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歐洲公司工作 先去中歐唸EMBA!
想去歐洲公司工作 先去中歐唸EMBA!
2005.10.15 | 科技

從浦東陸家嘴坐了三十分鐘的計程車,來到中國首席經濟大師吳敬漣口中「全中國企管教育的標竿、中國二十年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中歐國際工商學院(China Europ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CEIBS)的白色建築,安靜地座落在金橋區的一角。 中歐有著一般學院少有的「警戒氣氛」,只要一有來車在中歐大門停下,就會有保安人員上前探詢。走進大門,百公尺見方的水塘映入眼簾,這是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設計之一,原始構想是把南方園林意趣融入校舍,學生三五成群經過,只見交談模樣卻聽不見任何喧嘩,烘托著整個白色系校舍建築更顯靜謐。

超強的國際化教授團隊

中歐校園的「安靜」,主要因為學生都是以研究生和在職人員為主。而中歐能成為中國管理學界「標竿」,主要的條件來自於下列三點:
一、師資組合:來自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學院的教授群,這種陣仗連新加坡、日本的商學院都望塵莫及。打開中歐的師資介紹,每個老師不分東西方臉孔,全部都是歐美大學的博士學位,例如現任執行院長佩羅德.萊諾(Pedro Nueno),就是西班牙最好的商學院IESE((金融時報)排名全球十二名)教授,副院長郭理默(Rolf D. Cremer)則是德國柏林大學教授。 「這種師資讓我們這些企業領導人更了解國際慣例!」中歐EMBA執行長梁能就指出,跨文化的商業經驗傳授,是組織領導人決策判斷的重要來源,這方面是中歐的強項。中歐EMBA的學生中,國營企業領導人、外資企業、民營企業各佔三分之一。

二、徹底的西化:一九九八年時,中歐成為全中國第一個推出全部英文授課的MBA課程。中歐的學生必須在就學的十八個月中,和全球四十所學校做交換學生。而中歐目前的海外學生比例也是全中國最高,達到了二○%。而且連設備也很「國際化」,像是會議廳裡有三百一十七個座位配有無線同步翻譯系統。
三、學生表現:中歐為什麼會在英國(金融時報)的全球商學院排行榜上高居亞洲第一,而且已經連續四年擠進全球排行,主要是在兩項評比上表現突出,分別是「畢業三個月內就業率」排名第一,比哈佛還高;及「薪資增幅」排名第二,僅次於西北大學。另外,在學生的「國際經驗」上排名全球第四,說明了學生「向外走」的能力驚人。

全面歐化造成最大差異化

中歐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西化的學校,跟它是中國政府和歐盟共同出資合作的背景有關——中國負責提供土地等硬體,由歐盟來架構軟體,讓這所學校擁有獨立法人地位,成為一個非營利單位。「我們擁有絕對的辦學自主權」,梁能強調,但是也由於「國際化」的路線,讓中國國內人士始終將中歐視為「化外之地」,中國國務院一直到二○○二年一月,才宣布正式批准中歐所頒發的MBA學位。
這種西化也是中歐和其它中國商學院最大的「差異化」,而為了維持這種西化特色,中歐不但很早就通過全球最權威的教育質量認證系統EQUIS的認證,也不斷找外國知名教授來上課講學,特別是歐盟國家中的領袖級人物,「像許多國際級領袖卸任後還來我們這裡講學一個多月呢!」負責EMBA推廣的項目經理趙筱蕾驕傲地說。
如果說過去美國開放留學生前往取經,是一種文化的「輸出」方式,那麼歐盟也絕不會放棄在中國和美國文化對抗的機會,中歐就是全球化在中國領土上美國和歐盟體系的對決。歐盟對於中歐的支持甚至包括:凡是在中歐拿到學位的人,未來可以到歐盟任何國家工作一年。這樣的條件對許多希望在國外工作的中國年輕人有相當大的誘因,讓中歐吸引許多一流人才來唸書,平均每年招收的一百八十個學生,GMAT平均竟達六百七十分。
歐美的文化輸出,讓中歐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標竿,但饒富意涵的是,二○○三年初中國政府發布推動與歐盟加強關係的(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中,就把中歐當做是中國與歐盟成功合作的「重要見證」,也特別把「辦好中歐」做為重要目標之一。
「中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如何和世界接軌共存,」梁能指出,他們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於沒有大學的資源。另一方面,中歐在經營上沒有包袱,「我們是創業型的大學!」趙筱蕾說。 在竹子點綴的庭園,有全球最美麗的商學院,有全球化縮影,也有教育者篳路藍縷的理想。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