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世代》獨家專訪《BuzzFeed》 新聞記者「丹·弗加洛」:數位新聞的美麗與哀愁
《新媒體世代》獨家專訪《BuzzFeed》 新聞記者「丹·弗加洛」:數位新聞的美麗與哀愁

《新媒體世代》在今年春天之際,有幸參與《BuzzFeed》資深科學記者丹·弗加洛(Dan Vergano)的公開演講,並在演講後進行專訪。丹·弗加洛現於美國紐約大學兼任教職,並從今年 2 月份加入美國熱門數位新聞網站《BuzzFeed》。在到《BuzzFeed》前,他分別在美國全國性日報《今日美國》(USA Today)與《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y)工作了十多年。丹·弗加洛和我們分享,在傳統新聞與新媒體產業的工作觀察與心得、職涯跑道轉換的契機,與科學記者的工作範疇。

丹·弗加洛的工作經驗

丹·弗加洛在新聞媒體產業工作已經有約 24 年經驗。大學就讀航太工程,剛踏入新聞產業時專注在軍事領域,後來開始從事健康與科學新聞報導。在 1998 年到 2013 的 15 年期間在《今日美國》從事科學新聞報導,花很多時間報導美國太空總署(NASA)相關的航太新聞,除了根據像是美國太空總署研究報告進行報導外,也著重其他科學研究報導與「調查性報導」(investigative reporting)。

在《今日美國》時先從事電視產業相關工作,由於個人比較偏好平面工作,因此以自由記者(freelance)身分幫忙健康雜誌撰寫文章,接著在《Medical Tribune》待了九個月,後來又回到《今日美國》從事真正的新聞報導,像是報導幹細胞研究、演化論,及其他和科學相關的政治議題。

丹·弗加洛在 2013 年離開《今日美國》後進入《國家地理雜誌》,擔任新聞編輯與資深數位作家。在去年知道《BuzzFeed》招募科學新聞記者後,為了希望從事真正的嚴肅新聞,今年 2 月決定加入《BuzzFeed》新聞部門,擔任駐華盛頓特區的科學記者。

丹·弗加洛表示:「不用只是依賴官方新聞稿像是美國太空總署聲明,而能夠做嚴肅新聞,特別是在數位新聞產業從事嚴肅新聞報導,是件非常興奮的事情」。

在《今日美國》與《BuzzFeed》的工作差異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離開《今日美國》加入《BuzzFeed》,丹·弗加洛表示《BuzzFeed》經營品牌非常活躍、是一個很酷的工作環境。更重要的是,從事新聞業就是希望能接觸「很多觀眾」、喚起大眾對懸而未決的議題的重視,這也是為什麼他選擇加入數位新聞產業。

丹·弗加洛提到《今日美國》新聞中融入大量電視元素,不算很嚴謹地遵守美聯社(AP)寫作風格,而《BuzzFeed》新聞發展仍處在初期階段,新聞報導的風格和型態都還未完全定型,不過基本上兩者都以較口語而非硬新聞的語調,進行新聞報導。他舉出一個兩家新聞媒體不一樣的寫作方式,像是在指稱報導來源時,《今日美國》會用「A 說……」,《BuzzFeed》則會用「A 告訴《BuzzFeed》新聞……」,讓資料來源聽起來更為真實,也建立《BuzzFeed》的可信度。

此外,在不同新聞媒體機構工作,很重要的是要清楚地意識到「觀眾群是誰」。《今日美國》的目標對象是 30 到 40 歲的商務男性,《BuzzFeed》觀眾群則以 20 到 30 歲的千禧世代為主。當知道寫作對象時,寫作風格就需要有意識地貼近目標觀眾的文化認同,吸引他們的目光

另外丹·弗加洛也表示,在《BuzzFeed》工作非常棒的一點是有很強大的科技團隊,可以快速地幫忙製作地圖或資訊圖表等。以往在《今日美國》可能需要 3 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在《BuzzFeed》可能一天內就完成了,這要歸功於《BuzzFeed》本身極為強大的資訊科學背景。

丹·弗加洛也表示《BuzzFeed》有很年輕的工作團隊,他週邊可能都是 27 歲上下的年輕同事,此外《BuzzFeed》還提供免費食物!

