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人才、開放資料,倫敦正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產業創新
開放人才、開放資料,倫敦正用科技的力量推動產業創新
2014.07.29 | 科技

[2014年8月號雜誌精選] 兩年前,《數位時代》走進東倫敦,記錄英國年輕的創業力量,將原本的貧民窟地區,蛻變成為全球矚目科技城的故事;兩年後,我們再次來到倫敦,創業之火持續燃燒,英國藉由開放策略,釋出政府手中資料,創造資料為導向的經濟,鼓動第三波創新浪潮。

喀搭!喀搭!走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狹窄的石板路上,晚上8點還未落的太陽映出斜長的影子。兩旁的建築早已不再做為碼頭倉庫,但仔細瞧建築物外觀,可以見到老舊的起重設備掛在外牆。過往從泰晤士河運往倫敦的大量貨品,會先運到Wapping卸載分裝,河岸盡是成為貨品倉庫廠房,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轟炸全毀沒落。1980年代,政府開始整建Wapping地區,老舊的碼頭倉庫搖身一變成為高級住宅。而最近在這裡置產的人悄悄地發生變化,除了來自倫敦金融城內的金融業上班族外,也有不少人來自北邊的科技城。

過去300年來,倫敦一直是歐洲的金融重鎮,是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跨銀行拆借、利率衍生性金融商品中心。但金融海嘯後,倫敦受創嚴重,2009和2010年英國金融業對GDP的貢獻呈現負成長,倫敦金融業湧現裁員潮,讓英國政府不再獨賴金融業,也開始發展科技產業。2010年在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主導下,倫敦開始科技城(Tech City)計畫,要把倫敦打造成「歐洲數位首都」。

首部曲:打造科技城

「英國東倫敦科技城位於英國老街區(OldStreet)、肖迪奇(Shoreditch)、斯特拉福德(Stratford),約5平方英里,聚集網路科技、行銷廣告、時尚娛樂、數位內容、電信等創業團隊進駐,人口密度高,充滿創業交流新能量。」英國貿易投資署產業顧問休斯(Tony Hughes)多次前來台灣向創業家推廣科技城。

2012年卡麥隆挖角Facebook副總裁席爾茲(Joanna Shields)擔任科技城投資組織(Tech City Investment Organization,TCIO)執行長。兩年後席爾茲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根據「2013年倫敦科技城3年成果報告」,倫敦的數位與科技公司從2009年的49,969家暴增至2012年的88,215家,並且提供了58萬個就業機會,其中有43萬個科技與數位相關職位,讓科技業產值占總體GDP的8.3%,每年還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

「倫敦IT科技公司、顧問公司、文化創意與時尚零售領域結合,共同創新,豐沛文創產業是倫敦科技產業的創新動力。」London & Partners執行長殷尼斯(Gordon Innes)說。舉例來說,英國國家歌劇團在倫敦知名的巴比肯藝術中心,用3D科技打造世界第一個「3D電影歌劇」《Sunken Garden》,以及Last.fm、Sound Cloud與Songkick等音樂科技創業團隊興起、知名精品Burberry利用科技提供更好的選衣與試衣體驗。

二部曲:吸引國際人才

除了打造創業科技城,卡麥隆也拿出利多吸引各國優秀青年。2013年卡麥隆啟動「天狼星計畫」(Sirius Programme),留住一心想要創業的海外學生,提供創業資金與業師培訓資源,創業團隊要求必須兩人以上,並且成員有一半不是英國居民,藉此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人留在英國創業。而創業團隊會得到1.2萬英鎊(約61萬元台幣)的創業資金與育成輔導資源。

此外,卡麥隆也開始針對優秀的科技與數位產業人才提供免僱主擔保簽證,由科技城出面擔保,不需雇主擔保。

現今倫敦已經成為跨國企業的人才培育中心,Google與微軟等跨國企業都在此設立育成孵化中心,目前已經有70個。不僅如此,Google創投Google Ventures更在今年宣布,將在倫敦投入1億美元的創投基金。

