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評論】 林宏文~志不同道不合──台灣之光宏達電為何至此?
【科技評論】 林宏文~志不同道不合──台灣之光宏達電為何至此?
2013.09.04 | 人物

上周末看到宏達電設計部門副總簡志霖及處長吳建宏被收押的新聞,除了震驚之外,心裡覺得相當難過,沒想到曾經是台灣之光的宏達電,竟然發生這樣的醜聞。宏達電如今不僅要面對外界嚴峻的市場考驗,內部的管理問題,恐怕才是未來能否起死回生的關鍵。

簡志霖於2001年就加入宏達電,資歷已有十二年,他帶領的研發中心開發出智慧手機的使用者介面「Sense5.0」,大受市場好評,今年4月高升研發副總經理。以這樣的工作資歷,絕對是執行長周永明的核心團隊成員,高階主管出現這種問題,透露出來的是內部管理鬆散、團隊離心離德,已經是令人匪疑所思、難以想像的地步。

最近朋友在思考要不要創業,我跟他談到,找尋創業夥伴,一定要符合台積電說的「志同道合」,否則每天都在溝通或衝突,勢必難以成事。宏達電如今正值振衰起敝,需要大有作為的時候,竟發生核心團隊準備離職開公司,還要將公司機密帶出去,顯然是志不同道不合,有如一艘大船已傾斜,大家無心戀戰、急忙想跳船的景象。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宏達電爆出這件事,執行長周永明當然要負最大的責任,一向最挺宏達電的高盛就說,宏達電經營團隊必需重組。寫這篇稿的時候,又傳來微軟收購諾基亞的新聞,我無法預測這兩家公司合併後,諾基亞手機事業就一定能返敗為勝,但企業遇到那麼大的挑戰,如果一點都不做改變,絕對只有等死的份,近兩年全世界手機廠都在進行轉型或更換經營團隊,只有宏達電無動於衷,完全不動。

不只如此,看到宏達電主管洩密出走的新聞後,很多朋友也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大家最想問的是,為何出事的主角,又是王雪紅董事長旗下的公司呢?

如果大家記憶不差的話,2003年,威盛就有一位員工離職後到友訊,將專利技術帶回威盛,被友訊控告商業間諜的案子;後來,威盛旗下的威騰公司,也涉及侵犯聯發科的CD-ROM專利,最後以16.5億元的天價賠償和解。此外,去年8月,由王雪紅投資的威望國際(catchplay),也發生了董事長陳主望控告總經理張心望背信與侵占。

在科技產業中,專利、技術是公司競爭力中最重要的命脈,宏達電起家是因為技術,但在王董事長投資的公司中,卻屢次出現這種專利侵權或內部管理不周的大問題,還要出動檢調大動作介入。王董事長一向授權給專業經理人,但董事會絕對不是放手給CEO就好,在擬定經營方針、任免重要主管,以及做為CEO重要的諍友等許多大事上,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及宏達電董事會實在是難辭其咎。

王雪紅是有識人之明的超級大伯樂,這點大家應該都同意,能夠在台灣資本市場創造兩次股王傳奇,也是台灣絕無僅有的記錄,但問題就在,王董事長有太多的錢投資到太多的企業,她的時間分給太多雜務,無法集中在她旗下這家最重要的企業宏達電。過去王董事長用創投的運作方式,投資很多企業並且賺很多錢,但要經營一家成功且持久的企業,則要不斷地聚焦再聚焦,台灣其他成功企業的董事長,從郭台銘、張忠謀到蔡明介,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王董事長在這一點就遠遠不及了。

更糟的是,大老闆若無法聚焦發展,轉投資事業一大堆,加上頻繁的關係人交易,這些作為看在員工眼裡,難保大家不會有樣學樣,也想投機賺錢,薪水千萬元仍然不滿足,甚至想偷技術出去賣錢。

在宏達電副總被收押的同時,幾則有關大陸小米機的新聞,佔據報紙更大的篇幅。小米機上半年銷售量超過七百萬支,已超越去年一整年,今年全年銷量將上調至二千萬支;小米已完成新一輪增資,市值達百億美元;除了紅米機外,小米又準備在九月五日推出新款手機及平板;更吸睛的是,小米還找來Google副總裁巴拉擔任國際業務負責人,準備為小米機進軍歐美市場開跑。

之前我曾預估,小米機最快明年銷售量會超越宏達電,但如今小米機銷量爆增,宏達電出貨量低於預期,說不定今年就提前看到這個「死亡交叉」。不過,如今討論何時超越已不再重要,台灣與大陸手機產業的反轉趨勢已經形成,小米掌握了創新的商業模式,也沒有定位自己是手機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未來上升勢頭還見不到頂。科技業永遠是創新說話,這場台灣與大陸的PK賽,提前讓大家看到結局,台灣朋友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宏達電剛崛起時,我是第一個在周刊大幅報導他們崛起的故事,當時團隊由低調的卓火土帶領,不願接受訪問,我努力找尋科技業人脈,打聽他們的背景,後來問到他們都是出身美商迪吉多(DEC)大溪廠,我還因此跑了幾趟桃園與新竹,循線找出當年迪吉多內部刊物「迪園」,發現許多珍貴的舊照片,我還拿著迪吉多離職員工名單,一個個打電話去訪問,希望打聽到一點一滴有關宏達電團隊的消息。

不僅如此,宏達電早期技術遙遙領先其他對手,並獲得美商高通(Qualcomm)的全力支持,我們還邀請高通執行長賈克伯(Paul Jacobs)與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一起對談,用最大的篇幅,報導兩人對談的內容細節,還留下一張兩人開心地互相指著對方、英雄惜英雄的經典照片。

