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 5s指紋認證的得與失說起
從iPhone 5s指紋認證的得與失說起

如同《從iPhone 5s 指紋辨識,看 Apple行動商務專利佈局》一文所述,Apple的一貫策略是「Keep It Smart & Sweet」(KISS),以使用者的便利性為最高指導原則,而不是將Security列爲第一優先考慮。

兼顧安全性與便利性

即使是安全性要求最高的美國軍方,都無法完全防範駭客們的攻擊。只有不被使用的系統,才會沒有安全漏洞。而且,越安全的系統,使用起來就越不方便。安全性與便利性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互相衝突的。

事實上,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必要的設備,任何安全防護機制都能被破解。要求一個僅價值數百美元的消費產品,具備任何人都無法破解的最高安全等級,似乎不是個合理的要求,也沒有必要。

若系統安全性真要做到這樣的程度,不可能僅靠單一的裝置或做法。例如VISA信用卡組織提出的標準是三選二,在Token、Memory、Biometrics中選擇至少兩項的組合,才能被認定達到交易安全等級(詳細內容請參閲「線上交易的安全性」,作者:陳宜誠)。

所以,我們一般使用信用卡需要刷信用卡加上簽名,有些銀行要求還需要輸入密碼,才能取得授權。提高安全等級,使用者操作上的複雜度增加,因此導致使用上的不便,這便違背了Apple一貫秉持的User Friendly的KISS策略。 
筆者認為這也是爲什麽Apple會將指紋感測器放在「Home」鍵而不是在觸控螢幕下(Apple同時擁有這兩者的專利)的原因。如果使用者還是不放棄輸入密碼,在沒有增加多餘的動作的前提下,便可大幅提升其安全等級;如果因爲有指紋認證而選擇不使用密碼,使用者便可減少按鍵動作,更提高其操作的便利性。

也就是說,Apple****這次將指紋感測器放在「Home****」鍵上,在提高其終端設備安全性的同時,也增加了它的便利性,實屬難能可貴的創新設計。

堅持不落俗套,突破矛盾

難道Apple會爲了提高便利性而犧牲安全性?筆者認為Apple應當不會作此考慮,它也不會這樣做,而是將其安全防護機制作成系統化的整體設計,讓其安全性不是單靠某一項設施來完成。

例如,在這次iPhone 5S的推出,Apple就為其配置了64bit的A7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與iOS7,不僅讓指紋認證處理速度夠快,而且在iOS7的「Find My iPhone」中增加了新功能 - 「Activation Lock」,這個新功能會將你的Apple ID和你的iPhone永遠捆綁在一起,即使重新刷機,還是無法將已設定的Apple ID抹除。因此,即使通過指紋認證,若無法提供正確的Apple ID,還是無法在iTune等購物消費的。

一層層的疊加安全機制,卻不增加操作的複雜度;一步步的拓展使用體驗,卻不犧牲安全防護等級,這是Apple一貫的系統性思考,是KISS策略的落實,也是其獨具的競爭優勢。

沒有賈伯斯的Apple,依然遵循並堅持「Think Different」與KISS的發展路線,依然有能力將它落實到實際的產品上。我們在其他廠商身上很少能看到這樣堅持攻堅、不落俗套的特質(註1),這應該可以給一直被「悶」在微笑曲綫下方,或是正努力往曲線左右兩方發展的台灣廠商,很好的啓發與示範。

像這樣將兩個看似矛盾、衝突的特性統一起來,造成技術突破,而不是以取捨、妥協或犧牲某一方面的思考方法,跟大多數人一般的思考習慣很不一樣,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創新發明的起源,只是許多創意、發想因爲違背我們的直覺,一開始就被排除,放棄深究;或是缺乏有效的方法引導,以致太過發散、零亂,造成效率低、成本高,始終無法達到實用的程度,相當可惜。

筆者認為如果台灣企業能夠透過專門的思考訓練課程,學會活用諸如像TRIZ、WOIS、AIM這樣的系統性創新工具,養成自己的系統性思考習慣。很快的,我們也能如Apple一般建立自身強大而獨具的競爭優勢,無需羡慕別人。(註:關於「系統化創新」的相關介紹,筆者將於後續文章中與讀者分享,敬請期待。)

「高築牆,廣積糧」  就是要稱王

而且,使用者的指紋資料並非儲存在iTune或Apple的伺服器(server)上,也不會傳給銷售方,而是加密後存放在一個新增的、指紋認證專用的「安全的獨立領地」(Secure Enclave(註2))內(如圖一),同時這個專用的IC領地,已經被整合到你的iPhone 的A7處理器內。因此,您無需擔心iTune server被駭客入侵盜取指紋資料,或銷售方有機會能取得你的指紋資料,來進行使用者不同意甚至是不知情的存取,因爲他們根本沒有機會這麽做。 


圖一、(資料來源:http://www.apple.com/iphone-5s/videos/#video-touch

這也是爲什麽Apple一定堅持要有自己「設計」的CPU和OS的原因之一,至於晶片與硬體「生産」與裝配,則可以委外找專業的廠商來做,因爲它從來都不是Apple追求的核心價值。從CPU、System、OS到AP,全部自己設計,全世界到目前爲止好像也只有Apple有能力和條件這麽做。Samsung還只能做半套,而且還要看Tizen能不能達陣。

