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可以重來 我們會只做方便麵
如果能夠在中國市場可以重來 我們會只做方便麵
2005.10.15 |

發跡在台灣、市場在大陸、上市在香港,「康師父」方便麵的母公司頂新集團可以說是「最現代化」的傳統產業,而「康師父」的現代化除了表現在製造、通路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品牌」的經營,也讓「康師父」不但火紅全國,也連續排名十大國際品牌,不輸許多科技公司。 「康師父」的幕後推手,同時也是頂新集團的「大董」魏應州,一直在觀察全球的食品飲料品牌如何經營。像是全球「第一大品牌」可口可樂,在魏應州眼中,其實已不是一家「飲料公司」,而是一個「品牌管理公司」,因為可口可樂現在授權太古集團、中糧集團、嘉里集團等來幫他們生產、物流、甚至銷售,再均分利潤,把可口可樂現在的「資產負債表」打開來看,他們的「固定資產」、「應收帳款」都是「零」,完全利用品牌的「無形資產」來創造價值。 魏應州一向低調,謙稱還在「學習品牌管理」,但他已是台灣產業史上最有實戰經驗的全國性品牌經營者,對於如何靠品牌來改造產業,甚至「Branding Taiwan」,都有自己的獨到看法。以下是專訪內容:
Q:康師父並非科技產業,卻始終維持國際品牌前五名,究竟是如何打穩品牌的基礎? A:食品業本來是「進入門檻」很低的產業,從人才、資金、技術來看,我們不像台積電需要百億、千億的資金,但是我們有一個很好的歷史機會,就是翻開台灣近代史,我們有漢人的飲食文化。而日本統治後,也把台灣從農業社會帶入到工業社會,最後國民黨來台灣,把大江南北的好菜都帶進來了。這些人都是上流社會人士,把自己的廚師帶來台灣,像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永庠、連戰等,這些都造就了「飲食的文化」,再加上傳統食品現代化、工業化,就變成了我們的根基,對於大中華市場來說,台灣變成一個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試驗市場(Testing Market)。 另外一個基礎是台灣人的創意。台灣很小,實行民主很容易,所以人心很open,因為沒有教條式的教育、喊民族主義等口號,自然就不易受到框限,最適合年輕人來做軟體產業和創意產業。「創意」是品牌的另一個根基,過去台灣的企業如果要談品牌,真的會被人笑死了,但現在大家確實都在學習。台灣對品牌的經營愈來愈重視,這是一件好事,也是我們品牌最好的一個根基。

專心經營品牌就有差異化

Q:你如何看現在台灣發展品牌的機會?
A:前經濟部長李國鼎在二十年前做了新竹科學園區,現在經濟部長何美玥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引入品牌的經營」,為台灣「二十年後的未來」做準備,應該趕快密集地請品牌大師來台灣演講,幫助台灣企業轉型。台灣的品質管理、商品開發都有了,就是少了一個「品牌經營」的Know-How。政府應該要幫台灣廠商增加附加價值,再幫忙廠商把OEM引到大陸去,留下品牌和軟體。
其實政府也知道,廠商不去大陸,惠普、東芝都不會買台灣廠商的東西。堵,一定是沒有用的,而且整個WTO之後,智慧財產受到了保護,這些背景都讓台灣可以追求「價值的極大化」,講得白一點,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是這樣富裕起來的嘛!因為美國的智財和軟體都受到了保護。現在中國大陸也進入WTO,台灣更應往品牌和軟體走。

Q:但是台灣產業要如何一面應付競爭,又要一面應付差異化?
A:外國公司為什麼一個企業可以經營百年、可以經營到全球化?像是奇異金融(GE Captical)公司,它的商品已不是「商品」,他的商品就是它的「公司」,怎麼說呢?我舉一個例子,做飲料的可口可樂早就開始做「品牌效益」的回收,所以可口可樂其實已不是一家「飲料公司」,而是一個「品牌管理公司」了。為什麼呢?因為可口可樂現在已經沒有全球的生產工廠,他們讓太古集團、中糧集團來幫他們生產、做OEM裝瓶廠。你拿可口可樂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來看,他們的「固定資產」和「應收帳款」是「零」耶!他們就是用品牌來帶動週轉率,而不是用固定資本來做的。甚至連「銷售團隊」、「物流運送」都不用做了,為什麼?因為銷售還是會牽涉到「應收帳款」,再來對分和下游廠商賺來的錢,不碰這些回報比較差的,這就是品牌的威力。
美國公司的CEO為什麼這麼會「運用品牌」?其實是美國投資人都在要求CEO把帳面價值增加,而CEO在「股票分紅」的誘因之下,就大膽地創造價值。像惠普就把工廠賣給鴻海,把製造讓別人去做。鴻海說,我向你買工廠,但你要保證五年內的訂單都給我,但是對美國人來說,五年算什麼?我公司還要經營一百年呢!五年才二十分之一,他們都是從長期來思考事情。所以要經營品牌,前提就是要「站得高,看得遠」,所以你才會每一天耐心地累積所有的努力。

