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美國Top 4 技術長寶立明:大數據即將在五年內消失
[專訪]美國Top 4 技術長寶立明:大數據即將在五年內消失
2015.02.17 | 科技

大數據這個關鍵字從去年紅到今年,早已成為科技業的重要趨勢,研調機構IDC便預測2015年將有超過25%的企業導入巨量資料方案,而美國專業招聘公司羅致恆富(Robert Halt)公布的《2015薪資指南(2015 Salary Guide》更把大數據工程師列為今年薪資漲幅最大的六大行業之一,預計薪資年成長率9.3%,平均年薪119,250美元至168,250美元。

台灣從企業到政府也人人高喊大數據,連向來對新科技接受速度最慢的政府都開始動作。行政院長毛治國甫上任祭出的科技三箭,就有兩箭跟數據息息相關,一個是開放資料,一個是大數據,新北市政府日前也推出全國第一個「傳統產業大數據應用示範計畫」,希望導入大數據分析,幫助金屬、機械和紡織等傳統產業轉型,還在日前的新北大數據論壇活動中請來美國大數據分析與儲存技術公司Teradata首席技術長寶立明(Stephen Brobst)來分享大數據趨勢。

寶立明此次來台除了出席新北大數據論壇分享大數據趨勢,更受邀至行政院與毛治國暢談開放資料政策,分享美國政府開放資料的經驗以供台灣借鏡。寶立明去年被ExecBank選為全美排名第四的CTO(前三名分別是亞馬遜、特斯拉和英特爾),在2500名頂尖CTO中脫穎而出,他不僅是全球一流的數據專家,更曾成功創立三家提供數據服務的公司,後來陸續被IBM、NCR等大廠併購,他也是歐巴馬的創新科技顧問委員會的一員。

身為全球頂尖的大數據專家,寶立明在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卻說,他認為大數據這個詞將會在五年內消失,並認為從物理學家到社會學家都會是優秀的數據科學家,以下為寶立明專訪的內容摘要: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圖說:Teradata首席技術長寶立明認為,以後數據是每家企業的DNA,大數據這個詞將會在五年內消失。照片來源:李欣宜攝。)

1. 大數據這個詞近年來非常火紅,但也有人認為大數據已處在泡沫期,您怎麼看這種人人高喊大數據的現象?

我承認現在整個社會上瀰漫著一股大數據熱潮,但我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好現象,因為這讓大家注意到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尚未被挖掘,並且充滿價值的資料,我認為在這股熱潮當中,其實是有黃金的,但就像你說的,其實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大數據是什麼意思,更不知道怎麼用他。

他們以為大數據就是指大數目的數據,事實上,我認為這是大數據中最無趣的部分,我們真正在尋找的是非傳統的、而且未曾被挖掘過的資料,並且從這些資料中去提煉出價值,我相信在五年內我們就不會再使用「大數據」這個詞了,到頭來大數據就只是資料而已,不是嗎?資料是很重要,但是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大堆以往根本不被視為是資料的資料在那邊等著我們挖掘,到最後,人們會開始回頭分析這些資料,他們會發現,大數據不過就只是數據的一種,大數據、小數據、結構化、非結構化的資料...這些稱呼通通都不重要,因為這些都是資料啊,這是我認為為什麼到最後大數據這個詞彙將會退燒的原因

2. 你認為數據經濟以後將會成為每個企業的DNA嗎?

是的沒錯,人們將會依據一家公司是否有效地運用數據,來定義這家公司是否成功。大數據這個詞也許是三年前才出現的,但其實它早在十年前就有了,概念比名詞出現得更早,在八年前發生了一個比較重大的轉變,人們從研究一筆交易變成研究互動,我們開始往下鑽研,不只研究一筆交易,更研究真實的顧客體驗,因此我認為雖然不是每一個,但許多大數據應用必須要能夠更妥善了解顧客的行為和體驗。

我認為大數據發展可以分成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com時期,人們研究log資料,蒐集人們的Cookie和搜尋行為等等,這類分析已經存在很久了,我們不只知道使用者買了什麼東西而已,而是更深層地去分析行為,一筆交易只告訴我價值,但沒有告訴我顧客體驗,大數據想要去分析的是顧客體驗。

