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翟神」遇上阿宅:政府不可能比全體人民聰明
當「翟神」遇上阿宅:政府不可能比全體人民聰明
2015.01.13 | 人物

由於過去在業界的亮眼資歷,加上參與柯文哲競選團隊,人稱「翟神」的和沛科技執行長翟本喬,他的言論近來成為社群及網友鄉民們的關注焦點, 他在13日晚上受邀參與PTT公民版(PublicIssue)第14屆「鄉民給問嗎」,節目在LIVEhouse.in上直播,由網友在PTT和LIVEhouse.in同步發問,柯文哲競選時規畫Open API的王景弘任主持人。從上班族責任制、在Google的工作經驗、開放資料、鴻海投資議題、對教育的看法、網路創業…等等議題無所不包。以下整理其中跟科技較相關的兩個議題,包括開放資料和創業如下: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和沛科技執行長翟本喬參與PTT公民版的鄉民給問嗎,在LIVEhouse.in直播。圖片來源:截自LIVEhouse.in。)

開放資料的第一步是盤點資料

網友提問:翟神怎麼看目前的OPEN DATA政策?台灣需要的應用是什麼?

翟本喬說,開放資料政策首先應該讓大家知道目前有哪些資料。有哪些是需要開放但還未開放的資料?應用層面的話,辦一個比賽,做全體全面性應用的結合,一定要結合通訊到雲端,開放資料的應用要跟社會生活中的硬體息息相關,例如,機器人自己去買超市買東西,自動讀商品的標籤,用開放資料一比對,就可以查這瓶油安不安全,機器人結帳完再把物品拿回去。

王景弘問說:「政府應不應該用開放資料來賺錢?」翟本喬指出,要看資料本身的性質,如果有些資料有很大的商業價值,某些人可從中獲得利益,但某些人卻沒有享用利益,就失去公平性,也不符合開放資料完全開放的原則,政府賺的錢也要以某種形式回饋給社會。

所以,翟本喬說,政府不可能比全體人民聰明,直接把政府資料全都開放出來,人民自然會自己用,而不要去管人民要如何使用開放資料。

台灣創業不輸矽谷,差在眼界

網友提問:台灣的技術比得上矽谷嗎?要怎麼做?台灣市場太小了嗎?

翟本喬說,這不是技術問題,是Business sense的問題。台灣在技術上不會輸給矽谷,重點是眼界及看到的商業機會在哪裡?老一輩有錢的人很多,現在中間年齡有斷層,要找懂得老人家在想什麼,又知道年輕人在做什麼的人,而他想扮演這個角色。

翟本喬卻也不擔心,他認為大家開始往外看就好了,矽谷也不是一天養成,也是花了30-40年的時間。那時候出國留學的台灣人很多,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去那裡念書,卻是吃台灣食物、跟台灣同學住在一起,或是超過80%的同學都不敢跟老師問問題互動,這樣失去出國看看的意義。

要看怎麼定義,如果指的是軟體系統的話,那台灣就太小,軟體就是要寫好並面對全世界,「為何只能在台灣賣呢?」翟本喬說。

網友提問:是否考慮成立創業基金?
翟本喬回說,有在考慮,之前公司募資時,就遇到創投根本看不懂,所以沒辦法投資,或者是光看你的人就敢投資。鴻海投資和沛科技和Airsig都是如此,鴻海也邀請翟本喬忙完後幫創投基金看案子。

當時和沛談了國內10家企業,有創投基金和大公司投資顧問,問題出在一個創投基金沒有10億以上,就不能當創投基金。因為投資的90-95%都是失敗,如果每一家投1千萬,也無法投幾家,只有1億元資金還玩什麼創投。

投資部門顧問只敢投上游和下游,因為在策略上就是要投資有關係的企業。手上很有錢的創投,看不上小案子,寧可投1億,承受只有1%成功的風險,也不選擇投資很多家都1千萬元,有10%成功機會。有些創投認為1千萬太小。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