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搞懂大數據(下)
一次搞懂大數據(下)

Q:大數據從哪來?

A:任何地方。隨著物聯網興起,任何以前不可能產生資料的東西或地方都可能「資料化」。天睿資訊(Teradata)首席技術長寶立明認為大數據的發展可以分成三階段,正說明了大數據的來源多樣化:.com時期、社群網路時期和物聯網時期。

早在2000年初網路熱潮興起,人們就已經開始研究log資料,蒐集使用者的cookie和搜尋行為等。而社群網路如Facebook或Twitter將人們的互動關係數據化,這些社群數據創造了大量的商業價值。而第三階段物聯網時期,可能是最有趣的階段,無論是機器還是人都開始被數據解構,數據可能來自手錶、鞋墊甚至皮帶,這些物聯網數據將是接下來重要的數據分析對象。

Q:大數據有什麼風險?

A:傳統商業分析會有的風險,大數據也都會有,這並非大數據才有的問題,「個資安全問題」一直都存在,只是隨著資料來源越來越多且資料量越來越大,資安問題更顯迫切罷了。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研究副總裁布萊恩(Brian Prentice)指出,大數據本身並沒有資安問題,問題在企業應用資料的方式,Gartner預測2018年,企業違反商業倫理的案件中,有近50%都來自不當的大數據應用。

另一值得關切的是大數據可能帶來的「資料獨裁問題」,根據大數據領域權威麥爾苟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的說法,資料獨裁指的是任由資料來管控我們,盲目受到分析結果的制約,導致濫用或誤用資料。例如根據數據分析將人群分類,其實有可能會把個體給標籤化,甚至污名化某些族群,想像未來若我們用數據預先打擊犯罪,那會是什麼情景?

Q:Big Data和Open Data有什麼不一樣?

A:開放資料(Open Data)是大數據的一種,但大數據不等同於開放資料。開放資料是指將原本受私人組織或公部門管理的原始資料無條件地開放出來,供任何人使用。近年來討論度較高的是公部門的原始資料,許多民間團體主張公部門資料本為民眾所有,除非涉及個人隱私,否則公部門應無條件開放資料,讓民間可以介接資料,除了瀏覽,還可以加值應用。

對新創企業而言,開放資料是非常好的資源,當創新遇上開放資料,很可能激起無盡想像。例如李慕約有限公司創辦人李慕約就利用政府開放的農產品即時價值資料,設計出果菜花終端機,用視覺化的圖表呈現農糧署累積近20年的資料。

Q:什麼產業特別需要大數據解決方案?

A:根據Gartner的報告,媒體傳播業、銀行業和服務業最早導入大數據,保險業、零售業和醫療照護業預計在兩年內導入,但阿里巴巴副總裁車品覺指出,以後任何一種產品或服務都潛藏著巨大的「數據化」潛力,企業需要加強對數據的重視,更加注重數據的蒐集和整理工作。

根據《大數據@工作力》一書作者湯瑪斯.戴文波特(Thomas H. Davenport)的說法,他根據資料量、所有權和資料應用程度,將產業分成高成就者、資料劣勢者和低成就者。高成就者是那些擁有大量數據,而且已經展現出優異的數據分析成果的企業,例如消費性商品、保險業者、互聯網公司、旅遊、運輸和信用卡公司。

在所有互聯網公司中,又以電子商務業者對數據的應用最直接和強烈。以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阿里巴巴為例,阿里巴巴假貨問題向來猖獗,但透過分析商品文字、圖片描述、權利人投訴,甚至是社交媒體等16種維度的數據,結合大數據打假貨,現在阿里巴巴有90%以上的下架商品都是大數據系統主動出擊發現的。

而低成就者是坐擁大量資料,但因法規限制或思維僵化等原因,還沒利用數據變現的產業,如媒體、電信、銀行和零售,但其中仍不乏已開始使用數據的例子。例如大型零售業者卡特琳娜行銷集團(Catalina Marketing)就藉由分析超過1億人的消費紀錄,結合旗下5萬5千家零售店舖的POS機資料,交叉比對顧客的消費紀錄,針對顧客的消費喜好發送優惠券,提高行銷效率。

資料劣勢者則是手邊資料不多,或是雖有足夠資料,卻缺乏完整結構的業者,也較缺乏資料分析能力,例如許多B2B公司沒有辦法接觸到第一線的消費者,而是提供服務給下游廠商,致其先天上就沒有第一手資料。值得注意的是,醫藥機構雖然被戴文波特列為資料劣勢者,但這是因為美國的病歷電子化程度低,不若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國民健保資料庫,因此台灣的醫療機構應是低成就者,而非資料劣勢者。

資料分析過去在各行業的應用狀況

Q:大數據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A:大數據的商業模式大概可分成幾種:一、從既有數據變現;二、以數據提升企業競爭力;三、以數據做為服務的基礎與核心,用數據顛覆傳統行業。

模式一,數據本身即為產品或根據數據制定行銷策略、改善產品。例如美國運通讓持卡人與自己的Facebook帳號連結,持卡人成為美國運通粉絲團粉絲後,美國運通會依據會員在Facebook上的活動,提供相應的優惠措施,結合社交數據和會員資料,就是為了提升消費者辦美國運通卡的誘因。

模式二是藉由數據提升競爭力,這類的大數據專案成效較無法直接反映在營收上,而是反映在提升內部工作效率或降低決策成本上。例如許多人都知道LinkedIn透過數據精準推薦職場人脈給用戶,卻不知道LinkedIn在公司內部推出數百款數據分析產品,幫助內部員工提升工作效率,其中Voices就是一款能將LinkedIn客服內容,在1分鐘內快速生成分析報告的數據分析工具。

無論是模式一還是模式二,其實都有掌握過去、預測未來和防患於未然的共同點,只是一個應用層面是對外,一個對內,這兩種模式常見於既有的企業。但模式三,也就是以數據做為業務核心的公司,這些公司生來就是要來顛覆傳統行業,它們打從開業的第一天起就把數據當做業務核心,叫車App Uber和防詐騙電話App Whoscall是最好的例子。

相關連結:一次搞懂大數據(上)

@@ACTIVITYID:513@@

數位時代251期封面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51期)
其他精彩內容》》
訂閱數位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