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旗艦宏達電子
世界第一旗艦宏達電子
2005.11.01 | 科技

「現在每一家公司都希望自己變成宏達電!」一位知名產業分析師,轉述著企業老闆們的心聲。當台灣所有電腦系統商都跨進手機領域,也都重新陷入PC時代的殺價惡性循環,對這些苦痛的經營者而言,宏達電子(以下簡稱宏達電)穩定爬升的獲利率,簡直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每一家公司都想做宏達電,但並非每一家公司都像宏達電一樣願意每年花費五%營收在研究發展上,「這在台灣產業界,是相當不尋常的高研發費用數據,」(亞洲華爾街日報)如此評論。

和歐美電信商合作 強攻微軟系統智慧型手機

五年前以代工康柏「iPaq」PDA一戰成名後,宏達電不但順利進軍無線領域、轉型成功,也突破手機品牌大廠的封鎖,受到市場肯定,開創出業界第一個跳過手機品牌,直接與電信服務業者合作的商業模式。宏達電今年出貨約一千六百九十萬台,明年預計還要成長七六%,其中PDA手機將占營收兩成。美林證券分析報告指出,宏達電的3G通訊產品,還會再拉高毛利率。
「其實這是一個能見度很差的行業,」瑞銀證券副總裁謝宗文說,智慧型手機的市場很難預估,主要是平台很複雜,每一家也都有秘密武器,但每一家也沒有把握能夠準時上市。但是宏達電為什麼會無人能及,成為各家投資機構「最有把握」的公司?
目前全球每十支微軟系統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就有七支是宏達電生產的,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只要在無線手持式裝置作業系統中,微軟OS作業平台勢力愈來愈大,宏達和對手的差距就愈大。
從營運模式的角度來看,當五年前台灣手機製造商都朝向承接低價量大的手機品牌廠訂單時,宏達電卻積極進軍Vodafone、Orange、mmO2、T-Mobile等歐洲電信營運商市場;美國前五大中,則有四家(Verizon、Sprint、AT&T、Cingular)是宏達電客戶,現在全球超過五十家以上的電信營運商及通路商,都和宏達電有合作關係,「電信業者重視的是穩定度,宏達電和電信業者經過無數的測試和認證,這是競爭對手難以撼動的,」謝宗文說。

九百人投入研發 微軟陣營最悍最快的團隊

就市場模式的角度來看,宏達電也創造了一個「藍海」,開拓出過去市場上未曾發現的領域。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就對媒體指出,「宏達電把PDA加上無線通訊功能,創造了全新的﹃資料搜尋﹄市場,也開創了一群需要隨時上網、收發email的商務顧客層。」
這也是宏達電總經理周永明敢一直以倍數「放大」研發團隊的關鍵:為客戶的價值而研發,而不是為研發而研發。周永明回憶起一九九九年時,他領導一個將近七十人研發團隊,當時他覺得這樣的規模已經很大了,要管理更多人將會是一件瘋狂的事,他根本沒料到才不過五年的時間,他的研發團隊已經成長十倍以上。二○○二年初宏達電股票上市時,研發團隊是三百二十人,○二年底達四百人,○三年達到六百人,○四年更達八百五十人,目前宏達電的九百人團隊,未來三年內還計畫增加一倍。
以宏達電的「營運模式」來看,強大的研發團隊實有必要。「像很多新的bug(設計缺陷),電信公司根本查不出來,只能靠不停經驗累積,甚至等用戶反應來解決問題,」謝宗文說。 宏達電的研發中心門口沒有招牌,只有一張照片和兩行字:「本單位員工,禁止帶非本單位員工進入」,唯一一張照片,則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茲一手拿著宏達電手機、一手用大姆指往上比。
宏達電研發能力有多強,微軟最清楚。當年微軟手機平台陣營中,摩托羅拉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台柱,但是當摩托羅拉有些產品還在測試時,宏達電的產品已經上架。二○○四年十一月,歐洲最受歡迎的3C玩家雜誌(T3)(相當於美國(Stuff)雜誌的權威地位),針對全球各家智慧型手機做評比,參與者包括諾基亞、新力、摩托羅拉等公司產品,最後竟只有宏達電產品拿下五顆星的評價。
宏達電的九百人研發組織並非以流程的高低階劃分,而是以「專案」型式精神來做研發的分工,所以團隊成員彼此都能高度地參與分享。一般台灣公司的研發中心裡最多躺著一年後上市的產品,但是在宏達電,有些工程師已在為三年後的產品日夜埋首,顯然和過去的ODM模式大不相同,也透露對自己的未來產品規劃充滿信心,「我們不用特別依附在別人的架構上做Me Too,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周永明表示。 然而宏達電並非沒有跌倒過,二○○二年為Orange成功推出Xda手機後,宏達電原本想乘勝追擊推出Xda II掌上型電腦,但馬上被媒體批評設計過於笨重,消費者也反應有軟體不相容的現象。但讓人驚訝的是,宏達電的「復原能力」,二○○三年六月,Orange再推出宏達電的SPV C500,重量僅有一百公克,長寬高為108×46×16公厘,是當時全球最小的智慧型手機。宏達電不但重新得到市場好評,並一舉拿下戴爾電腦及Palm的新訂單,這也說明了宏達電在研發上的「板凳深度」。