第二階段是社交網站,這也是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階段,我們分析Facebook、Twitter、部落格文章...等等等,這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顧客行為。

第三階段是物聯網,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階段,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分析來自感測器的數據了,在這邊我說的物聯網不只是穿戴式裝置或智慧家庭而已,我說的是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溝通,這些資料的價值很值得被研究。現在製造業都會訂下一些規矩,例如我們的汽車每半年就要進廠維修,就跟人每年都要去做健康檢查一樣,我認為這是非常過時的想法,一旦我們用感測器去蒐集引擎、汽車和生理數據,我們就可以精確知道何時需要進廠維修或做健康檢查,這就叫做預測性維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這個概念對於促進顧客體驗、效益和健康保險等領域非常重要。

3.你對大數據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來說我們用3V定義大數據,容量(Volume)、快速(Velocity)與多樣性(Variety),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多樣性,資料不只來自那些傳統管道,有更多來自非傳統管道的非傳統資料產生,我認為價值(Value)是第四個V,人們常常忘了這件事,他們專注於技術,卻忘了創造價值但這卻是一個大數據計畫能否成功的關鍵:這不只關乎技術,而是你能用技術創造出什麼價值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4.台灣有許多中小企業,許多中小企業也許認為大數據是個離他們很遙遠的概念,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大數據」,您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這些小企業一看到大數據就會想說,喔這一定是很大的數據才有辦法做,但數據的量其實從來都不是重點,我認為「大數據」是個非常差勁的命名,因為它讓人們直接聯想到「大」,但數據的大小其實是最無趣的部分,最重要的其實是那些你從來沒有想過可以用的數據以及那些非傳統的資料,我認為這才是人們對大數據應有的認知。

有許多新創企業在思考如何用大數據創造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矽谷最近有一個正在做P2P交易服務的新創公司,比如說我們一起去吃午餐,你買單,然後我透過手機給你我的部份的錢,這不是什麼新的概念,但這家公司有趣的地方他不收任何手續費,而銀行一點都不喜歡這個主意,你知道現在的銀行交易都必須額外負擔手續費,銀行於是說:「你怎麼可以完全不收手續費?」這家公司說,因為這些交易資料本身的價值遠遠超過手續費本身。

從此之後,這家公司會知道你我之間有一種連結,如果我們每個禮拜五都出去吃飯,他們就可以判斷我們之間有強烈連結,如果我們一個月或一年才吃一次,那麼也許我們之間的連結比較弱,這家公司可以藉此判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強弱,你也許會說:那又怎麼樣?這可以幹嘛?這家公司將會知道誰是社交意見領袖,如果他要賣新產品,他可以先從這些人開始著手,例如我也許會買他的東西,但我沒有朋友(笑)所以它就只能賣出一項產品,但你有一百個朋友,你也許是個疑心病比較重的人,所以我要花比較多功夫來說服你買東西,但你一旦用了而且覺得好用,那麼你很有可能會將這個訊息散播給你其他一百個朋友,那我搞不好可以再多賣50個產品,這就是一個善加利用社交數據,而且突破舊有思考模式的例子。

5. 如何用大數據創造商業模式?

這是個頗為複雜的問題,因為大數據是由很多不同元素組成的,我會把大數據認定為是比交易系統更深一層的互動分析,首先,如果你有一筆訂單,你就得到了顧客的價值,但你無法了解他們為什麼如此行動,如果我能夠了解他們的行為喜好,我就可以創造更好的顧客體驗,我創造了更好的顧客體驗,他們就會越買越多,他們會停留更久,如此我當然就可以創造一個非常強大的商業模式

基本上所有的電商網站都在做這件事情,因為電商網站無法直接與顧客接觸,所以他們必須透過分析數據來與顧客建立關係,這是個很顯而易見的商業模式,如果你不分析數據去改善顧客經驗,顧客就會離你而去。如果就製造業來說,預測性維修是比較常見的大數據商業模式,這跟傳統的維修模式全然不同,這當中的經濟價值差異是數以千萬的美元,就算對中小型企業亦然,如果你知道這些企業每年花多少錢在維修設備和安全改善,你就應該知道預測性維修是門好生意。

6.這些對企業來說是技術層次的問題,但商業嗅覺是否才是如何讓大數據變現的關鍵?

