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服務思維決定台灣硬體未來
簡立峰:服務思維決定台灣硬體未來
2015.07.01 | 科技

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從開展到落幕,外界質疑聲浪四起,讓人不禁反思台灣的硬體競爭力是否不復以往,提前步入「失落的時代」。但在此同時,物聯網的議題發燒,卻又帶來台廠的希望。

台灣的硬體生態,在物聯網時代下的機會與挑戰在哪裡?硬體新創、代工廠、零組件業者面對全新的物聯網生態圈概念,又要如何一一突圍、各個擊破?「看不清楚的東西往往會比較失落,但有人看到的是機會。」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為,台灣的硬體優勢,放眼全球仍然耀眼,只是在硬體優勢之外,仍然必須釐清物聯網時代的硬體特性,並加入服務思維概念,才能不被失落感蒙蔽,看得更清楚,也看見更多機會。

Q:現在做硬體必須要有生態圈的概念,智慧型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到了物聯網時代,是否需要改變?

A:物聯網現在推的方式跟Android時代很不一樣,因為Android時代是大家都還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有合作夥伴了,像HTC,我們一起協同開發很久,先有一個Nexus專案出來,先定義好硬體,再一步一步這樣走。可是在物聯網的定義下,事實上是先把生態圈(Ecosystem)拉出來。如果拉回到CES的時候,你可以注意到Google在講Android Auto時,它只定義簡單的API(應用程式介面),剩下的東西就是大家一起來,幾乎100家汽車廠、所有晶片商一起。物聯網時代很複雜,需要靠大家一起集體來努力,不是單靠一個作業系統本身。

在這種情形下,我覺得台灣廠商要思考的是,那個產業你熟不熟?你要先從哪裡開始切進來?技術能力本身沒有太大問題,最重要的是你要搭配的服務要往哪裡走?物聯網硬體很明顯可能是服務驅動式,但那個服務到底是什麼?

Q:很多人談到物聯網軟體的重要性,但硬體最終是否還會回到量產製造,台灣的硬體優勢難道無從發揮嗎?

A:我們這樣看,台灣的優勢其實是比大多數國家大,可以「以逸待勞」,如果你真的那麼懶,不想賺很多的話,以逸待勞也是可以生存。但這就很可惜,明明有更大的市場卻不去做。硬體的利潤只會越來越低,這是大家都同意的,因為消費者對於一個硬體要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個概念現在基本上大家已經不太接受。比如說智慧型手機就很明顯,低價手機是靠Bundle Fee在賺錢,它不是靠那個硬體裝置賺錢。

一樣的道理,物聯網的硬體裝置都會很便宜,因為它要你Subscription的費用,比如說Dropcam(編按:Nest併購的居家監控技術及服務供應商),它不只是硬體,它就是一個Camera Service。

Q:那麼硬體服務的概念或核心精神究竟是什麼?

A:很有趣的一點是,做硬體的人確實很難思考什麼叫服務,做服務的人也不知道硬體在搞什麼(笑)。台灣廠商要怎麼去思考服務跟硬體的差異?我想Dropcam是個很明顯的例子,台灣非常會做網路攝影機,但我們就掛人家的牌子,人家去賣。可是Dropcam再加一條網路線就變成Subscription,而且剛開始的時候這條網路線就存在Google的平台上,它連自己的雲都沒有,可是這樣就成功了!這就是一個服務的概念在裡面,它讓大家敢把影像資料儲存到一個你看不到的地方,這就是一個平台效應。

Q:硬體業者若要轉型成服務業者,你認為關鍵的策略思維是什麼?

