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吃飯」的新個人年代
「專注吃飯」的新個人年代
2006.09.01 |

說台灣是「餐廳王國」,你應該不會反對,從路邊的黑白切、夜市的海產店,到五星級觀光飯店裡的各色餐廳,以至於琳瑯滿目、吆喝聲此起彼落的百貨公司美食街,或類似「小歇」與「春水堂」這類既喝泡沫紅茶又可啃功夫麵的餐館,你可以在城市的1公里半徑方圓之內,體驗到「五湖三江」般的各種飲食經驗。
但仔細觀察,台灣的餐廳雖多,飲食消費的意義模式變化卻不大──在路邊攤,我們多半是「速效止飢」;結夥上館子,講求的是「集體社交」;而一旦要上「八王子」這樣子的餐廳,為的也總是「有事情要『喬』」。換句話說:即便台灣飲食樣式多元豐富,但卻僅有一種「理性的食慾」統管著我們的感官味蕾──「吃飯」的行為永遠不是為「吃飯」,而是為著與舌尖體驗無關的任務而進行。
隨著社會變遷,這樣的工具性飲食慣性,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第一個新現象,是台灣人開始瘋狂地尋找「新口味」(new appetite)。在日本的《料理東西軍》節目於台灣捲起收視熱後,《壹週刊》和非凡電視台一一跟進,常態性地製作「好吃餐廳」的報導。反映到社會上,則是我們開始清楚辨識出一群周末「迴游饕客」,他們按圖索驥,常態性地追蹤能提供「新味覺」的料理食堂,排除所有與「吃飯」無關的事,專心一致的只為「吃飯」這件事而存在。
第二個新行為,是台灣開始集體熱衷於「新品味」(new taste)的發現、論述、創造和實踐。如果說「新口味」是味覺追求新奇體驗的冒險,「新品味」則是味覺「哲學化」的一種複雜行為:這群新消費者不僅在乎食物的口感經驗,還敏感於用餐的細部流程,各種不同食物的搭組,千方百計地嘗試要由食物(或「用餐義理」的抉擇)、烹調方式、甚或從食物來歷中發掘出意義,以至於他們連進食的空間體驗和餐前、餐後的日常生活,都必須加以「體系化」,變成一種生活風格。放眼我們生活周遭,那些崇尚「慢活」、「樂活」的人,他們在乎的飲食元素,可不止感官體驗而已。
無論是「新口味」或「新品味」,它們都將為台灣餐飲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遷。西方的經驗指出,當消費者在體驗了味蕾的快感後,他們那「馬可波羅式」的好奇心便永不停泊,在日復一日單調無比的日常生活裡,味覺的新奇體驗給了人們活生生的存在感。這個過程,就是社會由「集體化」向「個體化」轉型的重要標誌之一:再也沒有一種體驗,能像「味覺」這樣,必須由人自己來創造意義,它難以分享僅能自足,人一開啟了味覺的感官之門,他便告別了「集體食慾」的無聊年代;甚且,人可由「品味」開始,逐步改造生活裡所有事物的意義肌理──由食物、衣著、旅行、汽車到工作,每一樣都帶著某種taste!
看看身邊變遷中的餐廳,有的把食物變成裝置藝術,化身成誘人的用餐空間;有的不斷創新菜色,讓老饕可以在一口裡嘗盡人生冷暖,你可以真心體悟:製造業的年代遙遠了,眼前的世界,是新個人的花花年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