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才是終極核心價值
「音樂」才是終極核心價值
2006.02.15 |

雷光夏(音樂創作者) 音樂的創作價值,正被網路重新檢驗

我有iPod,但都是用來儲存我喜歡的CD,並沒有上音樂網站購買音樂的習慣,主要是因為台灣的線上音樂環境還沒有成熟,我也沒有那種迫切性需要讓數位的型式和我的音樂創作發生關聯。 我記得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有一次媒體報導福旺合唱團主唱去吃魯肉飯,結果老闆很興奮地告訴他下載了好多他的歌曲,他臉上雖然陪著微笑,但是再也吃不下去眼前的美食,因為他心裡在吶喊:「為什麼魯肉飯不能免費下載?」 但是線上音樂這兩年來快速發展,卻值得音樂創作者重新思考自己創作的意義。首先,如果按照過去的邏輯,我們創作,聽眾付費,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主要是透過一個通路的機制,把受歡迎的作品轉換成「價值」 ,再讓創作者繼續創作。現在網路把這個通路顛覆掉了,什麼樣的「價值」 可以支持創作持續? 其次,如果我們本來就希望一些創作不要被資本市場機制所扼殺,能夠多所流傳,那麼網路免費下載不正是天大的好機會嗎?作品只要能被越多人所喜愛接納,我相信對所有創作者來說,就是最大的肯定,但創作者要如何定義這比以往更大的「價值」 ? 再者,如果每一個人都有散布音樂的管道,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創作,講白一點,過去之所以成為「創作者」 ,很大一個原因是發行管道的機制被壟斷,現在全球的愛樂者都可以把音樂放在網路上,接觸到過去根本想都想不到的聽眾,像羅馬尼亞的(嘜阿喜)就風行全世界,連一般人也可以發表甚至參與創作,到底誰還可以自稱「創作者」 ? 值得慶幸的是,我仍舊可以透過網路,和許多朋友分享音樂的感覺,像是小奧斯陸、陳玠安等都是我會去看的音樂人網站。我想,多一點同好與熱情,網路和音樂的關係,最終還是會沉澱下來。

錢大慧(前廣告雜誌主編) 音樂網站主導權終究重回音樂本身

我逛遍了所有音樂網站,但是沒有在台灣下載過音樂,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我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最後還是會去買CD;第二,我付錢給台灣的音樂網站,只是再一次傷害台灣創作者,其實他們還是拿不到錢。 我認為MP3的快速成長,正好是台灣音樂界應該徹底反省的時侯了。主要的關鍵是,MP3真的是過去CD的終結者嗎?我覺得這是錯誤的觀念。雖然一部小小的MP3播放器可以放進一千首歌,但是其實有的人就只會灌進兩、三張CD來聽,對於音樂受好者來說,MP3播放器是他們使用的工具之一,就像音響和樂評一樣。 我想舉一個搭配MP3播放器的音響做例子,就是著名美國音響大廠BOSE曾推出一個售價二百九十九美元的喇叭來專門搭配數位音樂,相當於一萬新台幣的價格,對許多年輕人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依然造成熱賣供不應求。消費者口味不但多元化,而且還蠻極端的,MP3播放器的出現正是證明了這一點。 這種「多元性」 其實也是行銷的大好機會,所以唱片公司應該把MP3重新「定位」 ,當做一種行銷的工具,而不是始終覺得做任何事情、發行各種音樂,最後都會被MP3侵飾掉利潤。另一方面,唱片公司對歌曲的授權若更為開放,亦將有助於線上音樂商店發展。 簡單的說,台灣的音樂公司如果不善用數位潮流,而是採取逃避態度,不但營運走下坡,台灣好的音樂也會愈來愈少。其實要看未來線上音樂的發展,不妨直接來看過去十年的音樂演變,主導產業走向的從來就不是「科技」 本身。儘管科技變化快速,最後決勝的還是內容,只有內容才能讓聽眾流連忘返,這不是原本音樂公司的強項嗎?像SONY BMG、維京音樂等公司積極跨入音樂網站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即使現在各大科技公司都在搶進線上音樂,音樂公司更不應該缺席,因為音樂公司才最懂消費者口味,而消費者的口味才是未來線上音樂最後勝出的關鍵。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