政策、資源、人才到位,英國不只是想打造活躍的創業生態圈,更期待這樣的創新力量,可以引導至社會的革新。

「政府有其包袱,不太容易擔負太多的創新風險,但是政府可以將更多資源釋放出來,達到創新社會的目的。」在過去知名皮革市場改建的紅磚辦公室裡,Future Cities Catapult執行長麥登(Peter Madden)指出。這個由英國政府建立的私人企業,目的就是希望透過公部門的資源與私人企業的效率,在交通、能源、環保、教育、居住等社會層面,以科技的力量來推動改革。

三部曲:啟動資料創業潮

晚上7點太陽仍未落下,從綠色的枝葉中透出光來。海德公園擠滿人群,或坐或臥享受美好的初夏與鮮美草地。海德公園的前身是英國皇室的狩獵園林,1637年,當時的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打破先例,把海德公園開放給一般人。1872年,英國國會更指定海德公園的東北角為演說角落(Speaker's Corner),人人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想法。從一個小小的海德公園例子,就可以發現自由開放的精神種子在英國萌芽茁壯。

300年後的今天,在英國,開放精神不僅被實踐在實體空間上,也被實踐在虛擬的數位資料中。海德公園內,現在正進行著環境資料收集,藉由數據來管理公園品質。英國一方面藉由開放巨量的優質政府資料,創造資料為導向的經濟(Data-driven Economy),活躍創業生態圈,一方面也為當時背負沈重債務,失業率高漲的英國找到了出口。

「我們的國庫所剩無幾,我們要面對巨大的預算赤字,沒有太多的錢可用於改善公共服務或改善政府,若你僅能透過花更多錢來衡量公共服務,最後的結局將會很慘。相反的,政府應該賦予人民更多自我掌控生命的權力、更多的選擇,將他們放入駕駛座,創造出更強壯、更優質的社會。」2010年卡麥隆站上TED舞台宣揚「大社會」(Big Society)理念,希望民眾不要被動沈醉在福利國家的美好,而是主動捲起袖子,參與執行公共活動,而開放資料就是讓市民參與公共服務的最好機會。

走進位於倫敦老街區附近街道的開放資料研究所(ODI),百坪的空間擠進數十個開放資料相關創業團隊,目前已經幫超過12個團隊獲得140萬英鎊(約7,153萬元台幣)的營收。

「我們研究了醫生的降膽固醇藥處方籤資料後,找到可以減少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英國國家健保局)270萬英鎊支出的解決方案。」Mastodon C創辦人貝妮特(Francine Bennett)驕傲地說。而政府交易與標案平台Spend Network已經有超過1兆筆英國政府的交易資料與180萬筆歐盟成員國的標案資料,「政府透過我們的網站得到更多回饋,找到更適合的採購對象,還可以增加議價能力。」Spend Network創辦人馬吉爾(Ian Makgill)強調。

根據全球開放資料研究報告「Open Data Barometer」,英國政府開放資料執行及成效排名第一,美國與瑞典緊接在後。卡麥隆推動開放資料的成果相當豐碩。

21世紀最具潛力的生產力是科技,從科技城生態圈的建立,到吸引各國人才,再到大開政府資料大門鼓勵創業,今天的倫敦,政府與民間單位正以前所未有的努力,拉近與科技創業企業之間的聯繫,倫敦不必變成矽谷,它就是具有自我風格的科技倫敦!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2010年在英國首相卡麥隆主導下,倫敦開始科技城(Tech City)計畫,要把倫敦打造成「歐洲數位首都」。圖片來源:林衍億攝影)