丹·弗加洛所觀察到的科學新聞產業及重要心得

科學新聞中重要的訊息來源是「新聞封鎖」(embargo news)系統,指的是科學期刊或國家機構事先提供的聲明稿。(科學期刊)通常會限定新聞機構只能在特定日期之後,也就是研究正式公開後才能進行報導。科學期刊預先提供即將發表的研究內容,主要是讓新聞記者有機會挑選、訪問查證,與撰寫新聞。這個系統大約在 1950 年代開始,早期沒有這個系統時,新聞資訊依靠郵件在(美國)國內傳遞,不同地區獲得新聞的時間也不相同。

科學期刊或國家機構會提供內情報告(tip sheet),裡面會註記新聞記者可以參考的研究重點,其他可以參考的資料還包括新聞稿及研究內容,丹·弗加洛也會根據研究上所列的引用文獻,和其他科學家聯絡,詢問他們對研究的看法。像是《自然》期刊每個星期四會寄內情報告,報告上的研究內容則會在下個星期三公開給大眾;而《科學》期刊的科學公關包裹式是在星期五寄給科學記者,記者們的報導則是要在收到公關稿後,下週四東岸時間兩點過後才可以上線。

如果根據預先提供的新聞稿,來報導科學家研究發現,製作一篇新聞需要大約 1 到 2 個星期,報導內會有 2 到 3 個消息來源。通常最多會訪問 8 到 9 個消息來源,但會讓他們知道名字不一定會在報導中被提及。丹·弗加洛表示:「當從不同人聽到相似的內容時,就代表可以停止訪問了」。就算不同新聞記者報導同一個科學發現,切入的視角與消息來源也會不同。此類型報導對於有經驗的科學記者十分容易,但卻是相對低聲望的新聞形式,雖然一般能夠賺進比較多的點擊。

而進行「調查性報導」時,多不依賴科學期刊提供的公關稿做為報導素材,而是自己挑選有興趣的題目進行深入調查,像是環繞著氣候變遷的政治討論,或是藥局的不當行為。只是「調查性報導」所需要花費的時間更長,最短大概需要 6 個星期,最長可能可以到 3 年。

丹·弗加洛表示當有越來越多經驗後,從事科學新聞報導也會變得容易。擁有自己的消息來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科學記者需要有自己可以隨時打電話尋求資訊、參考資料及評論的專家聯絡人,因此「(和科學家)培養關係就成了重要的事情」。此外,新聞人員擁有科學方面的背景訓練也非常重要。

丹·弗加洛對於數位新聞產業的觀察

丹·弗加洛用「凜冬已到」來形容現在的新聞產業。他提出數個觀察,包括:

  • 在早期平面新聞時代,新聞報導每單位的稿費是以「元」(dollar)來計算,然而在數位新聞產業,稿費下降至「分」(penny),同時記者數目也在大幅降低
  • 本地新聞消失中,而小型數位新聞的點擊率也是逐漸下降,甚至《哈芬登郵報》每年的點擊率都在下降。
  • 平面廣告收入逐年大幅下降,但數位廣告上升趨勢卻十分緩慢,且數值遠不及平面廣告收入。依靠廣告作為收入來源越來越不容易,像《Vox》新聞很重要的財力來源是創投資金。而《BuzzFeed》沒有彈出式廣告也沒有橫幅廣告,收入來源是依靠原生廣告,替品牌撰寫相關新聞

丹·弗加洛表示人們仍持續閱讀新聞,只是廣告收入降低,且新聞報業的記者一直在流失。他提到或許部份的人認為新聞是公共財(public good),但是現在的確沒有找到一個良好支付新聞支出的模式。許多傳統新聞媒體都在和廣告奮戰且逐漸失去戰場中,要民眾養成訂閱數位新聞習慣也非常不容易。

丹·弗加洛觀察到的數位新聞與傳統新聞差異

丹·弗加洛表示有三個趨勢:

  • 資料來源的標準越來越寬鬆:在數位媒體上很常看到只有單一來源(single-source)的報導,也就是記者可能只和一個新聞來源連絡過。且新聞逐漸依賴科學期刊或國家單位的研究新聞稿,因為記者可能一天被要求產出 3 篇報導,沒有足夠查證時間。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經濟成本考量與時效性,但卻是很糟糕的發展。
  • 新聞寫作形式越來越不嚴謹:過去傳統新聞報導是比較優雅、緊湊且用字精確,而數位新聞則出現更多口語化內容(conversational),以及部落格形式的寫作。
  • 篇幅縮短:過去平均有 500 到 600 個(英文)字,現在則只有約 300 字。原因包括行動新聞崛起,但讀者通常不會用手機讀完長篇幅新聞;此外,許多付費方式改以篇數而非字數計價,如果都是一樣的稿酬,記者當然會傾向以短篇為主。

丹·弗加洛也觀察到最常被分享的是極短篇幅的新聞,在《BuzzFeed》是大約 300 字的文章,或是寫得深入、超過 3,000 字的長文,但是中等長度篇幅的文章則沒有太多分享。不過主要發展趨勢仍是以短文為主。