不過,如今這些都已成往事,宏達電從台灣之光,淪落到核心團隊因A錢而被收押禁見,我覺得既難過又感傷,做為一個記錄台灣科技業二十年的科技記者,我被這些貪婪的人徹底打敗,曾經以為台灣有追求世界級品牌的夢想,但現在是真的死心了,我想,我應該不會再花任何篇幅,來報導這家曾經是我最尊敬的公司。真的,不會了。

[林宏文] 目前擔任《今周刊》顧問,也是環宇電台FM96.7 財經熱點 及 交大幫幫忙 節目主持人。曾任《今周刊》副總編輯,《經濟日報》記者,畢業於交大電信工程系,天津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主跑科技產業,著有《競爭力的探求》,《管理的樂章》,《惠普人才學》,《商業大鱷SAMSUNG:21堂課三星從賣米小舖到賣全世界》等書。部落格: http://owenlin.pixnet.net/blog

(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立場)

關鍵字: #HT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數據驅動體驗升級!全台唯一上櫃電商「美而快」如何打造成長引擎

當電商市場告別流量紅利,企業的成長路徑也面臨改變。廣告投放的邊際效益不再、社群觸及率下滑,加上第三方 Cookie 的正式退場,使得傳統「廣撒網」的行銷模式失靈。面對變局,擁有百萬會員的服飾集團美而快,在導入直通國際ESi的一站式 CDP(Customer Data Platform)後,有效提升分眾溝通效率與顧客經營精準度,讓數據應用從行銷部門逐步滲透至營運節奏規劃,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的新引擎。

流量為王的時代過去,顧客經營必須深化

「這幾年電商獲客成本增加很多,品牌若無法將流量轉為有效會員,很快會失去競爭力。」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指出,在數位廣告成本飆升、新客轉換日益困難的趨勢下,「私域經營」就成了品牌必修課;依賴流量已不夠,如何讓顧客留下、回購、持續互動更是關鍵。

為了深化會員經營,美而快團隊開始深入分析會員行為,區分出長期未購、已回訪未結帳、潛在高價值等類型客群,再依據行為進行對應溝通與內容推播。然而,分眾管理極為繁瑣,需仰賴大量人力與反覆操作,「每天都得手動撈資料、打包受眾、分眾投遞。」王志仁直言,這是一項曠日費時、卻無法逃避的任務。

直通國際
圖/ 數位時代

對此,美而快選擇導入直通國際的客戶數據平台 CDP,以系統思維出發,打造可長期營運、可擴張、可迭代的顧客管理模式。

對美而快而言,導入 CDP 後最直觀的改變就是「效率」。例如:過去每日需手動處理的「180 天未購會員」分眾任務,現在可藉由自動化流程完成,釋放行銷人力,專注策略性規劃。同時,團隊也開始盤點冗餘的 LINE OA 投遞對象,刪除一年以上無回應的 LINE 會員,反而讓開封率與點擊率雙雙提升,ROAS 更一舉翻倍。

打通線上、線下任督二脈,CDP 為 OMO 鋪路

當 CDP 不再只是行銷工具,而是轉變為驅動企業營運的中樞系統,其價值即體現在資料整合、流程優化與策略制定的全面提升。美而快導入直通國際 CDP 後,另一個有感的突破就是線上、線下數據的打通,成功串聯集團旗下多元品牌通路,重構消費者旅程。

以 2023 年底開幕的 UR Living 實體門市為契機,美而快同步推動 App 積點與會員綁定機制,鼓勵實體顧客登入線上會員系統;同時,透過 CDP 將線下交易資料完整回收,不只實現會員輪廓識別,也為 OMO 策略奠定基礎。這套整合機制迅速展現成效——以主力品牌 PAZZO 為例,實體店開幕後,線上會員與營收成長 25%,其中近半新客來自實體通路。

「線下其實是很有效的新客來源,像 PAZZO 的新會員裡,有一半都是從線下來的,」總經理王志仁分享,若從會員結構觀察,不同品牌在線上、線下的表現其實有所差異,例如 PAZZO 線上與線下客群各占一半,而部分新品牌則在線下更具導流優勢。

有了 CDP 整合數據,美而快得以建立「雙向引流、數據貫通」的 OMO 策略,聚焦顧客行為與場域偏好,讓每一個接觸點都更精準、更有價值。

CDP 驅動商品決策,預測力成關鍵競爭力

讓數據真正驅動企業運作,關鍵在於能否跨出行銷部門,擴展至商品、內容與營運等決策核心。對美而快而言,這樣的延伸雖仍在逐步建立,卻已有方向。

服飾業的商品多為非結構化資料,細節如剪裁、材質、風格等變化極大,加上時尚週期更迭快速,除了基本的品類與顏色,很難建立細緻穩定的分類模型。即便如此,美而快仍透過 CDP 進行購物行為分析,掌握哪些商品高瀏覽但未轉換、哪些品項吸引新客,並回饋給內容與商品團隊,作為優化依據。「我們希望透過 CDP 協助商品開發,更細緻地理解交易失敗的新客行為,去改善、去優化,」王志仁表示。

「對零售業來說,不管是 AI 還是數據,最終目標都是『預測』。預測商品熱度、預測顧客行為、預測營收走向——能預測,才能控制成本、降低風險。而『數據』是每天必須做到的基本功。如果沒有奠定基礎,就無從發揮後續價值。」王志仁強調,一步一步把數據的基本功打穩,紮實累積、系統性整合,CDP 才能發揮價值,為預測力打下基礎。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