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個可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10 個可被具體執行的時間管理技巧
2013.10.09 | 科技

「時間管理」、「工作效率」是這兩三年來電腦玩物投入許多心力關注的一個議題,尤其在介紹了大量的數位新工具後,到底這些工具只是玩具,還是真的可以回過頭幫助我們改善或大或小的某些問題,也是在電腦玩物這個部落格裡比以前更加關心與在意的重點轉變。

但也因為我之前從介紹解決問題的軟體小工具開始,所以我一直相信「方法」比人的個性與意志更適合依靠,比起鼓勵的話語,在電腦玩物中我更希望傳達的是一些「具體」、「可行」、「只要照著做,而且容易照著做」的步驟,不是要激勵大家透過什麼意志力來改變自己的個性,而只是在實際的作法上微調,就能改善工作效率(參考:這五個數位工作方法,幫助我和我的缺點和平共處)。

而其中有些方法,是不管換到什麼工具上都是共通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被執行」,並且不需要你修身養性還是改變意志就能被執行!我稱其為具體可行的小技巧,而這或許就是改善生產力最需要知道的關鍵,今天這篇文章,就要從我自己的經驗,來分享時間管理上「真的可以被具體執行」的小技巧。

一、幫自己留下「神聖時間」

我有一個習慣是每天都有預留一段「神聖時間」,可能是晚上10點到12點,或是早上5點到7點,但也有可能是某個假日中午的12點到2點,當然這個神聖時間是留在我自己心裡的,只有我自己知道。

但是無論任何人要給我安排什麼事情、無論任何任務需要安排什麼時間,都絕對不會碰觸到我心中的這段每日的「神聖時間」,當我跟別人說:「不好意思,這一天真的沒有時間了。」實際的意思就是除了神聖時間外,沒有其他時間可以安排了。

「神聖時間」的時段不是固定每天一樣,但「神聖時間」一定是用來執行一個我自己非常想要執行的事情,可能是寫一篇部落格文章,也可能是學習一個事物,或是讀一本書。

擁有「神聖時間」的好處就是: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總是會一直保持進度。而這一點正是時間管理的真諦:

完成比之前更多的任務「不是」時間管理,要真正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時間管理
 

二、「少量多餐」的工作切割法

時間管理不只是安排時間,而是可以在有時間的時候具體有效的完成現在可以做的任務,讓你無論面臨什麼樣的時間變化都可以應付自然,只要有空檔,我就有事情可以做,總是可以推進工作進度。

很多時候我們其實是「浪費了太多空檔時間」,明明開會前有30分鐘空檔,明明下午臨時空出1個小時,但我們把這些空檔浪費掉了。(參考:這 10 件事情,不如留到「零碎時間」再做更有效率!

要改善這個問題,具體的作法就是「切割工作」,一件工作盡可能的切割成很多個任務步驟,每一個都要能獨立執行,並且每一個都能在60、30甚至20分鐘以內完成。

這樣一來,我們不用等到有完整的兩個小時才能開始工作,而是少量多餐,一天之中只要給我4個30分鐘的空檔,我就可以把這項工作完成。仔細計算一下:

● 上班開始後大家還沒開始互相丟工作的30分鐘。
● 中午午休前大家開始放下工作的30分鐘。
● 下午開會前覺得做什麼都會被打斷的30分鐘。
● 傍晚下班前開始醞釀下班心情的30分鐘。

只要切割成多的任務,你真的可以空出空檔來完成一個本來很龐大的工作。而且少量多餐會讓我感覺輕鬆,一次要吃下大餐則負擔太過沈重,反而產生了厭食的感覺。

三、「想到就能做」,善用行動工作

「行動」工作可以大幅度的改變我們的工作效率,這裡指得就是在我的行動裝置上進行的工作,包含手機、平板,或者非常輕便的筆電,以及可以在任何環境下進行工作,像是會議室、咖啡廳、捷運上、行人馬路口。

這裡不是說要大家「什麼時候都在工作」,就像前面說的,這不是時間管理的目的,甚至違背時間管理的精神。

「行動工作」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時候我都「可以」工作,只要我想要、需要以及有必要,我可以立即的推進工作進度,不用回到辦公室,不會遺忘資料,善用每一個值得善用的時間。前面第二點所說的切割工作,就很需要行動工作一起搭配,才能更加善用空檔。