丹·弗加洛解釋《BuzzFeed》為什麼要發展嚴肅新聞

丹·弗加洛表示(在訪問當時)他只加入《BuzzFeed》約 6 週的時間,但他認為《BuzzFeed》從低聲望(low prestige)轉型成高聲望(high prestige)有幾個重要原因,其中一個是可以收取更高的廣告費用。因為新聞品質會決定廣告商品牌規模與廣告金額,當《BuzzFeed》轉型後,將能夠找到更高層級的廣告商,並收取更高額的廣告費用。《BuzzFeed》轉型是藉著強化自己團隊,透過進行調查性報導與深入寫作,提高新聞品質,而《BuzzFeed》新聞室中也多是年輕身影,平均年齡大約在 27 到 29 歲。

《BuzzFeed》現在有兩個發展主軸,一個是娛樂新聞(entertainment;所謂的 Buzz 部分),另一個是嚴肅新聞,前者是幫助《BuzzFeed》賺錢、付帳單,後者則可以確實幫助《BuzzFeed》建立聲望。兩者結合可以幫《BuzzFeed》帶來更好的廣告與收入。

丹·弗加洛觀察《BuzzFeed》的數位新聞策略:分享數與下標題策略

《BuzzFeed》新聞編輯在乎的是「轉錄數」,這被認為是最能代表讀者關注度的指標,「點擊率」則比較沒有這麼受到重視,因為真正能夠收取更高額廣告費用、帶來廣告收入的是分享數(shares)而不是點擊數(clicks)。此外,在社群媒體上分享數越多,也表示讀者有越高機會從親朋好友或追蹤的公眾人物看到《BuzzFeed》內容,這對於提升《BuzzFeed》新聞可信度也有所助益。

在《BuzzFeed》有一套自動最佳化(automatic optimizer)的電腦系統,當輸入不同的標題和圖片後,系統會告訴編輯哪個標題與圖片的隨機組合,能獲得最多點擊率與分享數,這些數據甚至會因社群分享平台而不同。系統除了依據《BuzzFeed》文章數據,也會考量讀者最常搜尋的關鍵字來決定標題。新聞編輯則會參考《BuzzFeed》電腦系統對標題的建議,來做最終決定。

丹·弗加洛表示在《BuzzFeed》下文章標題時有不同考量:

  • 分析什麼樣的標題組合會有最好的效果,而這個下標規則也一直都在變化。
  • 《BuzzFeed》特別喜愛在標題中放入數字,像是如果原本標題是「電力公司的改變……」,則《BuzzFeed》的下標法會是「19 個州改變……」。
  • 由於《BuzzFeed》讀者對象大約是 20 歲的年輕世代,因此下標方式會考慮這些年輕讀者是否能起共鳴。
  • 在不同平台,同一篇文章的標題可能也不相同

丹·弗加洛常針對爭議性科學進行報導,他也分享了對於客觀新聞的看法

丹·弗加洛認為在新聞室中,「客觀性是不會被提到或是被相信的概念」。他只會問:「這是否是公平的?」(If it’s fair?)

像是對新聞機構來說這樣的報導是否公平、對新聞來源而言是否公平,以及對新聞讀者來說是否公平,也就是讀者們是否有獲得需要知道的資訊。他認為報導中沒有對與錯,一切都是「個人判斷」(judgement call)。

在新聞產業一直有個爭辯,一派學說認為新聞記者應該要保持中立,只要將所有的事實呈現,讓民眾自己做判斷;另一派學說則比較傾向評論式新聞,認為新聞記者應該要做判斷、給予評斷,帶領民眾以某種方式來思考。丹·弗加洛自己則比較傾向將所有資訊呈現給讀者,讓他們知道發生什麼事。

後話

丹·弗加洛在美國科學新聞界非常知名,更曾經獲選為哈佛尼曼實驗室(Nieman Lab)學者,《新媒體世代》能夠親身訪談丹·弗加洛真的是非常難得且可貴的機會。親切的丹·弗加洛也希望和《新媒體世代》的讀者們說聲嗨,希望每位朋友都能藉此對數位新聞產業有更深入的認識和體會。

原文出處:新媒體世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TWQR是什麼?街口支付為什麼積極擁抱、將如何改變未來支付樣貌?
TWQR是什麼?街口支付為什麼積極擁抱、將如何改變未來支付樣貌?