A:我覺得是投資。我一直在重新思考台灣的電子業要怎麼樣去利用這個機會,答案是鼓勵新創或投資新創。台灣企業真正的問題是,沒有在資源很豐富的時候,好好擴大去做投資。最近矽谷創投在分析台灣幾家很成功的電子業,他們手上擁有的現金超過外界想像,可是他們都沒有把握在手上的現金拿去投資新創、鼓勵新創。

很多人對投資新創這件事很保守,因為看不懂。我覺得這個東西不太合理,因為投資新創這樣的行為本來就沒有人看得懂。你要投資一筆錢,你就是要願意承擔風險,因為你要新的機會、你要未來,你就是要冒那個風險。

從這個概念下,我覺得硬體產業與其內部自己去革命,不如投資,全世界擴大去投,投對了當然就整合起來。大家沒有想到的是,一成不變的結果,你的競爭者就是針對你來嘛!因為你給競爭者太長的時間,而你自己一成不變,那這些競爭者就可以做出比你成本更低、更快,所以只有不斷地投資的企業,人家才會猜不出你要做什麼。

Q:台灣硬體新創近年來逐漸崛起,也開始有硬體服務思維的概念,你怎麼看?

A:我們先用台灣來看,再來看全球的角度。台灣新創團隊這兩、三年的風氣有逐漸起來,這是好現象,但是在利用台灣既有硬體優勢的部分,還有點欠缺。目前看到很多團隊不一定曾經有過硬體製造經驗,所以他即使想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下一階段台灣的新創團隊要的是,有硬體經驗的這些人,怎麼去做你看得到的這些服務層面,這樣他的優勢才會發生啊!已經有那個味道了,但還不夠多。

根本的問題可能還是在機會成本。已經在硬體大廠做得很好的人,他為什麼要出來冒險?更年輕一代他看到了創意,可是他沒有硬體製造的經驗。假設你今天要做一個測血糖的東西,可是你沒做過硬體,那你跟來台灣找硬體廠商的矽谷團隊其實是一樣的,你沒有發揮身處在台灣的優勢。

台灣的硬體優勢如果沒有發揮,跟人家比起來,最大的弱勢統統出現了。為什麼?因為沒有發揮台灣硬體製造的優勢,結果你又在一個市場本身比較小的地方去推動你的服務,那你就沒有任何優勢。如果倒過來,在台灣發揮硬體製造的價值,雖然你是在台灣推向全世界的服務,可是假設你的成本比較低,或者推出來的速度比較快,或者硬體比人家可靠,你就有這些優勢去跟人家競爭,慢慢地擴大你的版圖。

Q:物聯網是個少量多樣的發展趨勢,但是台灣的代工思維過去是以數量來評估訂單的潛力,未來要如何因應?

A:現在我們講的代工業種類其實很多,台灣硬體業代工很多元,電子五哥當然就接大單,但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業者朝向少量多樣。像鴻海,它量夠大,什麼都去涉略,可能會押對寶,但也有可能很多東西是繳學費。有些業者可能已經想好,未來可能沒辦法接到很大的單,所以開始朝少量多樣去走。在這些少量多樣裡頭,能不能找到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我想最重要還是關鍵性零組件,你手上有掌握到那些關鍵性零組件,才有可能在代工領域占有領先優勢,否則其實長期來看的話,可能要走向垂直而不是水平代工。

鴻海是走水平式的代工,什麼都包,可是有些代工業者是走向垂直,這樣會有機會,但要押對寶。垂直代工不是所有的裝置都可以代工,而是鎖定在某個領域的裝置。比如說我就走向醫療電子或是消費性電子,或是做穿戴式,勢必要做一些領域上的切割,否則最後賠掉的是代工廠在過程中換來換去的這些費用。現在多數的國際大廠不知道未來發展會是怎麼樣,所以有很多實驗性的計畫在進行。那些東西其實我們代工廠也是要付成本,跟他們一起在繳學費,你什麼都做的結果當然是風險大,所以需要做一些垂直上的決定。

台灣總是把自己想得太軟又太硬,其實沒有。台灣業者被PC綁得太久了,那腦袋都改不過來,其實我們既不軟也不硬,就是要創新!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簡立峰

現職: Google台灣區董事總經理
經歷: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台灣大學資管系合聘專任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技術顧問,2006年加入Google擔任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包括資訊檢索、中文資訊處理、自然語言處理、口語語言處理以及網路資訊探勘

數位時代254期封面
(《數位時代》2015年7月號文章精選,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詢:web@bnext.com.tw)
其他精彩內容》》
訂閱數位時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