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來了」喊了近兩年之後,中國建設銀行終於在十月二十七日於香港上市,揭開中國金融業一連串改革的序幕。中國於二○○一年底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有五年緩衝期,要逐步開放各項產業,這個假期將在明年底結束,而媒體和金融則是開放時程表上的最後兩塊。媒體由於牽涉國家意識型態和言論尺度,要開放仍言之過早,金融業則是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活水,是中國政府現階段當務之急。
各地銀行腐敗案例不斷
偏偏金融業是問題最複雜難解的一塊。中國所有銀行都屬公營,在計畫經濟時代,他們承擔的任務是為公共建設和國營事業提供貸款,績效指標是以完成多少國家交付任務以及創業就業機會,是否盈利並不在其中。
中國各大銀行的董事長、總經理和行長,都由政府指派,他們本身在共產黨內的輩份與資歷,比他們對於銀行的專業和了解更重要,這些位置大多數屬於酬庸性質,給那些從政府部門和黨職退下來的主管安排出路。
也因此,有關中國銀行內部腐敗的例子,從高層到基層層出不窮,地方分行經理私吞幾億公款的消息,過去一年已發生過好幾起,行長本身因瀆職入罪的更是接連不斷。
前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就在今年建行上市工作緊鑼密鼓之際,突然辭職,但外界都認為是被撤職,原因是在任內藉職務之便違法放款牟私利。前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行長劉金寶,也因為和上海富商周正毅勾結,由中行貸款給周在香港做無本生意炒房地產,後經法院判決劉金寶死刑確立。
這些新聞在過去一年不斷出現,並不表示中國的金融業風氣變差,更可能是因為要趕在對外開放前大力整頓,才讓長期積壓的問題浮出水面。
銀行靠政府金援才沒破產
對中國政府來說,整頓金融業是一條不歸路,這是它從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最後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中國銀行整體的呆帳率,根據不同單位的統計,從三成到五成都有,從財務面來看都已經破產。
這些資不抵債的銀行,到目前仍然存活的原因,主要是依靠中國政府的信用(銀行會破產,中國政府可不會破產)和不斷注資,以及中國民間的高儲蓄(總計達十一兆人民幣)。
中國政府在前年各撥二百二十五億美元給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以沖銷他們的部分呆帳,為上市做準備。總計在建行上市前,中國政府已投入至少四千二百億人民幣(約五百二十億美元)進這家銀行,重整它的財務結構,讓建行的賣相更好一些。
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在改革銀行上,絕對不會採取像韓國在一九九八年的「休克療法」,放手讓銀行倒閉,而是像日本的「以時間換取空間」作法。
畢竟,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仍高達九.四%,外資直接投資也有六百四十億美元,牌仍然掌握在中國手上,與韓國當時面臨金融風暴完全不同。何況躁進萬一導致銀行倒閉,企業失去資金活水跟著倒閉,引發失業潮並造成民眾擠兌,引起社會動盪,成為五年前(中國即將崩潰)一書描述的情景,對中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外國銀行正在虎視眈眈,藉中國金融改革進入中國市場。中國政府的盤算,最終是把幾大國有銀行都推到海外上市,藉此改善資本結構,並引進西方市場的管理經驗和人才到中國的銀行,改善自身體質,等於是重複一九九○年代製造業對外開放的「以市場換取技術」策略。 美國的花旗和美國銀行、新加坡的淡馬錫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十多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對此都表達高度興趣,並安排十幾億到數十億美元的投資計畫,與各家中國銀行敲定合作協議,準備入股。成為股東,是他們現階段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唯一機會。
民眾早已受不了國有銀行
從企業貸款、股票上市和發公司債等企業金融,到信用卡、車貸和房貸等消費金融,中國市場都剛開始,深具吸引力。中國消費者長期忍受缺乏服務概念的國有銀行,以及各種跨行跨地繳款轉帳的諸多限制,對於外資銀行也有許多期待。
特別是近年興起的民營企業,他們完全被國有銀行拒於門外,這些銀行過去只服務國營企業。民營企業只能發展畸型的融資管道,比方向國營企業借錢(他們才有銀行額度),或者向地下錢莊週轉,或自行發行借條向民眾借錢。二○○三年爆發的大午集團案,就是一家民營企業自行印製借條,向員工和當地民眾借錢。有趣的是,民眾更願意把錢借給大午,而不是放在銀行,因為大午給的利息更高而且還款準時。
中國的銀行改制,將使政商勾結和國營企業三角債的歷史問題,有了被處理的可能,雖然沒人能對結果打包票。這將是一次漸進式改革,毋需期待有任何一夕間翻盤的變動。「穩定壓倒一切」是中國政府一貫態度,尤其事涉敏感的金融業。不過,至少有一件事值得樂觀:一向為政府服務的中國銀行,終於有機會回歸「為人民服務」,由市場競爭來決定優勝劣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