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九月份宣布的eBay以二十六億美元收購Skype一案中,促成交易完成的原因之一,「是Skype已成為人們打網路電話的動詞,」eBay執行長在回答分析師詢問時指出。 「你Yahoo!了嗎?」、「你Google了嗎?」隨著這些知名網路公司的使用人數增加,公司名稱也習慣被當做動詞,在幾年內成為朗朗上口的語法。北京的中文搜索公司百度,在最新品牌宣傳中,主打「有問題百度一下」,也是要把百度變成使用者口語的動詞,將品牌深入到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
這件工作並不容易,但是在網路產業裡卻不是難事。過去,Zerox(全錄)一度成為影印的動詞,把文件拿去影印可以說是「把這個拿去Zerox一下」,Fedex(聯邦快遞)則是快遞的動詞,把東西快遞給別人可說成「我會Fedex給你」,但這類例子非常稀少。通用汽車、微軟和IBM都是知名品牌,但他們的名字都沒有成為動詞。不過,微軟旗下的入口網站MSN,倒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網路動詞,代表與同伴進行線上即時通訊,像是「我待會兒MSN你」。
網路品牌變成生活化動詞
這些網路動詞尚未被新版韋氏大字典收錄進去,卻已是全世界十億名上網者所熟悉的字眼,完全不需翻譯,在各種語言當中代表的意思都一致,這種品牌價值比任何花大錢砸的廣告都有效。「網際網路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全球性,」雅虎執行長西摩(Terry Semel)強調。 在今年的全球百大品牌榜單中,共有雅虎、亞馬遜、Google和eBay四家網路公司進榜,成為榜單上最新的產業類別,而且很可能是未來幾年進榜家數成長最快的類別,端視它創造新動詞的速度。
在各種市場研究公司所做的調查結果都發現,消費者每天花在各種媒體的總合時間沒有變動,但是分配卻有極大差異,在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和廣播的時間都明顯減少,包含電視也是,唯獨花在網路這個新媒體的時間持續增加。
消費者原本看報紙了解新聞、找工作、或廠商在上頭登廣告宣傳商品的行為,有很大一部分都已搬到網路媒體上,因為它的效果更即時而精準。Google有九成收入來自刊登廣告,當上網者輸入一個關鍵字查詢,跟著這個關鍵字搜尋結果會連帶出現相關文字廣告,類似報紙的分類廣告,但只有當上網者點選進去看廣告內容時,Google才會向廣告主收取費用。
網路瓜分傳統廣告大餅
廣告業過去流行一種說法,「有一半的廣告費用是白花了,問題是不知道哪一半。」Google的廣告模式,讓無效廣告大幅降低,雖然內容毫無任何美感和藝術創意,卻回應廣告最原始的要求:讓消費者找到想要的訊息、讓廣告主找到想要的客戶。「(紐約)麥迪遜大街上那些廣告公司正焦慮不堪,」(財星)(Fortune)雜誌指出。
這不表示麥迪遜大街上奧美或智威湯遜裡的創意總監會失業,但他們先前習慣在傳統媒體操作的那一套經驗,很難在網路媒體上複製,而這一塊卻是客戶接下來投放廣告預算的重心所在。
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在總結今年(全球百大品牌)排名結果時指出,知名品牌提升價值的方法之一,就是善用網路媒體。麥當勞原本有八成的廣告預算投放在電視,目前已減為五成,減少的部分全部轉到網路廣告上。
網路媒體除了即時、互動和精準的特性,目前全世界十億個上網者當中,以學歷、年齡、職業和消費價值觀來看,都和各個社會裡的中產階級吻合,也是廣告主最想觸及的目標客戶群。
介面多元拓展網路勢力
不過,(商業週刊)也強調,網路是增加品牌價值的一個新管道,但並不代表傳統媒體就失去作用。以eBay為例,它的多數行銷活動都在網路上進行,但同時仍借由電視廣告來促進大眾形象。台灣在兩年前的「唐先生打破花瓶」電視廣告,就名噪一時,幫助eBay被廣大未上網的觀眾所熟知,也順勢把網路拍賣的概念普及出去。
隨著明年的數位電視播放系統和3G手機成熟,網路媒體的定義也將拓寬,可以是日常隨身攜帶的手機螢幕,或者是在客廳的電視螢幕上,許多新的使用行為將在這些界面中被創造出來,並進而轉為新的動詞,比方說:「你blog了嗎?」可能被用來詢問對方是否有寫網誌,已成為新的身份標識。在以產品品牌為評鑑對象的「全球百大品牌」之外,或許接下來會有以個人品牌為評鑑對象的新排行。當許多部落格作者的名氣,已經比全球五百強老闆還大時,這一天應該不會太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