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是一個「三高」--資本、技術、人力密集度高的產業,進入門檻高。經過十年來的發展,台灣手機產業已經走到極限,該進來的大集團都已經進來,其他沒進來的,我想也不會再跨進來,除了在零組件上,應該是沒機會了。現在要在手機市場成功,不是發展品牌,就是要技術很強,像是宏達電、華寶,不然就是像FIH(鴻海)、偉創力(Flextronics)這種能夠向上整合到製造零組件的EMS業者。
華寶、英華達、宏達電這三家以手機系統製造為主的業者,各自在不同領域掌握自己的優勢。以華寶來說,就是接ODM的訂單;英華達是發展自己的OKWAP品牌,在中國大陸與台灣兩地同時開打;宏達電則是從PDA切入,與電信營運商合作,發展智慧型手機。基本上,這三家業者的經營模式都是互相衝突,不可能同時共存在一家業者上,也可以說成是「三強鼎立」。
四年前投資華寶讓我大賺
從創投角度來看,要再找到另一個「華寶」,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四年前,我們找到華山通訊,認為他們的RF(無線射頻)技術在台灣已屬頂尖,欠缺的只是成本降低的能力。於是便將他們推薦給仁寶,而仁寶也爽快地答應買下他們,並且將資本額增加到二十億新台幣。因為我們是華寶初始股東,可以低價認購,因此華寶是我們有史以來,回報金額最高的投資案。 最近,仁寶決定將自己內部的手機團隊賣給華寶,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NB或PC業者的成長減緩後,大家都把眼光放在手機上,因此有些如明基、廣達、華宇等業者,在十年前,就在集團底下成立手機部門,而仁寶最初也是在內部成立CDMA團隊,五年前才成立華寶,在外部設立第二組手機團隊。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包括仁寶的CDMA團隊在內,這些將手機研發團隊設在集團內部的企業,經營績效一直不好。如果以華寶的例子來看,當初華山的團隊都是從明基出來,為避免企業文化的差異,仁寶不強行將他們納入集團裡,反而給予較業界優惠的技術股,讓他們在外獨立生存。沒有大樹庇蔭的華寶,反而一點一滴培養出自己的力量。同樣成功的例子,我們也可以看最近以一○八元上市的英華達。 對於創投而言,手機市場已經沒有新的業者會加入,未來關注的標的會集中在零組件的新創企業(Starups)上,像是COB封裝、機殼、連接器、鏡片(Lens)、中小型面板顯示技術等。
陳仕信 現職:華鴻創投集團董事長、中國民國創投公會理事長 學歷: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賓州大學國研究碩士 經歷:美國寶鹼P&G公司、崇友實業副總經理、華合財務顧問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