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數位時代》的 「創業之星Demo Show」 發表會,也對23組創業團隊進行快速理解,他們真的都非常努力,也都在各自的領域中做出一些成果、創新。只不過未來能走多遠、得到多大的成果,都受限於他們的定位及所設定的舞台,有些團隊天生注定只能有小成就,這是比較可惜的事。
任何創業都是對現實世界的延伸、補強或者顛覆。現實世界中的任何產業鏈,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都是平衡的,需求和供給各安其位、各取所需,表面上所有的服務都已被滿足,也沒有新供應者加入。
可是當環境改變,需求就會改變,消費者的需求就會出現缺口,甚至產生完全無人提供服務的新需求,這時候就提供創業及創新者最好的機會,可以趁機介入市場。
補強消費者需求,提供延伸服務,是最簡單的創新。
只要觀察現有產業鏈中的不足,需求未滿足,然後針對此一不足提供延伸性的服務,就可以得到消費者的認同。只不過此項服務完全嫁接在現有的供應鏈之上,與市場已有的產品連結。對消費者而言,是在現有的產品中,加買一項服務,其總市場份額不會太大。
針對市場缺口,提供新產品服務則是另一項創新選擇。
這是在整個產業鏈中,切割出部分目標市場,這群人的需求,現有產品完全無法滿足。如果能針對這群人量身打造創新產品,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是區隔市場,切割出不同的市場份額,先滿足再占有。
這23組創業團隊所提供的創新服務,大都屬於上述兩者,而其市場規模都限於在原有的價值鏈中分出一塊餅,或大或小,但都不致於超出原有的產業鏈。
而創業創新最有爆發力的作為是徹底顛覆整個產業鏈,網路世界正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不斷地上演顛覆的戲碼。
亞馬遜是終極案例,它一次就顛覆了數個產業,從傳統的出版業、雜誌業到圖書零售業,再到百貨零售業。只不過它是從賣書開始,當形成龐大的用戶平台後,一切的顛覆似乎都自動完成。
大多數的顛覆從單一產業開始,音樂、遊戲、出版、媒體已經發生,而銀行、電信、流通則正在發生。
所有的創新創業者在起心動念之初,就應該要大開大闔地想我要顛覆誰?是一個產業?還是產業中的某一個環節?還是連上下游關聯產業一起顛覆?這樣的思考,才會得到最大的成果,也才有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機會。
[何飛鵬]《數位時代》榮譽社長,著有《自慢:社長的成長學習筆記》、《自慢2:主管私房學──小職員出頭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