宏達電藍海視野一 選擇WinCE走困難的路

長期和周永明工作的內部人士都知道,周永明有一種「擺脫現有格局」的做事風格,宏達電總經理室特別助理劉在武則指出,「宏達電的創新能力,除了紮實的研發能力之外,就是遠見(vision)了。」也是這種「遠見」,讓宏達電一路可以在關鍵的「對的時間」,走出紅海的迷思,找到了通往藍海的三個重要視野:
第一個通往藍海的視野,是宏達電在作業平台上的大膽選擇,不走簡單的路。宏達電當年進軍PDA時,正是Palm OS當紅之際,宏達電為什麼毅然決定採用WinCE?周永明指出,當年他第一次看到Palm系列PDA時,便認為Palm的功能太過簡單,未來反而在市場上受到的局限性較大。他比較認同微軟「Handheld PC(手持式電腦)」的概念,雖然比較複雜,但是未來空間更大。決定了這樣「走困難的路」方向後,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宏達電,就開始爭取微軟所開放的合作對象名額。
最困難的時刻是在一九九九年,宏達電初期募集的資金已經用盡,許多股東甚至追上門來要求退股。但宏達電前執行長卓火土對自己技術能力的自信,不惜抵押自己名下的房子。董事長王雪紅獲悉後,繼續挹注百萬美元,讓公司繼續沒有後顧之憂地去追求創新。
宏達電則繼續做冒險的決定,像在微處理器元件部份,也沒有採用當時一般採用的摩托羅拉Power PC,而選擇英特爾的Strong ARM架構。二○○○年時更不計成本,和美國無線通訊晶片巨人高通(Qualcomm)一起研發手機的規格。當時這則新聞並沒有受到太多注目,卻為宏達電的3G技術打下基礎,也讓宏達電成為二○○四年全球第一家推出3G智慧型手機的公司。

宏達電藍海視野二 跳過品牌直接找電信業者

第二個通往藍海的關鍵,是「跳級思考」,追求電信業者的認證。周永明還在擔任研發副總時,就自己扛起行李箱到世界各地去看展,除了觀察無線產業的先進技術,也到處去找可能結盟的市場機會。「我們要非常了解消費者實際想要的需求,這樣子才能和客戶交流意見,」周永明說,也是因為看見手機品牌的激烈競爭,才決定直接「越級」挑戰難度最高的電信營運商市場。
但要跟T-Mobile、Vodafone等歐洲大型電信營運商做生意,談何容易。首先就是認證問題,宏達電必須與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際大廠同時競爭,「人家願意跟你談,你就要感謝他們了,」周永明形容。
宏達電的大膽躍進,正好是歐洲電信產業開始從「語音」服務轉向到「數據資料」服務的關鍵時刻,布局無線通訊已久的宏達電抓到了這個契機。不同於品牌手機大廠對台採購,大都是低價的「入門款手機」,歐美電信業者為拉抬3G內容服務業務,亟需強大影音資訊處理能力的「智慧型手機」,宏達電的產品規劃也正符合這樣潮流,「這讓宏達電能大量出貨高階手機,平均出貨單價比台灣業者高了一倍,還可以保持二○%以上的高毛利,」一位手機廠副總經理表示。

宏達電藍海視野三 運用新創技術滿足人性

第三個藍海的視野,是對於產品「人性化介面」的追求。宏達電一開始幫康柏設計iPAQ時,就把業界常用的CF插槽拿掉,「這是一個節省空間的大突破。」宏達電也首度採用日本新力的低溫多晶矽(LTPS)螢幕做面板,打造了當年讓人愛不釋手、色彩亮麗的iPAQ。此外,宏達電也拿掉厚重的電池模組,改用歐洲公司剛開發出來的鋰聚合物高分子電池技術,大幅把PDA體積縮小。
要大膽擺脫現有格局,周永明在組織內展現了與眾不同的領導魅力,功不可沒。「他是一個有感染力的人,」由(工商時報)轉入的劉在武指出,當初要推出第四代智慧型手機時,周永明希望手機重量能比上一代再少三○%、尺吋再小三○%、電池效能再增加五○%以上,研發工程師們當場質疑根本塞不下這麼多功能,但周永明說:「塞不進去,宏達電就沒有附加價值,怎麼做世界第一呢?」
也是這種強烈的自我挑戰性格,讓宏達電一直不斷挑戰極限,「剛開始的時侯,很多工程師都認為何必要講創新,不就是把產品設計出來就好,」周永明表示,經歷多年的訓練,現在研發團隊大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想問題,發揮創意。
也是這一連串戰功,讓宏達電創辦人之一卓火土,安心地在今年九月交棒給這位行事風格踏實的經理人。不過,雖然宏達電目前已在世界手機市場殺出一片藍海,但周永明眼前的挑戰,其實並不遜於當年創業之時。
第一大挑戰,就是如何圈住藍海的競爭優勢地盤。全球大廠也不是省油的燈,未來勢將利用品牌優勢夾殺宏達電,宏達電一方面除了得對既有系統業者提出更客製化、更多樣的快速服務,也必須維持準時出貨能力和品質紀律,這也是過去宏達電能一直順利成長的關鍵。特別是像智慧型手機的關鍵零組件,動輒三、四十組,但是一旦熱賣,備料就一定不夠,這也是智慧型手機未來成長的一大挑戰。
其次,宏達電一向低調,也是因為了解整個智慧型手機的戰局還處於「高度不穩定」狀態之中,各種平台和規格隨時有可能快速變化,加速淘汰。所以這支台灣藍海艦隊的「旗艦」,必須更專注在「自我挑戰」的速度,讓宏達電能繼續迎向浪頭前進。

宏達電
董事長:王雪紅 總經理:周永明 成立時間:1997年 公開發行日期:2002年 資本額:28.88億(新台幣) 2005年預估營業額:530.2億(新台幣 ) 公司市值:984.54億(新台幣,至2005/10/21) 大事紀:2001高通(Qulcomm)宣布入股宏達電/TI與宏達電共同開發Win CE手機/2004年接獲微軟3G訂單、CDMA手機在北美上市、為PALM代工Treo 700手機。

關鍵字: #HTC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