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十五歲,執掌柯達公司數位相機專利(IP)部門的史帝芬.沙松(Steven Sasson),早在三十年前個人電腦還未誕生,更遑論網際網路蹤影之際,就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台數位相機的原型。長期投身於數位影像領域的他,催生過無數影響產業走向的關鍵技術,為他博得「數位相機之父」的美名。(數位時代雙週)特地赴香港獨家專訪,為讀者一揭他眼中所看到的數位相機趨勢。
Q:你是世界上第一台數位相機原型的發明人,請你先談一下當初是怎麼產生這個構想?
A:一九七四年時,我任職於柯達的研發實驗室,有一天我的老闆告訴我有一種新的裝置稱為CCD(charge couple device),他想拿來實驗看看能不能當作截取影像的媒介,所以我就擔任起這個計畫的領導人。 在當時,網路、個人電腦、印表機等科技都還沒誕生,要製造出一台完全電子化的影像拍攝裝置,是很具原創性而富挑戰的。我們前後花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才設計出這款電子影像拍攝裝置,這台數位相機的原型重達八磅,形狀有點像烤麵包機,以一萬畫素的CCD當影像感應器,拍攝的影像先儲存在內建的緩衝記憶體中,花二十三秒的時間轉錄到磁帶上,這塊磁帶再置入影像播放裝置中,再花上二十三秒讀取,才會顯現在黑白電視上。
後來我拿著這台相機,邀集所有同仁共同討論這項技術能帶來什麼樣的商業應用。當時我認為整個科技產業的發展至少要再過十五至二十年,才可能開發出低成本、技術夠好的數位相機。如今看來,也的確是如此。
多元產品,一個核心概念
Q:請問第一個被拍攝入鏡這台原型數位相機的人是誰?
A:(大笑)這是很有趣的故事。剛開始,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都無法讓這台原型機成功拍出任何影像,後來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完成最後一次調校後,我們找來一位名叫Joy的研究助理,請她充當模特兒,結果拍出來的影像,臉孔部分還是很模糊,但是已經能分辨出頭髮的細節了,雖然是小小的進展,卻讓我們雀躍不已。不過這位研究助理對於這麼糟糕的照片卻相當生氣,丟下一句「這該修一下了吧!」(It needs to work),就離開了。我們就從這裡找到問題的關鍵,把一組線路反接,成功讓影像顯示在電視螢幕上。
Q:就目前來看,你認為數位相機大致呈現怎麼樣的發展趨勢?
A:我認為數位相機的產品走向會很多元化,包括你現在看到的照相手機,以及高價的數位單眼相機,市場上會有各式品牌與機型,並不會只有單一方案。 但隨著概念與技術的進展,我認為數位影像會更強調「系統整合」的概念,儲存、分享、以及管理數位影像的方式將徹底產生改變,因為數位影像不只是一串數據資料,它其實是相當珍貴的回憶,你今天拍下的照片之所以有價值,是隨著光陰流轉所被賦予的時間意義,「分享」成了很重要的事,必須能在拍完後立即分享給朋友欣賞,也要在多年後還能輕易找出這些回憶。數位相機只是數位影像系統的元素之一,最重要的是整個系統儲存、分享、以及管理影像的能力。
從用戶端整合到網路相薄
Q:你認為這是所有數位相機製造商下一個設計的指標?
A:我不能代替這塊市場裡的其他同業發言,但是我可以分享柯達所看到的未來。我相信,數位相機的畫素與功能都將只是進入市場的最低門檻,消費者購買相機的評判標準(criteria),最終還是回歸到需求端。消費者將購買的是「完整的解決方案」(total solution),不但能讓它們列印相片,也能分享、管理相片,數位相機將成為通往影像資料庫的「入口」(portal),不只是行動裝置,同時也是分享裝置。要達到這個目標,同時也有賴於大環境完善的基礎建設來支持,就像手機也是由於高度普及的基地台,才得以兼具行動與分享的特性。基礎建設完善之後,數位相機將比手機更個人化,因為它所代表的是很珍貴而私密的回憶。
Q:這種系統概念,是類似蘋果電腦iTunes與iPod的組合嗎?
A:在某方面的確有點類似。柯達最近推出EasyShare One數位相機,就是這種嘗試的一小步,這台相機不只是台內建Wi-Fi的高科技產品,重要的是連接柯達的EasyShare Gallery之後,可以儲存、截取你的影像,每個使用者可以有五百張相片免費容量,超過的才需要付費。這個完整的產品概念,某種程度上延伸了柯達創辦人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所說的:「你只要按下按鈕,剩下的交給我們。」
Q:你對於其他對手如新力、佳能目前所走的路,有什麼看法?
A:他們的產品都很不錯,他們的確有很卓越的產品製造技術,但是我認為大部分的數位相機業者遲早會開始調整方向,因為從過去三十年來看,我們所發展出的重要技術,許多業者後來都跟進採用,例如底座(dock)這個概念就是由我們率先推出。我相信EasyShare One的無線連網概念也將被其他業者跟進,我當然無法斷言,但是當消費者有愈來愈高的保存與管理回憶的需求時,這種系統整合的產品走向,將會站在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