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中,繼華碩加快上海建廠速度的新聞曝光之後,大眾電腦也決定將筆記型電腦生產線轉移至中國蘇州。雖然社會大眾對此事以平常心看待,但因為目前檯面上幾乎所有的電子業大廠都將絕大部分的產能移往大陸地區,因此引發了「最後一條生產線都外移」的討論。很多人都想問,沒有製造的台灣,還有什麼優勢?
其實現況並不如想像中的糟糕,雖然生產線外移,但卻有愈來愈多的外商,在台灣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根據經濟部技術處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九月,共有二十五家跨國企業,在台灣設立了二十八家研發中心(有接受政府專案補助的),三年內的投資金額高達二百三十億新台幣以上。
生產基礎打造優勢
德商默克集團繼德國、日本及南韓後,選擇在台設立全球第四座液晶生產暨研發中心,設立三條ITO導電玻璃及兩條彩色濾光片生產線,累計總投資金額達二十四億新台幣;IBM則分別投資伺服器、生物資訊科技、行動電子商務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心。不只是資訊產業,全球第二大藥廠英國葛蘭素史克,也來台灣設立疫苗研發中心。「要讓全球產業界想到台灣,就聯想到產品設計的研發重鎮,」經濟部技術處長黃重球如此勾勒願景。
「本身有生產製造基礎,才有能力發展研發,」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指出,許多人總認為製造是低層次的工作,但如果沒有透過製造掌握每個生產環節,就不可能知道哪些地方還有改善的空間。華碩副董事長童子賢也說,台灣工程師動手做的精神,才是研發的基礎,事實上這也是外商願意加碼投資台灣的重要原因。
市場練兵最佳地點
以系統硬體大廠新力、惠普、戴爾等為例,在台灣設立研發中心都以產品開發為主,著眼於台灣擁有完善的電腦產業供應鏈、相關技術與設計人才充足,可以快速縮短產品開發時間,爭取最佳上市時機。因此相對於一些設在先進國家的研發中心多以「科學技術研究」為導向,設在台灣的研發中心,幾乎都是「產品開發應用」類型。
全球通訊設備大廠易利信,就將二○○○年在台灣成立的亞洲第一個「無線應用中心」,在二○○三年轉型為「易利信行動應用創新中心」,協助台灣有意發展行動應用服務的業者及學術單位,提供技術諮詢、產品測試、資訊分享及教育訓練,同時規劃協助行動應用開發者,將其研發成果推廣至國際市場。易利信總經理葛元翔(Sean Gowran)表示,台灣除了擁有素質良好的工程師及產業環境外,台灣市場的規模適中,加上消費者回饋速度快,很適合做新產品的測試。
瑞士聖加洛「全球研發管理研究中心」的主任,目前擔任北京清華大學「科技暨創新管理學院」副教授的馮澤威(Max von Zedtwitz)指出,現在位於中國的外商研發中心已近兩百家,但國際大廠仍為了中國當地人才的英語溝通能力、智慧財產權易受侵害、政府流程不夠透明化等因素吃了不少苦頭。相對來說,這些條件是台灣研發中心的優勢。
「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現在該是台灣企業到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與國際創新鏈接軌的時刻,」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二所所長陳信宏指出,瑞典和芬蘭就是因為宜家家居與諾基亞等國際級品牌在國外從事研發與技術搜尋,因而帶動總部的知識創新與國內生產。
跨國企業與人才的進駐,能為城市帶來技術交流與文化衝擊,印度科技大城班加洛(Bangalore)就是一個例子,用開放心態面對多元交流,這不是競爭力的流失,而是另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