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推免費AI Agents課程!5天密集訓練營,課綱、註冊方式、上課時間一次看
Google推免費AI Agents課程!5天密集訓練營,課綱、註冊方式、上課時間一次看

Google 宣布於旗下的 Kaggle 平台,推出免費的「5 天 AI Agents 密集課」(5-Day AI Agents Intensive Course with Google)線上課程,將於 11 月 10 日至 11 月 14 日舉行,由 Google 的機器學習研究員與工程師親自授課,幫助開發者掌握建構與部署 AI Agents。

《經理人》為讀者整理課程重點、適合對象、註冊方式與常見問題。

課程核心:從入門到實踐,打造能解決問題的 AI Agents

這堂課程不僅僅是傳授理論,更是為了幫助開發者將 AI Agents 從概念原型,推向實際能夠解決問題的「應用系統」。學習重點將圍繞 AI Agents 的 5 大核心組成要素,包括運作的基礎「模型」、能賦予行動能力的「工具」、協調工作的「排程」、處理複雜任務的「記憶體」管理,以及確保品質的「評估」機制。

課程適合所有對 AI Agents 有興趣的學習者,無論是剛入門的初學者,或是希望精進技能的專家。但官方指出若具備 Python 程式設計能力、基礎 AI 概念如 LLMs 以及 Google AI Studio 的使用經驗,將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上課方式:不只單向聽課,還包含實作專案

為了跳脫單向授課的框架,這門課程特別強調多元的學習模式與實作精神。學員每天都會收到豐富的學習資源,包含專業的講義、一份由 NotebookLM 生成的伴讀 Podcast,以及可以動手實作的程式碼實驗室(Codelab)。

除了自主學習,課程也著重即時互動,課程的作者與講者將在 Kaggle 的 YouTube 頻道進行每日直播講座與問答環節;學員同時也能在 Kaggle 的 Discord 專屬頻道上,與全球的學習者及 Google 專家深入交流。

課程最後會推出選擇性參與的「Capstone 實作專案」,讓學員有機會應用所學,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 AI Agent。所有參與專案的學員都能在 Kaggle 個人檔案上獲得一枚徽章,而最終評選出的前 10 名優勝者,更能得到獨家紀念品,並被 Google 與 Kaggle 的官方社群媒體專題報導,獲得全球性的肯定。

Google AI Agents 5 天課程大綱速覽

Day 1: AI Agents 介紹與架構基礎(Introduction to Agents & Agentic Architectures)

Day 2: Agents 工具使用與互通性(Agent Tools & Interoperability)

Day 3: 對話工程與記憶體管理(Context Engineering: Sessions, Memory Management)

Day 4: Agents 的品質監控、日誌與評估(Agent Quality: Observability, Logging, Tracing, Evaluation, Metrics)

Day 5: 從原型到生產部署的最佳實踐(Prototype to Production)

Google AI Agents 5 天密集課如何註冊?步驟一次看

1.進入 「Google 5 天 AI Agents 密集課程」首頁,點擊「註冊(Register)」。

Google_AI Agents Course_註冊1.jpg
圖/ Google

2.註冊方式可以選擇「使用 Google 帳號」,或是「使用其他 email 信箱註冊」。

Google_AI Agents Course_註冊2.jpg
圖/ Google

3.確認 email,並填寫簡單問答。

Google_AI Agents Course_註冊3-1.jpg
圖/ Google
Google_AI Agents Course_註冊3-2.jpg
圖/ Google

4.註冊成功後,可將課程時間加入行事曆。

Google_AI Agents Course_註冊4.jpg
圖/ Google

AI Agents 5 天密集課 QA 一次看

Q1:課程什麼時候開始?

2025 年 11 月 10 日(一)至 11 月 14 日(五)。

Q2:課程需要付費嗎?

完全免費。您只需要一個 Kaggle 帳號和一個相容的 Google AI Studio 帳號即可。

Q3:需要花多少時間?

每日作業約需 1-2 小時,每日的直播講座約 45-60 分鐘。

Q4:如果錯過直播怎麼辦?

別擔心,直播會被錄製下來,註冊者之後可以隨時觀看。

Q5:Capstone 專案的提交時間?

專案內容將於 11 月 14 日公布,提交截止日期為 2025 年 11 月 30 日。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作者為支琬清

關鍵字: #AI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