綠色思維,「剛好夠用」 才是消費者要的

在Apple的專利(US20130181949、US20130231046)中,指紋感測器會傳送微量電流到使用者的手指(如圖二、圖三),讓指紋感測器能讀到回饋的指紋訊息,這會利用到活體表皮下(sub-epidermal)組織的導電性。因此,非活體或不具導電性的物體或物質,將無法通過認證。 

  
圖二、美國專利公開號 US20130231046 Claims(資料來源:USPTO)


圖三、(圖片來源:http://www.apple.com/iphone-5s/videos/#video-touch

在特定情況下,指紋認證確實是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保證手機的安全防護不會被破解;但是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有手機安全性的顧慮,不外乎因爲手機遺失或遭竊。而拾獲或偷取手機的人,通常並不知道手機原來主人是誰,或用哪隻手指認證。當然就無從取得能通過認證的完整指紋,也就不會有往後仿冒指紋、通過認證的種種情事了。

而且,要成功複製遺留在物品上的指紋,除了該枚指紋要相當完整外,還需要用到高解析度(4000dpi)掃描器,與高解析度印製設備才能轉製,還需要多次實驗,若沒有相當耐心與財力,還有運氣,很難成功。

若是在所謂的特定情況,例如熟人刻意所為,或是被敵對方鎖定,無論如何都要侵入者,想必這些情況都不是Apple在這些專利或產品上想訴求的客群或是想解決的問題。若真有這樣的安全需求,使用者應該多加一些必要的安控設施或手段,以確保更高等級的安全性。

臉孔加指紋  讓「愛瘋」更犀利

說到以生物特徵來識別或認證使用者,除了現在大受好評的指紋辨識外,Apple其實在更早時,便已提出其他的專利申請 – 例如臉孔識別(如圖四)


圖四、美國專利公開號 US20130235790(資料來源:USPTO)

在這項專利技術中,包含有位置、方向或是移動感測器 (position, orientation, or movement,POM),以偵測手機的當前狀態。根據此狀態,有兩種使用模式:

如果手機是在解鎖狀態(如圖五A):當偵測到手機已經靜止超過預設的時間,抓取並分析圖像,如果圖像內「沒有」預存的能解鎖的臉孔,則手機自動上鎖;

如果手機是在上鎖的狀態(如圖五B):當偵測到手機已經移動,抓取圖像看看手機是否移動到使用位置;若是,則抓取並分析後續圖像,如果圖像內「有」預存的能解鎖的臉孔,則手機自動解鎖。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images/pic093-013-a05.gif)![](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images/pic093-013-a06.jpg)
**圖五A、美國專利公開號 US20130235790  (資料來源:USPTO)****圖五B、美國專利公開號 US20130235790**

由於更容易取得,而且沒有接觸的過程,因此使用用戶的臉孔來認證、解鎖,其安全性等級雖然比起指紋辨識要低,但筆者認為臉孔辨識至少有三個更佳的用途:

  1. 當你使用手機看電子書或電影的時候,需要經常的碰觸螢幕,以免手機進入省電模式而關閉畫面;使用這項技術便能長時間觀賞,不受干擾。 

    1. 當你透過手機進行視訊通話或會議時,於免持聽筒模式,也能一氣呵成,不會被打斷。 
    2. 設定好後,孩子能使用你的手機通話,但對於需要輔導級以上才能觀賞的影片,就不需要擔心小孩子會趁大人不在時偷看。

當然,將臉孔與指紋識別搭配使用,也是個兼顧安全與便利的用法,非常值得考慮。

眼高手低  突破困局

這些都不是如大部分台灣企業,臨到要推出新產品了,才去發想、開發專利技術。依照Apple的佈局與一貫作風,它皆是在新產品推出的6、7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投入開發相關技術,進而申請專利的保護了。到了準備推新產品時,再根據當時的市場策略與產品規劃,選用與導入合適的專利技術,讓其時機、節奏、內容都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換言之,並不是拿著少數幾個效力可疑的專利,到處起訴競爭廠商而不可得,Apple是讓自己一直擁有多張、各式各樣的王牌,聘請優良事務所撰寫專利取得保護,讓它們的保護範圍堅固又確實,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出牌,同時引領產業趨勢與排除競爭者們的追隨。

如果從上到下依序為:市場、產品、技術、研發團隊,我們可以歸納成這樣的策略做法:就是「眼高手低」。用通俗的話講就是,以前瞻性的眼光緊盯著大局與趨勢,同時著手進行團隊建置與技術儲備(Top-Down Plan, Bottom-Up Implement)。

套句我家六歲兒子告訴我:成敗的關鍵其實「不在力量的大小,而是在思考的深度」。這句從卡通學來的話,卻一語道盡台灣企業轉型的方向應該為何。台灣能從戰後的破敗走出「經濟奇蹟」的格局,這過程累積了深厚的技術底蘊。唯有厚積而能勃發,企盼台灣廠商能以Apple為借鏡和啓發,盡速突破當前瓶頸,才能成功轉型。

附註

  1. 『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接受「彭博商業周刊」訪問時表示,蘋果不會為追求低價而做低價產品,也不做消費電子市場常見的「垃圾」(junk)產品,而是專注於開發優秀的產品,加強整合軟硬體與服務,提供傑出的使用體驗。』,《庫克:不做低價「垃圾」產品》,國際財經,全球觀察,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8181257.shtml#ixzz2gKds2U00。 
  2. A tract of land or a territory inclosed within another territory of which it is independent. [1913 Webster]

轉自北美智權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