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喜歡收集的運動明星卡片嗎?在打開包裝前,總不知道這次買到的是哪一張。其中有一種特別的卡片,旋轉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立體而有變化的畫面,如果是一張棒球明星的卡片,就會呈現出選手從準備動作到揮出球棒的連續動作。這種卡片之所以可以呈現這麼多的圖像資訊,主要是應用一項叫「全像術」(Holography)的技術,類似概念正被一群從貝爾實驗室(Bell Labs)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來的研究團隊,應用到現有儲存裝置上,他們計畫將一個DVD大小的光碟片,從目前的五到十GB儲存容量,增加到三、四百GB。
連蓋茲也稱許的創新技術
這家在二○○○年成立的公司InPhase Technologies,位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一開始是由朗訊科技創投(Lucent Technologies Venture)所投資,主要的創辦團隊除了從貝爾實驗室出來的技術成員外,大部分都在研發儲存裝置的公司待過,例如邁拓(Maxtor)與希捷(Seagate)。如此堅強的團隊陣容,自成立以來便陸續引來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安田企業創投(Yasuda Enterprise Development)、以及美國多家創投公司投資。
全像資料儲存的發展已有將近四十年的歷史,曾參與的主要公司有IBM、Rockwell、寶麗萊、以及三星,都已耗資數百萬美元進行研究,就連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署在九○年代也投入大筆研究補助。比爾.蓋茲(Bill Gates)在(擁抱未來)(The Road Ahead)一書裡,將這項技術形容為「神來之筆」(exotic improvement),因為傳統DVD的儲存技術,在容量上已經接近極限。儘管新的藍光(Blu-ray)格式還可以讓DVD產業維持幾年,但如果再往後推十年來看,廣播業轉向數位化、電影畫面及數位電視邁向高解析度,甚至到未來虛擬實境的影像遊戲,這些新媒體所需要的儲存容量,絕對得透過一個革命性的新產品才能提供。
光碟容量爆增數十倍
在今年四月於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辦的「NAB二○○五大會」(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電子媒體展示會)上,InPhase展示了可儲存三百GB的光碟片,並與日本日立公司合作進行影像播放。這張光碟片直徑只有五.二五英吋,厚度為一.五公厘,上下兩面採用塑膠底板,外表與一般DVD看來無異,不同的地方在於塑膠底板下的光聚合物(Photo Polymer)材質,必須能夠搭配全像術的技術。讀寫裝置則採用SCSI介面,可直接與電腦連接,整個裝置的平均讀取時間小於零點二秒,速度相當驚人。該公司並指出,其讀寫頭是採用兩束藍光雷射,製造全像儲存的效果。
InPhase公司計畫在二○○六年推展這項產品,初期將鎖定遊戲機市場,主要原因在於遊戲的容量需求較大,格式標準也不像電影市場來的複雜多樣,而且以全像技術儲存的光碟片,也較能杜絕遊戲開發商最頭痛的盜版問題。InPhase並且預計在二○○七年時推出數位相機記憶卡大小的晶片,容量為五GB,與快閃記憶體在手機與數位相機市場上展開競爭。
對InPhase來說,如何能夠開發出價格合理的產品,並說服一般的消費者,願意把自己寶貴的資料儲存在這樣的裝置上,絕對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及心力的第一步。InPhase的副總裁立格諾斯(Lignos)表示,我們將會準備好足夠的資金以度過這段時間,可能是兩年,甚至是四年,但最後我們終將證明我們有能力將這項技術帶進市場。
統一規格是第一項考驗
目前與InPhase同樣採取全像術做儲存技術的公司,還有另外兩家,一家是設立在東京的Optware,另一家則是設在麻州、由寶麗萊分出來的Aprilis。這兩家公司鎖定的市場方向與InPhase大致相同,皆是以商用的資料庫市場、家庭數位影音市場、以及高階遊戲市場為主。此外,Aprilis公司也有針對醫療影像資料庫市場特別成立一個分部門。
這三家公司雖然採用的技術一樣,但其標準在許多方面仍有差異,因此搶先讓自家產品成為市場的領導標準,成了他們的第一個重要戰場。歐洲電腦製造商協會(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 ECMA)的TC44技術委員會,在今年四月開始著手制訂全像式資訊儲存(Holographic storage)標準,根據該委員會的說法,目前協會傾向採用Optware的格式,但仍尚未定論。IBM聖荷西研究中心的科技策略部門負責人翰斯.卡夫(Hans Coufal)認為,這三家公司在這兩年內,應該還是會同時存在著,畢竟各自都坐擁著許多的資金,未來究竟哪家的標準會勝出,實屬未知。
不管結果如何,全像術的技術勢必將改變高科技產業的許多規則,現在雖然只在儲存裝置市場上出現更具效率的高密度資料庫,未來在三維的顯示器、全像光聚合物材料或是整合進裝置的微電子晶片上,全像術都將會連帶引起極大的成長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