是的,我稱之為直覺,你為了驗證你的假說,於是你設計了一個實驗模型,如果你沒有商業嗅覺,你很可能會實驗了一千次但得到很差的結果,我相信你一定有聽過這個笑話:「一百萬隻猴子也可以寫出莎士比亞等級的著作,只是我們要等很久而已。」你放猴子在那邊一直打字,總會有好的產出的,但這其實不太好,對吧?所以我認為還是需要具備一定的商業眼光。

好的數據科學家和不好的數據科學家的差別就在於他們的商業眼光,我認為這不只是管理階級的職責,而是一個數據科學家的職責之一。

7.大數據專案牽涉到許多跨部門的協作,而不只是IT部門的事,你認為這會更像是一個管理問題而非技術問題嗎?

我的確觀察到許多只專注在技術層面的公司,他們的大數據表現通常都不怎麼好,管理者必須確保你在埋首進行的事是有商業價值的,而不只是在玩技術而已,在麻省理工學院有個詞用來形容這些只埋頭搞技術的人:追隨流行者(Fashionist),這些人盲目追隨科技新潮流,看到雲端運算就趕快跑去搞雲端運算,噢看那邊是大數據耶,大家都有我們一定也要有!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需要,只是因為大家都有,他們就要有,這不是一個好策略。

你必須要思考:這有什麼商業價值?為什麼我需要做這個?所以那些最成功的大數據專案都是由技術部門和商業部門協作而成的,只有技術人員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同樣地,只有業務部門也不會成功,他們必須在一起才能創造價值。

而數據分析的技術的關鍵在於,你是否有用對技術,這是許多公司低估的地方,有很多公司混淆了做報告和分析數據的人。比如說美國的教育很重視數學,但我們的統計學教得一蹋糊塗,統計學對於數據分析非常重要,很多人高中畢業後也許幾何、微積分很厲害,但他們連最基本的期望值理論都不懂,他們也不懂交叉分析,但這些技能對於分析數據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我們的教育體系和企業在培育擁有這方面技能的人才上,投資得太少了。

近年來有很多大學開始開設數據分析課程,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問題是等這些人才畢業了,到時候我們對大數據人才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供給了。

8. 你認為現在要尋找優秀的數據分析學家很困難嗎?

人們常常把電腦科學家和數據科學家混為一談,數據科學家不一定非得要寫程式才能分析數據,當然你不應該害怕科技,如果你害怕新科技那你就不是那個對的人,你需要會使用科技,但重點其實還是在數據,你要會設計實驗、熟悉數學和統計、如何獲取資料和得到結果...等等等。

當然,數學系畢業的人是很好的選擇,但我的經驗是畢業自實驗性科學科系的人也會成為很好的數據科學家,例如:應用物理系、化學系、天文系...等等,因為他們知道怎麼設計實驗、怎麼蒐集數據和得到結果,這讓他們成為優秀的數據科學家。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有個笑話,物理系畢業的人如果不去教物理,他們就失業了。因為除了教物理你還能幹嘛?但現在物理系的人也會是很好的數據科學家,例如eBay最優秀的數據科學家就是物理學家。

你看事情的眼光還需要充滿創意,所以社會學出身的人也會是很好的數據科學家,很多社會學家必須做調查,並且從中蒐集和調查數據,這已經具備了數據科學家該有的特質了。但如果你不具備這種分析數據的背景的話,可能就不是那麼好的候選人了。

@@ACTIVITYID:513@@

如何成為優秀的大數據科學家?
立即免費下載>>hybris Marketing白皮書

√透過大數據管理、行銷區隔、專家建議等洞察力工具,來判斷客戶的「當下」意圖,並預測及最佳化目標客群。
√瞭解客戶每個「當下」的情境,讓客戶轉換、取得與停留一次到位,分析各個通路的行為,並制定適合的忠誠度方案。
√在現今動態市場環境中同時辨識商機、進行即時預算調整、管理行銷行事曆並調整資源,已不是不可能。
√瞭解如何使用整合行銷平台進行整頓。

關鍵字: #大數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