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媒體,台灣蛻變的關鍵舞台
網路媒體,台灣蛻變的關鍵舞台

20到30歲的年輕人「政治冷感」世代,開始大舉站出來抵抗目前政府的「不公不義」惡政,在國民黨和民進黨逐漸失去其影響力時,台灣政壇需要一股新的勢力,然而若小黨缺乏明確意識形態和資金,很難長久立足。然而社群網站興起,網路力量再也無法被壟斷,言論自由讓網民都可以成為媒體人民力量需持續凝聚,才能透過政黨政治的舞台,適時發揮影響力。

從油電雙漲、開放含瘦肉精的美牛、旺中購併案、NCC放水、證所稅鬧劇、林益世收賄案、南投縣長李朝卿貪汙、馬英九主席辦公室主任賴素如收賄、二代健保、12年國教、凍結基本工資、外勞配額大鬆綁、假年金改革、核四續建、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漁民、通過《會計法》修正草案、黑箱與中國簽訂服務貿易協定、苗栗縣府強行拆除大埔民宅、文林苑、軍方草菅人命,台灣總統都未能好好的澄清應對。近幾年來,人們對政府種種「不公不義」的現象愈發感到不滿,藉由洪仲丘案,人民不滿情緒漲到至高,群起抗議,嚴正表達希望看到一個積極、有作為、能帶給人民理想未來的政府。

上期在「台灣人,革命!」一文中,8月3日「萬人送仲丘」活動透過短短數天的號召,凝聚龐大的人氣,幕後沒有政黨組織動員,沒有社運團體掌旗,這是一場重要的公民自發行動,由臨時成軍的「公民1985聯盟」控制整個大場面和秩序,不分男女老少皆攜手參與活動,其中以20到30歲的年輕人比率最高,「政治冷感」世代,站出來抵抗目前政府的「不公不義」惡政。

小黨難以立足 核心價值要能符合多數人的共同利益

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動員,許多「非藍」、「非綠」的人民,希望擺脫過去藍綠對峙內耗,導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下一代看不到有希望的未來的情景。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正在逐漸失去其影響能力,台灣的政壇確實需要一股新的勢力,許多人開始希望能籌組出一個新政黨,因為政黨與選舉息息相關,在世界各國,成立政黨的主要目標,幾乎都是透過選舉來強化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在台灣成立政黨其實不難,但要讓政黨長期穩定經營下去卻不容易,一個政黨最重要的是黨的核心價值,要能符合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且目標必須非常明確,不可搖擺不定,然後才能擬訂後續政策的設計方向,必須建立在廣大民意基礎上,而非只有侷限在某些特定議題,否則就很難維持長期的實質影響力。

台灣政府為了避免小黨太多,造成政府施政的太大動盪,設計了政黨在選舉制度上的高門檻限制,保證金制度是對平民與小黨的主要門檻,中選會規定,總統選舉必須先繳交保證金1500萬元、直轄市長200萬元、縣市長20萬元、立委20萬元、直轄市議員20萬元、直轄市里長5萬元,如果得票數不到5%,得票率過低會沒收保證金,另外「政黨補助款」分配也會打壓小政黨,這種制度造成政府沒收小黨的保證金,卻提供大黨充裕的政黨補助款,大小政黨的立足點越來越不公平。

在台灣,即使出現新的政黨,短期內規模發展還很難超過國民黨和民進黨,選舉時,選民如果判斷第三政黨的勢力明顯小於國、民兩黨,那麼選票很高機率只會在國、民兩黨之間流動,第三政黨很難得到大量的票數,以2012年的台灣選舉為例,選民如果沒有把握判斷第三大的親民黨,能夠勝選最大勢力的國民黨,那麼會反而會傾向把票投給勢力第二大的民進黨,擔心第二和第三勢力瓜分票源,不如集中火力支持主要敵人的最大競爭者,尤其是現今台灣的選舉制度,如果第三大的政黨沒有一定的勝算,那麼很難吸引更多人民支持,但沒有人民支持的話,政黨剛成立也很難茁壯勢力。