另外,我自己的經驗是常常很多時候我的「工作靈感」、「工作問題與解決的方法」是發生在「行動中」。這時候如果我善用行動工具來工作,就可以立即儲存想法、推展進度、解決問題,當下就去掉一個待辦清單,這樣整體來看更能節省自己的時間。

四、「到此為止」,設定大中小截止線

我自己的時間管理經驗告訴我,有「到此為止」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我為了要把一件工作做好,可以無止盡的進行準備、規劃、收集資料,在執行上我也可以永遠的去修改任何細節而讓其感覺更好,但這種事情如果沒有一個終止,那麼沒有任何工作可以被完成。

甚至,有時候這樣的永無止盡想法一直拖到了真正非要完成不可時,反而只能急就章,最後結果更加慘烈。

所以我在工作時隨時都會給自己「到此為止」的截止線,而且可以區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大截止線是這個專案必須完成的那一天,或許是一個月後。

第二個中截止線是我切割這個專案後,設定的每週進度,每一週結束前,無論如何我要達到這個進度,無論做出來的結果是100分還是80分(當然,如果只有 60 分就要調整進度)。

第三個小截止線是每天每個時段的瑣碎任務,例如這個任務我要花兩個小時做,或者更真實的情況是:「我只有兩個小時可以做」,那麼我就做出兩個小時能夠做到的現在最好的結果,接著就「到此為止」。(參考:Gmail, Google日曆, Evernote 短中長期專案時間管理心得

當然要追求一個更好的結果,但比起強求這一次做到最好,而實際上自己並沒有任何具體能力、條件去保證這一點,那麼不如追求「下一次」比「這一次」做得更好

五、「就照著做吧!」建立可以遵循的步驟流程、待辦清單

如果自己有些工作在本質上是要反覆做的(或者以後還有做的機會),那麼當然要依據這次的經驗,建立一個固定的流程,而且要把這個流程寫下來,並且把流程轉化成一個一個具體、連續的待辦步驟,讓自己下一次可以照著做就好。

這不只是說下一次可以比較輕鬆,而是有一個「具體步驟流程」可以相對容易克服工作上最大的敵人:自己的焦慮

無論是之前做過的工作,還是這一次全新的陌生專案,我都會從自己的經驗或請教別人的經驗中,事先建立好這次的「流程」、「步驟」、「待辦清單」,並且把這個流程非常明確、具體的寫在筆記上。

在執行專案時,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阻礙,即使心情再低落、腦袋再混亂,我都知道「只要打開這份流程筆記,照著繼續做下一步就好」,事先把大概的流程確定下來,可以很大程度的讓整個工作更加順暢,自然的無論如何時間就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六、「刪去法」,去除多餘的步驟

第五點中建立了工作流程、待辦清單後,我還會做一件事情,就是開始刪去那些其實沒有必要的步驟。

尤其在有時間壓力下,千萬不要忘記第一點,這種時候依然要留給自己神聖時間,所以一定要刪去多餘的步驟或任務。

而且一定有可以刪去的,只要我們仔細的去思考專案的目的、工作的意義和整個流程的邏輯性,就可以找出那些可以精簡的部份,精簡的愈多,你就愈容易獲得掌控這次專案時間的權力。

七、「不要高估自己」,排出真正可以完成的時間

在排定工作流程時,難免會發生「本來想要今天完成的任務但沒有完成」,這時候要思考一個問題:我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這樣安排了一大堆今日要完成的任務,結果變成只是一種心理安慰,那麼,不如下次真正排出自己可以確實完成的任務數量吧!

雖然數量一定會變少,但這樣才會讓自己真正知道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這項任務,請務必「真正的認識自己能力的極限、感覺的極限」,不只是能力上做不做得到,也要在意自己的精神力是不是能支撐,然後才知道自己確實可以完成什麼樣的任務進度。

不要每一次沒有達成目標時就想:「下次我拼一下應該就可以」,或是「那就把今天沒做完的全部丟到明天一起做,但明天原本預計要做的還是做完」,這種想法是時間管理的另外一個大陷阱,會讓你永遠都沒有辦法「安排出真正符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方案」,永遠都在趕工。

很多時候專案開始前會讓你預估時間,與其錯誤的預估一個月就能完成,不如準確的預估自己實際上需要兩個月時間,比起緊縮導致最後延誤,反而準確推出的效果更好,因為一個專案很有可能還牽涉到其他團隊的配合,不是你自己的事情,只有時間準確才能讓每個團隊搭配出最好的效果。
 

