如你計畫今天必須把某項工作完成,哪怕加班到半夜也在所不惜,那麼你就會產生一種緊迫感,逼著自己全心全意來做這件事。至於其他的事情,可以暫放一邊,直到做好這件事為止。

人的大腦就像電腦一樣,輸入什麼指令,它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不能對自己太客氣、太寬容,而要嚴格設定期限來完成工作,並養成習慣,接下來才能按部就班,繼續下一階段。

設定一項工作的完成期限,可以使注意力都集中到這個目標,避免無關緊要的小事干擾。當你的行為與目標脫節時,期限會產生一種約束力,讓你及時回到正軌。例如,下個月5號你要參加證照考試,這就代表複習時間已經有了明確的期限。期限可以讓你產生一種內驅力,驅動你一直向前。

如果你有一天的時間,可以完成一項工作,那麼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假如只有一個小時,則再怎麼辛苦,你也會拚命在時限內完成。

當然,在這之前,你要先確定做什麼,這是目標問題。接著,就從確定待辦事項開始,介紹如何設置完成的時限,以及如何達成目標。

1.確定待辦事項

任何計畫都離不開目標,目標是計畫的前提和保證。 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一個很明確的目標,當有了目標之後,就知道要做什麼了。 像是明天要拜訪一位客戶,接下來就可以圍繞這件事來做計畫。

2.為待辦事件設定時限

在針對某項工作制訂計畫時,設定時限是很重要的一環。 以拜訪客戶為例,你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情況來確定時間。例如明天上午有重要的工作,那麼就把拜訪時間訂在下午。當然,事前要和客戶溝通,看他明天下午是否有空。如果對方OK,那麼時間就已確定,時限也清晰可見。

有時候,同一時間要處理的事情很多,這時就可以按照前文所介紹的記錄法或圖表法,將這些工作按照重要程度標示順序,再分配合適的時間來完成,這樣就確定了完成時限。

3.限制待辦事項的數目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做無限多的事情,只會把自己累壞。

聰明的做法是,合理地取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把時間留給重要的工作。 例如,一天之中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其他就留到明天再做。在這一天,僅為這三件事設定完成的時限,並在每個時限裡,全力以赴。

4.妥善安排不同工作的次序

值得注意的是, 對於必須要做的事情,應該妥善安排它們,讓不同的工作能發揮相互協調的作用,使你能夠勞逸結合,這樣既可以完成任務,又不影響身體健康。

以下有三件事:完成一個銷售計畫書,拜訪一位客戶,寫一篇銷售報告。假如它們的重要程度不相上下,而且都必須在一天之中完成,那麼你可以這樣安排:

上午寫銷售報告(或寫銷售計畫書),然後去拜訪客戶,順便利用中午時間,與客戶吃個飯,下午回來再完成銷售計畫書(或銷售報告)。之所以這樣安排,是因為銷售計畫書與銷售報告同為腦力工作,如果連續燒腦,會使大腦覺得超級疲憊。但這兩件事中間如果穿插拜訪客戶,就會感到輕鬆許多,也會提高工作效率。

當你預先安排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限,就像是對時間編列預算一樣,是很有必要和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編列預算可以避免衝動消費,而時間預算則能保證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完成重要的工作。

職場箴言

「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麼多時間。」─帕金森定理

延伸閱讀:職場新風暴:「混合爬行」是什麼?員工用「咖啡打卡」反制進辦公室政策,遠距上班真的掰了?
在台積電20多年,何麗梅:AI不能取代「這3種能力」!從管錢到管人,她最大的體悟是什麼?

本文授權轉載自《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李文勇著,幸福文化出版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是工作方法
圖/ 幸福文化

責任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