創黨如創業 「意識形態」、「資金資源」為主要關鍵

所以新政黨的成功,必須從基層慢慢建立起人民的支持,從村里長、議員、鄉鎮市長、立委、總統,如同創業一般,長時間一步步經營基層,讓人民體會到這個新政黨的核心意識形態是非常穩健的,可以讓支持它的各方選民達到共同利益最大化,而非建立在因為「反對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所以人民才支持這個新政黨,必須真正從選民心中得到青睞,政黨規模越大,彼此的利益和意見也會隨著黨員的複雜度越來越高,政黨的核心意識形態必須強而有力,不僅不能讓黨員因為利益或意見分歧時,流失到其他大黨,還要能多方面吸引人民支持,這個新政黨必須有屬於自己的「新意識形態」。

讓政黨長期穩定成長的主要的關鍵在於「意識形態」和「資金資源」,台灣有龐大的勞工族群,但單靠勞工族群組成的政黨,主張台灣獨立的台灣民主獨立黨,或者環保意識形態所組成的綠黨,甚至是其他小黨,沒辦法得到其他領域的多數民眾支持,怎樣也無法茁壯成強大的影響力,另外維持正常長期運作必須有健全的財政收支平衡和產業支持,政黨的政策幫助企業營運,企業獻金給政黨運作,互利共生。台灣最大的兩個政黨都向財團靠攏也是因為政治獻金和競選資源的因素,沒有政黨補助金、黨產、政治獻金和產業界的人脈,新政黨很難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得到產業界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舊產業大多已有支持的政黨,而新政黨往往只能扶植新產業,讓新產業知道支持這個新政黨才能加速成長,因為現實社會中,沒有資金是寸步難行,但目前台灣還看不到能掌握「新意識形態」和「資金資源供應」的新勢力,沒有這兩個元素,新政黨很難對抗台灣目前的國民黨和民進黨。

除此之外,掌握「媒體」和「民生經濟」則是對建立「新意識形態」非常重要的元素,新政黨可以透過「網路媒體」這個新勢力來下手,「民生經濟」則是主導新政黨核心意識形態的關鍵,過去幾年,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對亞洲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力,「親中派」和「反中派」容易和經濟成長聯想在一起,成為台灣目前最大的兩個政黨的核心概念,哪個政黨能讓人民感覺可以帶來更理想的「民生經濟」發展,誰就有較高機率能獲勝,新政黨未必要「親中」或「反中」,但一定要能找出和國、民兩黨不同的經濟發展路線,或者減少中國對臺灣的負面影響力,這樣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產業的選民支持,避免單純保障勞工權益的政黨,和單純強調環保議題的政黨,這樣很難在政策制定上取得多方勢力的平衡點,沒辦法取得多數人的支持,台灣人民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視性,基本上是大於勞工權益和環保意識的,所以「民生經濟」是建立「新意識形態」不可或缺的一環。

社群網站成為訊息領先者 凝聚力量 等候時機

台灣短期內要產生能對抗國、民兩黨的新勢力,難度是非常高的,現階段需要的是盡可能提升人民的公民素質,這樣才能讓下一個世代就有機會出現實質改革,這是比較重要的事情,政黨問題暫時無解,網路還未盛行的年代,電視、雜誌、報社是媒體的主流,新聞媒體被少數人壟斷,廣告提供來源也是被壟斷的,電視台可以利用龐大的通路和資源,針對特定訊息一手遮天,甚至扭曲事實與群眾民調,觀眾的意識有較高的比例容易被媒體所引導,但現今網路媒體在facebook、PTT、眾多社群網站的興起過程中,逐漸茁壯,網路媒體是無法壟斷的,言論自由讓網民都可以成為媒體,不會受到政府官方或者財團勢力的刻意影響而形成「河蟹文化」。

如今人民可以擷取到資訊真實性與新鮮度已經遠勝過報章雜誌和電視等來源,甚至傳統平面媒體與電視媒體還會反過來到社群網站去尋找新聞題材,社群網站反倒形成了訊息領先者,提供許多不同的創意思維和言論,讀者從接收訊息,轉變成自己尋找訊息,入口網站、社群網站、企業網站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巨大,台灣年輕一代正在慢慢提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程度,甚至出現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活動組織,台灣民主政治在未來還會有很大的突破,但眼下還需要累積更多的力量,等到適當時機,才能透過政黨政治的舞台,適時發揮影響力。

轉自北美智權報/Jo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