八、「不要打斷自己」,關閉過度的提醒

我以前也是會使用像是新郵件提醒這類工具,但是後來我發現那對我來說是工作效率的另一個大敵,是的,沒錯,我透過郵件通知即時收到最新任務了,但結果卻是讓我從現在的工作上分心、打斷了現在的工作。

一旦從現在正在進行的工作抽離,要回頭繼續工作,就要花費更多時間的浪費,這其實非常划不來。

所以現在我都不裝任何電腦上的通知軟體,把 Chrome 的通知關閉,也把手機上的通知關閉,我不要這些新任務的通知來干擾我,而讓自己可以「在這段工作結束後」才去看看有什麼新通知

這是一個小小的方法上的改變,可是可以大幅的增加工作效率,讓每一段工作都能最有效率、最準確的完成。

九、「告別今日」,寫下明日的任務清單

我曾經在「今天晚上就該做,明天早上不要做的 5 個數位工作習慣」中分享過這個想法,對我來說每天晚上寫下明日的任務清單有兩層意義。

第一是告別今日,既然要寫下明日任務,那麼當然表示我整理了今天完成的、未完成的工作,把今日的任何問題、錯誤留在今日封存,然後看向明日,好好計畫那麼「接下來我可以做什麼」。

時間管理的關鍵就是永遠只看現在與未來,只思考接下來怎麼做,因為人沒辦法回到過去去改變已經在之前的時間點上發生的事情。

第二則是讓明天一開始就能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態,並且在一日裡可能的各種意外來臨之前,優先完成最重要的工作

十、「給自己休息時間」

最後回頭呼應第一點,在第一點中預留的神聖時間依然是「要做什麼事情」的時間,但除此之外,還要預留真正休息的時間。

短的來說可能是每工作30分鐘就一定休息5分鐘,中的來說可能是每天中午會睡個午覺,晚上會去好好吃飯,長的還說則是計畫週末的旅行出遊。

時間管理終極的意義還是在「怎麼樣擁有自己的時間」,怎麼樣更快完成工作只是為了讓自己多擁有一個時間的手段與過程,而這些自己真正休息的時間,才能讓自己享受人生,回頭好好珍惜自己,並且也獲得更多工作的動力。

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壓榨自己,總是去想「反正我犧牲週末就能完成」,多嘗試換個想法:「在週末前我可以怎麼精簡工作、善用工具、請人幫忙、溝通協調」,來讓目前的工作順利達到截止線?

轉自電腦玩物/esor huang(異塵行者)

關鍵字: #數位工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奪下證券界奧斯卡《金彝獎》: 元大證券改寫「行動投資體驗」打造新一代行動下單APP
奪下證券界奧斯卡《金彝獎》: 元大證券改寫「行動投資體驗」打造新一代行動下單APP

元大證券「投資先生 APP」獲第18屆金彝獎肯定,不僅成為市場公認的創新典範,也象徵元大證券已將數位服務從工具升級為支撐「投資人體驗」的數位基礎設施。

在下單APP已成證券業經營「標配」、交易介面越做越像的今天,要在市場上創造競爭力並不容易。 然而,元大證券的投資先生 APP 卻交出一份極具說服力的成績單 ,不僅累計下載突破 560 萬次、月活躍使用者超過 130 萬人,穩坐全台新一代行動下單平台, 在近日剛公佈得獎名單的 「第 18 屆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金彝獎」中,更一舉奪下「傑出金融創新獎」殊榮

這樣的成績讓人不禁好奇:在人人都有下單APP的時代,它到底如何打造差異化,獲得投資者與評審的肯定?「我們認為,這次得獎的關鍵並不是來自單一功能,而是評審看見了完整而連貫的行動投資體驗」元大證券表示。

投資先生 APP 在2025年全新改版後,成功串起投資旅程的每一個節點,從線上開戶、市場資訊取得、交易下單,到帳務查詢與投後管理,讓使用者可以在單一 APP 裡完成大多數投資決策所需的關鍵流程,減少在不同 APP 之間來回切換的時間與不方便,有更多時間可以去瞭解市場資訊、優化投資組合與投資成效。