品牌延伸要謹慎布局

Q:台灣人似乎最近才看得到這種方向?
A:海島型不容易想到。施振榮先生有看到這一點,所以才開始做企業分割。

Q:康師父也很早就開始累積品牌?
A:坦白說我們也是不小心做到的。當時從北京開始做食品,因為做菜的廚師叫「師父」,又要帶給消費者健康感,所以就叫「康」師父,很有親切感。我們把台灣那套「傳統美食現代化」帶來,推出「紅燒牛肉麵」一砲而紅。這就是從顯著「產品差異」延伸到「文化差異」。

Q:但是康師父崛起後,卻能一直做好品牌管理而不墜,關鍵原因為何?
A:所謂「品牌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做什麼事會對這個品牌加分?什麼會讓品牌減分?消費者又是怎麼看你的?另外就是品牌利用的擴充,在哪些侷限和情況下不能亂用品牌。

Q:但不跨越又不能成長?
A:對呀,像現在大陸「娃哈哈」去做童裝、「旺旺」去做醫院,這樣的效果到底如何,許多人看法不同。品牌延伸時要很小心,因為品牌是「資產」,它可以去擴充使用這些無形資產,但也有侷限性,大家都在學習。像娃哈哈是生產兒童「鈣奶」出身,但是能不能跨到賣童裝?最後就要看消費者如何看了。

因應不同情勢管理品牌

Q:國際食品品牌現在也都打進大陸,他們的操作如何?
A:雀巢、寶僑、丹諾等集團每一家操作都不同,像可口可樂是一個產品發展一個品牌,有點像是一棟棟「獨棟型」的大樓;雀巢則是用「企業品牌」,所有產品都在「雀巢」品牌之下。而我們用了很多「副品牌」策略,像是「康師父麵霸」等,每日C就沒有看見「康師父」,而茉莉綠茶上的「康師父」就變成一個推薦者。
其實大家都是在經營消費者的「Mind Share」,就是消費者的腦子到底記得什麼,所謂「形象」,就是讓人去記得的方式。由低往上「延伸」很難,不過豐田做到了;由上往下很容易,但是往往會自廢武功。
品牌理論很容易了解,但經營企業牽涉到很多實務問題。像康師父到底能不能做飲料,也有很多爭議,但是我看到的是市場機會,像中國飲料市場其實才剛剛開始萌芽,有一○%是現代通路,九○%是「封閉通路」。什麼是封閉通路?其實就是傳統通路,要不要賣、要不要進貨?是這種舊市場的大通路商說了算,而不是消費者說了算。大盤商看的是,你是不是「大品牌」,他們掌握廣大的農村九億人口市場,除非你不要進入,否則就是要和他們打好關係。

Q:所以品牌的管理後面,就是不同的思考,以及什麼時侯用到品牌資源?
A:對呀,如果康師父能夠重來的話,我們只會做泡麵,因為品牌個性會是最好的,比較能夠掌握產品特色,不要一下是冰的,一下又是熱的產品。從專業角度來看,我們的「品牌經營」其實是向現實妥協,一定不及格,但是卻讓我們在二○○○年時,麵和飲料各創造了一百億人民幣的營收。外在的環境都會演變,沒有什麼對與不對,例如長期來看,個性的飲料適合「獨棟型經營」,就端看你的「口袋」深不深了。

用創意讓台灣品牌出頭

Q:現在除了產業的品牌問題,台灣本身的「品牌定位」也是一個熱門議題,你如何從大中華經濟圈的觀點來看「Branding Taiwan」?
A:大陸市場的崛起,讓傳統產業的生命也得以延長,所以商人會將大陸視為一個機會。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的觀光業,以十三億人中的三千萬人為目標,先從上海到澎湖觀光,從南到北,屏東吃蓮霧、吃鮪魚、中部阿里山、日月潭,再從中正機場飛回上海,南進北出,或是大連來個「北進南出」,光是澎湖就可以增加二十棟五星級飯店。我常常在想,為什麼先進歐洲國家及日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用大量引進外勞就可以讓國民每人平均所得達到二、三萬美元?關鍵還是在於他們用其特色來發展服務業。外勞問題太多了,而且還有優生、族群問題,引進外勞只有短期利益,但是長期來看,社會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Q:從「品牌」的觀點,台灣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A:我認為是三大項:觀光服務、科技軟體、以及金融服務。科技OEM已是傳統產業,只是單價高一點。而在大中華經濟圈裡,台灣生產管理、技術開發過去很強,但是未來面對大陸這個「超經濟規模」,台灣要從知識、賣人腦下手,不要陷於那種匯率變動一、兩塊就賠錢的產業。我對台灣年輕人很有信心:第一,學習環境很好;第二,本來就有勤儉傳統;第三,本來就活潑亂跳,很靈活,所以往這三個產業發展最容易找到出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