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 Google 發表 Code Wiki 工具,利用 AI 自動掃描並生成結構化維基文件,確保文件隨程式碼變更即時更新,解決開發效率痛點。
重點二: 平台內建 Gemini 聊天機器人,提供針對儲存庫的即時問答,並能自動繪製架構圖與序列圖,將靜態閱讀轉為互動式探索。
重點三: 針對企業內部難以維護的舊有程式碼,Google 計劃推出 Gemini CLI 擴充功能,支援本地端與私有儲存庫操作,目前已開放候補登記。
開發軟體時,「閱讀既有程式碼」是一個非常耗時耗力的高成本工作。為此,Google 近日宣布推出全新平台——Code Wiki,這項工具旨在讓靜態文件轉化為持續更新的結構化維基,透過 AI 技術自動掃描完整的程式碼儲存庫(Repository),並且每次程式碼有變更後,都會重新生成結構化文件,確保說明文件與程式碼始終保持同步。
Google 強調,開發者的時間應專注於構建功能,而非解讀過時的文件;Code Wiki 不僅能大幅降低新進人員的學習門檻,也能讓資深開發者能更快速地掌握複雜的程式庫。
Code Wiki 的特色是什麼?
簡單來說,Code Wiki 透過自動化分析,將極度複雜的原始碼轉化為一個結構清晰、易於理解的知識庫。這就像是為你的專案配備了一本無需手動編寫的百科全書。它的運作基於以下四個核心功能:
- 自動分析與組織: Code Wiki 會掃描整個程式碼庫,自動分析所有檔案,並將其整理成按主題、元件 (Components) 和功能分類的頁面。
- 與程式碼同步更新: 這是最大的亮點。每當有開發者提交新的程式碼變更時,Code Wiki 會自動重新生成相關文件,確保文件與程式碼始終同步。
- Gemini 提供 AI 問答: 平台內建Gemini AI聊天機器人。使用者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提問,它會基於最新生成的 Wiki 內容,提供精準且附有上下文 (Context-aware) 的回答,而非通用的建議。
- 自動生成架構圖: 針對文字難以描述的複雜邏輯,工具能自動生成架構圖、類別圖和序列圖 ,無需用戶手動繪製。
傳統上,新人入職可能需要資深成員耗費數週進行人工指導,有了 Code Wiki,新手可以在短時間內自主學習並掌握專案架構,大幅降低溝通成本。此外,在許多企業中,常有如同「數位遺址」般的舊程式碼,原開發者早已離職,導致舊有的程式碼沒人敢碰也沒人懂。Code Wiki 能自動探勘並解釋這些被遺忘的程式碼,讓維護工作變得更輕鬆。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評估新的開源函式庫時也需要時間閱讀文件,Code Wiki 能快速生成知識庫,推進資深人員掌握新技術的過程。
如何開始使用Code Wiki?
Code Wiki 已對外開放,可以透過公開預覽版使用。至於企業內部的私有儲存庫 (Private Repos),Google 計畫開發 Gemini CLI 擴充功能,讓團隊在本地端安全地運行此系統,無需將私有代碼上傳至公開平台,目前開放加入候補名單 (Waitlist),可先至官網進行登記。
延伸閱讀:ChatGPT濫用破折號怎麼改?如何避免飄出超油膩「AI味」?實用指令教學快收藏!
教學|Google Opal免費開放台灣用戶!Opal是什麼?介面功能、操作教學、限制一次看
資料來源:Googl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黃若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