倫敦科技產業關鍵數字

在倫敦地區,有27%的新就業機會,來自科技與數位相關領域。

2009~2012年,倫敦數位/科技領域公司雇用的就業人數,從49.9萬成長至58.2萬人。

2009~2012年,倫敦地區數位/科技領域的成長率為16.6%,其他產業僅6%,成長幅度領先2.7倍。

2012年,在科技/數位/媒體產業等領域就業的人,總共得到280億英鎊(14,307億元台幣)的薪資。

科技/數位相關職位數量從38.1萬成長至43.8萬,增加了15%

科技/數位公司數量成長20%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4年8月號《數位時代》「開放!科技新倫敦」,全國7-Eleven、誠品等各大書店熱賣中。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43期)

關鍵字: #開放資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品牌成長的下一步:WPP Open 與 AI 驅動的智慧行銷全攻略
品牌成長的下一步:WPP Open 與 AI 驅動的智慧行銷全攻略

生成式 AI 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品牌行銷的運作模式也因此而大幅改變。為因應這波變革,WPP Media(群邑媒體)舉辦「Open for Growth 2030 打開智能行銷時代」論壇,正式宣佈在台推出全新平台 WPP Open,並攜手奧美與 The Trade Desk 兩大合作夥伴,共同探討未來十年的媒體轉型藍圖,協助企業洞察國際趨勢,搶先布局新時代的傳播競爭力。

WPP Open 在台上市,打造 AI 行銷智能引擎

WPP Media(群邑媒體)執行長郭俊鑫表示,AI 已經是行銷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行銷人現在的挑戰不在於「要不要用AI」,而是「如何讓 AI 落地,真正幫助品牌在每一個層面上都能產生成效?」

對此,WPP 集團集結全球的行銷數據、策略與方法論,打造出全新智慧行銷平台 WPP Open,這是一個跨品牌、跨市場、跨媒體的 AI 智能策略引擎,可以讓行銷策略與產出更快、更準、更有影響力。

WPP Media
WPP Media(群邑媒體)執行長郭俊鑫
圖/ WPP Media

WPP Open平台具備三大特色。第一是以 WPP 集團本身所擁有涵蓋 75 個產業的消費者數據庫為基礎,再串接全球超過 350 家合作夥伴的數據庫,透過大量且多元的數據來訓練模型,確保資料安全與精準。第二是以「Private by Default」為設計核心,確保品牌在利用數據的同時仍維持最高隱私標準。第三是內建 Discovery、Plan、Activate、Measure 四大模組,涵蓋媒體行銷的每一個階段,讓品牌主、創意團隊與媒體平台等不同組織,都能在相同平台上一起協作,提高作業效率。

WPP Open如何解決品牌的三大挑戰?

WPP Media策略長金佳諭進一步指出,在科技快速變化、市場競爭激烈的今日,所有品牌主都在面臨三大行銷挑戰:如何找到下一個成長來源?如何在大量且分散的媒體環境中維持精準消費者洞察?又如何在海量數據中看見完整故事?而WPP Open 恰好能協助企業克服這三大挑戰。

首先,透過 Discover 模組可以助力品牌找到下一個成長來源。過去,行銷團隊在解讀客戶需求時,往往會因為溝通方式、經驗或觀點差異,而出現理解落差,而 Discover 模組可分析 Brief 背後的隱藏訊息、提供產業洞察、找出未被看見的成長動能,或是從消費者決策路徑和行為中,判斷品牌真正的競爭優勢,讓團隊從第一步就做出對的決策。

WPP Media
WPP Media策略長金佳諭
圖/ WPP Media

其次,是運用 Plan 模組看見真實受眾,維持精準的消費者洞察。WPP Media 資深總監陳昭伶指出,過去的消費者研究存在許多限制,例如,難以全面理解消費者、人工解讀數據,耗時又費力等,但透過 Plan 模組 4 大功能可以突破限制,快速完成消費者研究。

舉例來說,Audience Insight 可以從不同維度去描繪消費者樣貌,行銷人只要與系統「對話」,就能看到洞察結果,不必再花大量時間進行複雜的資料處理。而Build Persona 則讓行銷人可以看到消費者生活化的樣貌。Focus Group 能夠模擬目標受眾樣貌並回答問題,大幅縮減焦點訪談所需的時間和人力成本。Customer Journey 則能了解不同階段的消費者旅程,「當我們真正理解消費者,就能與他建立更真誠的連結。」陳昭伶說。

