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武紀到數位時代
前陣子,科學人雜誌在臉書粉絲團分享了一篇名為〈資訊透明,適者生存〉的有趣文章。它的網站上只有簡短的提要,不過我在作者的網站上找到了英文版全文。
「適者生存」!這一句引戰意味十足的標題是科學人雜誌中文版下的。不僅貼切,也很吸睛。這麼一篇要告訴人們什麼樣的人(物種?)才能在這個數位時代當中生存下去的文章,能不看嗎?
可是,為什麼要用如此「進化論」的口吻來談資訊時代的未來呢?原因就在於,兩位作者正是借用「寒武紀大爆發」這個生物演化史上重要事件,來談我們今天所面臨的資訊時代變革。
在你腦袋中迸發出那一句「放 X 」之前,再耐心地聽我多說一點。作者的比擬是這樣的。(因為我不是考古學家,所以只能)簡單來說,借用英國動物學家 Andrew Parker 的理論,Dennett 與 Roy 兩人主張:就如同寒武紀大爆發源自於「光」,當代數位科技的發展,在使得資訊越加透明的同時,也將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改變。換言之,兩位作者的論點是,當代數位科技的發展就好像是寒武紀出現的「光」,照亮、穿透了過去不可見之處,這不僅將改變個人的行為,也會導致整個社會組織的變革。
(圖片說明:透過 TripAdvisor 網站服務,消費者可以直接看到其他消費者對旅館的評價,Dennett 與 Roy 主張這最終將改變商家與顧客之間的關係,數位時代翻攝)
例如,兩位作者提到,
在這個資訊透明的時代裡,消費者對於商品與服務的評價將會徹底改變過去商家與顧客之間的關係。
以往,個別消費者無法知道哪些商品與服務才真的是好的。他能參考的就是商家的行銷廣告。但隨著各類網路社群媒體的普及,消費者如今可以即時「看見」其他人的意見與評價。因而,沒有能夠即時反應並應對此一「透明」所帶來的改變的商家,在兩位作者看來,就註定將被淘汰。
透明的意義:速度
如此看來,Dennett 與 Roy 這個看起來很怪異的比擬其實還滿有道理。不過,在這裡我想要多做一點補充(或是一種提醒)。我認為,
如果只從「看不看得見」來理解「透明」的意義,可能會誤解我們這個時代正在發生的變革。「透明」的本質其實是速度的問題。
這是什麼意思?就用上面兩位作者舉過的例子來看吧。其實,「使用者評價」這項資訊的透明化,之所以能夠改變顧客與商家之間的關係。重點不再於「看不看得見」,而在於消費者現在透過社群媒體這類媒介,可以「即時」看見。因此,反過來說,能夠適應這種透明並生存下去的,必然是那些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使用者評價並即時做出因應與調整的商家。
也因此,Dennett 與 Roy 才會認為這個時代中,小型的、且可以快速應變的組織將會脫穎而出。因為它們可以適應資訊透明環境的生存壓力。而傳統那些大型的組織,要不是將朝向「去中心」的方向演化,就是將被「天擇」所淘汰。換言之,相較於經濟學上說的「大到不能倒」,兩位作者則認為未來的組織將是「越大越難以成功」(too big to succeed)!(作者按:即時(immediate)本來就是沒有中介的意思(im-mediate),而透明作為穿透的顯現(through + appear)本質上即是一種沒有中介的狀態。)
所以,「透明的本質是速度」這句話意味的是:
一,與其說資訊透明的意思是所有的資訊都變得可見,更精確地說是,人們開始有了(近乎)「即時」 取得各種資訊的能力。
二,也因為如此,資訊透明的時代中,所有的(個人或組織的)行動也都將變得更加瞬息萬變。
適者:速度菁英
順著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説,能夠在資訊透明時代生存下來的「適者」就是一種「速度菁英」。而他們其實在這個世紀初已嶄露頭角。