研究機構OMFIF指出,多樣化的支付服務雖有助於創新變革與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但也讓支付系統呈現碎片化發展趨勢,增加銀行、金融新創、商戶與民眾的操作複雜度。以台灣為例,過去,各個電子支付業者提供的QR Code格式不一,導致商戶得擺放多個掃碼立牌,民眾很容易混淆,以及增加詐騙與交易錯誤等風險。

為解決上述問題,財金公司於2023年10月推出國家級QR Code支付標準–TWQR,透過串聯38間銀行與10家電子支付機構的方式,讓商戶只要用一個QR Code收款碼即可接收所有支付業者的付款,同時,無論民眾是使用哪一個支付App都可以一掃就通,方便、高效且安全。

看好TWQR對商戶、民眾乃至產業發展帶來的綜效,台灣電子支付領導品牌–街口支付(JKOPAY)–不僅積極響應TWQR,更透過系統調整、簡便申請步驟、多項優惠補貼、跨業(競)合作等方式推廣街口TWQR,目標是讓商戶使用街口TWQR收款服務獲得更多客源,帶動業務持續成長,提升用戶體驗,把電支產業的餅做大做強。

兩大關鍵,街口支付積極支援TWQR加速支付生態體系變革成長

根據統計,街口支付的用戶數達690萬人、合作通路數亦高達30萬家,是引領台灣電子支付市場發展的關鍵品牌,在這個狀況下,街口支付為什麼願意大力支持TWQR、將原先的競爭優勢轉換成推促 TWQR 普及的關鍵?對此,街口支付商務發展部商務長張廷軒將原因歸結為二:「支持TWQR不僅是響應國家政策,也是推動台灣支付生態體系持續進化的關鍵。」他進一步解釋,TWQR的出現讓支付業者可以將資源集中在擴展新的商戶通路,如街口支付便積極佈局非都市區市場,目標是讓電子支付日趨普及、像信用卡與現金一樣便捷易用。

張廷軒表示,街口支付目前提供三種商戶收款方案:首先是適合各類型商戶使用的正掃收款服務,不分產業與規模,商戶只要設置 QR Code立牌,民眾即可掃碼付款;其次是反掃收款服務,亦即,由商戶的POS系統進行操作,店員透過設備掃描民眾出示的QR Code收款,適合已導入POS系統的商戶使用;最後是線上收款服務,亦即,透過API串接電商與品牌官網等方式,讓民眾可以在線上選擇使用街口支付。「我們在2024年7月開始提供街口TWQR正掃收款服務,在團隊成員的努力推廣下,除某些特定場域,既有商戶與新商戶都已導入街口TWQR正掃收款服務:在門市櫃台擺放一個街口TWQR立牌,即可支援所有民眾的付款App。」

街口支付
張廷軒指出:「關於支付服務,街口針對商戶最關心的議題而發。不僅提供免費申辦加入(交易才收取手續費)服務、推出商戶手續費優惠補助方案、提供可以讓商戶一目了然所有TWQR業者的交易紀錄的一站式帳務管理平台。」此外,街口支付更領先同業、針對個人商戶推出全新撥款服務:隔天即可入帳且天天可撥款,讓商戶更彈性且靈活的調配資金。
圖/ 街口支付

不僅積極將TWQR推廣到多元場景,更致力滿足商戶需求

為服務更多商戶與民眾,街口支付於今年7月提供TWQR反掃收款服務,接下來,除由團隊成員與合作夥伴協助商戶導入該項服務,更釋出多項優惠補助方案吸引商戶與民眾了解與使用TWQR服務。

舉例來說,截至2025年12月31日,商戶只要使用街口TWQR立牌接受付款,即享跨支付機構交易(非街口支付)手續費0%優惠,若民眾是以「街口支付」App付款,商家仍可享0.5%手續費優惠。

張廷軒進一步指出:「關於支付服務,商戶最關心的議題不外乎『交易手續費高低』、『是否易於對帳』以及『能否協助創收』,因此,街口支付除提供免費申辦加入(交易才收取手續費)服務、推出商戶手續費優惠補助方案、提供可以讓商戶一目了然所有TWQR業者的交易紀錄的一站式帳務管理平台,更透過用戶(交易)回饋方案等方式協助商戶創收。」此外,街口支付更領先同業、針對個人商戶推出全新撥款服務:隔天即可入帳且天天可撥款,讓商戶更彈性且靈活的調配資金、持續擴展業務成長。

街口支付
截至2025年12月31日,商戶只要使用街口TWQR立牌接受付款,即享跨支付機構交易(非街口支付)手續費0%優惠,若民眾是以「街口支付」App付款,商家仍可享0.5%手續費優惠。
圖/ 街口支付

透過策略聯盟擴展生態體系以實踐Super App願景

街口支付作為台灣電子支付領導品牌,除響應財金公司的 TWQR標準、提供符合商戶需求的收款方案,也很重視用戶需求,因此,與不同場景的龍頭品牌合作,透過策略聯盟建置與完善街口支付生態體系,滿足用戶在支付、購物、票券、生活與金融等多元場景需求。此外,也十分重視安全防護,由跨部門團隊從用戶、資料與系統等多層次機制建置與完善安防措施,降低詐欺與洗錢等風險。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用戶導向的在地化數位生活超級應用服務(Super App),將持續深化與跨域夥伴的合作,更好滿足用戶需求,同時,穩健朝損益兩平的方向前進。」關於街口支付的未來規劃,張廷軒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