從客戶痛點出發的改版藍圖,讓投資旅程更順暢

元大證券指出,投資先生 APP 的改版計畫,源自於團隊多年累積的使用者洞察。 自 2018 年上線以來,元大證券便持續蒐集使用數據與用戶回饋,逐步梳理出投資人在行動投資旅程中常遇到的關鍵痛點。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首先,是過往臨櫃開戶流程繁瑣又花時間。其次,許多投資人同時擁有多項金融資產,每一種資產都有各自對應的 APP,常常要在不同 APP間反覆切換,難以快速掌握整體資產狀況。第三,APP 介面採固定版型,投資人每次都得層層點選才能找到所需資訊,操作體驗難以提升。第四,市場波動快速,但投資人又難以時時刻刻緊盯盤面變化,一個不留意就可能錯過絕佳的進出場時間。最後,在時間有限、資訊繁雜的情況下,許多投資人沒有足夠時間深入研究商品,只能依賴親友建議做決策,投資過程缺乏個人化引導與專業支持。

這些長期困擾投資人的問題,為投資先生 APP 的改版計畫指出了明確方向: 不僅逐一拆解這些痛點,更要串起各個投資節點,打造出一條更順暢的行動投資動線。 正因如此,投資先生 APP 2.0 推出5大創新設計,並依照投資人的實際操作流程,將這些創新整合成更直覺的投資路徑,讓使用者能夠一步接著一步操作,投資流程自然更連貫、順暢。

創新1、一戶五開》讓開戶變快、變簡單、也變更安全

在投資旅程的第一站,元大證券推出「一戶五開」創新服務,整併證券、複委託、財富管理、銀行台幣扣款與外幣扣款5大帳戶的開戶流程,使用者只要一次申請、一次驗證,就可以同步開立這5大帳戶。過程中,亦結合 OCR 與銀行資料共享機制,自動帶入部份資料,讓使用者從原本近 60 個欄位的填寫量,一口氣降低至剩下五分之一,整體開戶時間也縮短至 約 5 分鐘

元大證券強調,「一戶五開」服務不只是把流程變快、為投資者重新定義開戶體驗,更重要的是,同步降低詐騙風險,藉由將身分與資料比對前置化的做法,在開戶端就能攔截高風險樣態的交易,而統一的驗證軌跡也能降低人為錯誤與資料偽造的可能。

創新2、客製化投資首頁》打造個人專屬投資儀表板

完成開戶後,進入日常使用階段,投資先生 APP 推出「客製化投資首頁」的創新設計,以卡片式模組架構,一次整合台股、ETF排行、研究報告、行事曆等16種功能模組,使用者可依照自己的習慣自由增減模組,並透過拖曳方式調整順序,打造個人專屬的投資儀表板 ,讓 APP 不再只是資訊堆疊,而是更貼近每位投資人決策節奏的個人化入口。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創新3、智能貼標》把個人化體驗從介面設計升級到內容推薦

在個人化體驗上,投資先生 APP 不只提供客製化投資首頁,還進一步導入「智能貼標」機制,讓個人化服務從介面配置走向內容推薦。元大證券透過數據分析 自動辨識用戶的投資屬性並建立標籤 ,據此進行個人化訊息推播,提升內容相關性與觸及率。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這項設計的價值在於,它能隨著投資人所在的投資階段動態調整內容,不論是新手需要基礎知識,或是進階投資人關注市場機會,都能收到更對時、對題的資訊。

創新4、智能條件單》不必盯盤也能照策略走

當投資人準備進場時,投資先生 APP 的「智能條件單」便成為策略執行的重要助力。此功能同時支援台股、美股與期貨交易,讓投資人透過自動化條件設定,提高策略落地率並強化風險控管。

目前智能條件單共提供六大應用情境,並支援長達 90 天監控,滿足不同類型投資人的需求,也獲得許多投資人高度肯定。以台股為例,智能條件單至今已累積逾 10 萬名使用者、創造超過新台幣 700 億元的成交金額,顯示 自動化策略工具 已成為越來越多投資人的日常操作利器。

創新5、元大集團資產總覽》14 類資產一次看清

最後,在投資後的資產管理階段,投資先生 APP 運用集團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打造更完整的資產全貌檢視能力,讓投資人能在單一介面一次 總覽多元金融商品

元大證券串接元大金控集團內各子公司共 14 類資產,免去過往跨 APP查詢資訊的麻煩,使用者僅需完成一次身分驗證,即可跨平台查詢證券、銀行、期貨、投信與人壽的資產,至今已寫下每月使用人次逾 2 萬次的好成績。

元大證券
圖/ 元大證券

展望未來,元大證券將持續以「投資體驗先行」作為產品迭代的核心原則,讓既有的服務主軸走得更穩定、更順暢,也更貼近日常使用情境。同時也會持續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於技術成熟且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謹慎引進,讓數位服務真正成為投資旅程中的穩健助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