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二月,知名的高盛證券總裁約翰.沃頓正式從高盛董事會中卸下總裁職務,他退休後的第一件人生規劃,就是前往中國去「教育未來世界的領導人」,而他選擇的教育基地,就是清華大學。 沃頓宣稱要「到清華去推動世界」,所以在清華經濟管理學院開設「全球領導力」的課程。而且,對不起,選這門課的學生,不管是EMBA、MBA,都需經過他親自面試,入選之後才有「資格」上課。而他每一次上課,都會邀請一名企業家或政治家來演講,像是「全球領導力」的課程講座,從前奇異(GE)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到日產汽車執行長高恩(Carlos Ghosn)等都曾在清華進行公開演說。 「在中國改變世界之前,我們希望中國也更了解世界!」沃頓對每一位受邀前來的當代世界級領袖,說出了他來中國的願景。而中國企業家唸EMBA的熱潮,一部分也是來自於應付全球化的大挑戰。
廣邀國際企業老闆來教課
其實清華是中國四大EMBA名校之中,唯一沒有和國外大學直接合作課程的學校,但是清華大學EMBA的「國際化程度」之高,卻令其他名校望塵莫及,光是看清華經濟管理學院的顧問委員會名單,包括沃爾瑪(Wal-Mart)、奇異、可口可樂、新力、日本電信、英特爾這些國際大型企業的董事長,還有中國人民銀行的行長周小川、哈佛大學商學院長克拉克(Kim B. Clark)等,而顧問委員會的榮譽主席,就是前國務院總理朱熔基。
唸EMBA回去管MBA
清華更擁有全球商學院中最強大的「後援會」,保證來自國際的資源可以源源不絕。從師資、案例、企業參觀到教室設備,參觀過清大商學院的外賓,每個人都對許多教室、會議室由企業捐贈印象深刻。
在(亞洲華爾街日報)上就曾刊登這樣一個故事:生產牙膏的廣西「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梁英奇,為了挽救每年下滑十個百分比的牙膏市場占有率,他每個月都從廣西飛行一千九百公里的航程到北京上課四天,就是為了想了解像寶僑(P&G)這樣的跨國公司,為什麼能同時投入大量的行銷費用、又能推出便宜的產品。進清華唸書十八個月後,他完成了他的論文(論國產品牌牙膏國內外的競爭戰略),在論文答辯報告上他詳述了學習動機:「我們不了解競爭對手,就無法在競爭中獲勝。」
中國EMBA如此的方興未艾,當歐美等國同樣職位官階的高階經理人,多半利用假日和生意夥伴打高爾夫球維繫感情,中國的經理人卻選擇走入教室、一坐就是連續四小時。為了彌補決策上「理論的基礎」,一名剛下課的國營事業老總接受訪談時就半開玩笑地說:「沒辦法,組織裡現在愈來愈多的MBA,我們來唸EMBA,就是要來了解MBA到底學哪些東西,回去才管得住他們。」
從清華第一批EMBA身上,也看得見中國企業菁英追趕世界的速度。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總書記、也是EMBA總顧問的陳章武就指出,中國EMBA的需求必須從「大戰略、大視野」來著手才可以。
清華一向給人踏實的技術官僚印象。從清華的第一批EMBA學生組成就可以發現,像聯想集團中國首席營運官劉軍、中國核工集團總經理康日新等。劉軍談起上課十八個月的感覺說,「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這次重回校園,仍感受得到這種樸實。」
結識清華校友就接近中央
在這種樸實的辦學精神後面,清華在過去五十年間,為中國培養出一批水準整齊龐大的技術官僚系統,從中共前總理朱熔基到現任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都是出身於清華。 而這批中國的決策班底養成系統,也是全球各大企業極欲了解,並且結盟的對象,也難怪一名清華EMBA的老師就指出,「清華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更能掌握中央的政策走向!」朱熔基在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時後,也還一直兼任清大經管學院的院長。 在清華的「全球領導力」講堂上,日產執行長高恩有一段比喻,「世界會愈來愈「中國化」,而中國也會愈來愈「世界化」。」在他眼中,其實「全球化」的定義,就是全球愈來愈「中國化」。像二○○五年中國企業一連串的併購全球企業行動,也將讓世界更「中國化」,從這個角度來看,清華EMBA正為理工出身的中國經理人提供更多的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