WPP Media
WPP Media 資深總監陳昭伶
圖/ WPP Media

第三,是藉由Measure 模組從海量數據中看見完整故事。WPP Media數據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伯偉表示,WPP Open 以行銷人員為中心,將媒體投放明細、轉換成效、電商/銷售數據、品牌自有資料等內外部數據,匯整在單一平台上,使企業可以做更快速更全面的資料探索。此外,Measure 模組還能根據不同業務需求,客製且彈性的設計報表,讓每個部門都能更直覺地看到最關心的指標。同時還內建 AI 助理:可以自動摘要廣告成效,協助團隊快速發現問題、提出解方。

戴伯偉強調, Measure 模組實現了數據分析自由,滿足任何分析靈感或需求,並且整合跨部門的商業智慧,可以賦能企業與品牌,做出成效最好、效率最高的決策。

WPP Media
WPP Media 數據與技術團隊負責人戴伯偉
圖/ WPP Media

AI 驅動的新世代行銷:從洞察、創意到投放的全面革新

策略人員每天面對不同產業、不同生意與品牌課題,外界常期待我們要「全知」、什麼都懂,而我們自己也渴望靠近全知的能耐。

有了WPP Open加持,策略人員依然需要具備判斷問題的能力與領域思維,但過去大量耗費在蒐集、彙整、比對資料的人工勞動,現在交由擁有龐大資料庫與策略模組的 WPP Open 來處理。在資料的廣度與深度上,比以往更能觸及更完整的世界。

然而,真正的策略答案,從來不是一鍵產生。不論是以終為始,或從始至終,策略的形成仍需辯思往返、推敲求真。WPP Open 協助我們更靠近「全知」,但策略人員的價值,仍在於那段來回思辨的過程,以及從無數可能中找到最真實的解。

WPP Media
奥美整合行銷播集團策略總監宋伊婕
圖/ WPP Media

此外,AI 也能讓行銷素材變得更有創意、更獨特。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蔣依潔分享品牌運用 AI 的行銷創意。例如,有國際飲料品牌以開放平台促成大眾共創;而某家養生飲品則用 AI 創造出虛擬的知己小姐,展現集體女性樣貌中的不同細節;亦有連鎖通路品牌在行銷洗衣精品牌時,運用 AI 生成對髒衣服的想像,從庶民生活中的不完美找到趣味和機會。「創意手法可以不同,但必須與品牌調性一致,這是 AI 生成內容的核心前提。」蔣依潔強調。

WPP Media
奧美整合行銷傳播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蔣依潔
圖/ WPP Media

在創意產出後,行銷還有最後一哩路,也就是媒體投放。作為 WPP Open 的重要策略夥伴,The Trade Desk(TTD)副總監陳玟潔指出,當品牌透過 WPP Open 完成受眾洞察、策略規劃與創意發想後,真正的挑戰是——如何在龐雜的開放網路中,把廣告「最有效率」投遞給真正的目標受眾。

WPP Media
The Trade Desk(TTD)副總監陳玟潔
圖/ WPP Media

TTD 以跨裝置身份辨識(Unified ID 2.0)、全通路(Omni-channel)、高效演算力與透明數據為核心,讓 WPP Open 所定義的受眾能被精準觸及,並結合 AI技術,協助品牌在投放過程中不斷優化、掌握主導權。她強調:WPP Open 與 TTD 的結合,讓「從洞察到投放」真正串成一條完整、透明、可信賴的 AI 行銷鏈。

在科技快速變化與媒體碎片化的時代,WPP Open 用 AI 串連行銷流程,讓 AI不只是工具,更是推動品牌邁向下一個成長曲線的真正起點。

想了解更多WPP Open AI平台的實際應用,歡迎直接洽詢 WPP Media - Growth & Marketing | MKTG@wppmedia.com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