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創新驅動力可分成內外兩種,內部驅動來自於企業文化本身就強調創新,因應未來趨勢驅動前瞻性的創新。而外部驅動力則是因應市場競爭激烈,為求生存與勝出而驅動創新。今年創新企業越來越多由外部轉向內部驅動,如研華因應雲端運算與物聯網商機,多年前即投入跨界創新,從工業電腦的自動化設備商轉型到提供整合型物聯網解決方案。
儒鴻的創新也是如此,當同業還沉浸在紡織代工業所帶來的獲利時,儒鴻已看到未來市場而研發切入機能性成衣市場,為市場需求的轉變預做準備。創新無法一蹴可幾,需若干年後才能展現成果,假如決策者能重視創新、洞察市場,即能奪得先機。
台灣創新企業調查已經舉辦第四年,綜觀近年來獲獎名單皆為上市櫃的大企業,在媒體知名度上擄獲民眾的眼球。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更產業利基的角度來思考,例如參考德國管理大師赫曼.西蒙(Hermann Simon)所提出的規模小但掌握關鍵技術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這些中小企業低調但位處價值鏈的關鍵,獲利不輸大企業。
以紡織為例,很多人對於紡織業可能都有夕陽產業的刻板印象,但日本紡織公司Toray從生產人造絲等紡織纖維,進一步創新研發碳纖維,目前波音787飛機的主翼、尾翼以及機身都是使用其碳纖維製造而成。Toray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碳纖維龍頭企業,雖然在媒體知名度上無法跟索尼等企業相比,但類似Toray這樣的企業卻靠著創新,對日本經濟成長帶來幫助,這就是隱形冠軍的作用。期許明年台灣創新企業調查也能挖掘出更多隱形冠軍的創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