要談這種速度菁英,首先來讓我們做個區分。在資訊科技與運輸科技像今天如此發達之前,要能夠晉升菁英階級或是所謂的上層階級,多半有一個條件:你必須擁有「空間」。「空間」這個概念很抽象,但簡單來說就是你得擁有土地、房產、工廠、公司這類物質性的財貨。擁有這種空間性的財貨,意味著你可以支配這個空間中的一切。而身為魯蛇階級、沒有空間性財貨的人們,則得進入這些空間受人支配(甚至連上廁所都要打卡)。
我們可以簡單地將這種類型的菁英稱為「地主菁英」。地主菁英的成功就來自於擴張他所擁有的空間。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當中所謂的有錢人,就是不斷地累積房產(當然,在台灣,這也是因為那超級低廉的養房成本),而傳統的大型企業則是以不斷地擴建廠房來增加生產力。
但是隨著資訊科技與運輸科技的發展,有一群人開始發現,透過這些高科技的幫助,其實不擁有空間同樣也能成功,甚至還能省掉一些「麻煩」。所謂的麻煩來自於,當你擁有土地、房產、工廠這類空間,就有著相應的管理成本。不僅如此,因為你所擁有的空間勢必位於某個國家的管轄範圍內,那麼這個國家對於勞工、環境等相關法令也都將是必須面對的「難題」──特別是對於大型工廠來說。不過,有了資訊與運輸這類科技的幫忙後,這群菁英階級就能夠從這些「束縛」中解脫。他可以選擇相對有利的國家,尋找當地的工廠合作外包生產。不需要「擁有空間」也一樣能夠獲得成功。甚至,還顯得更加輕鬆自在。這類人就是所謂的「速度菁英」。
相對於地主菁英佔據空間優勢,速度菁英有的則是「時間」優勢。時間也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如果簡單一點説就是,他們最重要的資本不是土地、房產等物質性資本。而是可以跨國移動的資金、掌握資訊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關係網絡資本,因此他們可以快速連結與彈性變化。
古往今來:更「透明」,也更多的參與
如果不從「速度」這個核心來掌握「資訊透明」的意義,就沒辦法理解上述這類「舊式」速度菁英與現今崛起的新速度菁英之間的關係。舊速度菁英是資訊透明「大爆炸」下第一代受益者,他們率先理解了「資訊(料)」在本世紀初以來數位化發展中的重要性,並掌握了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丟棄「空間」的沈重包袱。
而隨著 Web 2.0、社群媒體以及各類網絡化經濟模式的發展,就好像「資訊透明」這道光真正地照進了每一個角落。這樣的發展不僅是一種量變,更是產生至少兩種質變的效果,並且催生了新速度菁英。
一方面,隨著人們越來越普及的使用、依賴網路,我們留在網際網路上的「蹤跡」,已經多到足以讓一個陌生人只要掌握「資料」,就幾乎可以對我們透徹了解。這也是為何歐盟法院裁決,像是 Google 這類一直都在收集、記錄人們「數位足跡」的公司必須要尊重、重視人們有「被遺忘的權利」。而所謂新的速度菁英,正是那些能夠即時地掌握每一筆數位足跡資料,並洞燭先機、即時反應的人們。當然,這也是為什麼「(巨量)資料」的分析與應用在這個時代越來越重要的原因。
(圖片說明:如今,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所形成的「數位足跡」,將可以在資料上顯現你的虛擬身份,andy_5322 分享於 Flickr, CC By 2.0)
但另一方面,資訊的全面透明化也意味著,不再只有少數人可以掌握「速度」優勢。如今,在數位科技與傳播工具相對普及的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速度菁英。例如,Airbnb與Uber這類以網絡化的共享經濟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新創公司,透過網路、手機APP直接媒合商品、服務提供者與需求者,並即時掌握消費者的資訊,便成功地從一開始沒有龐大資源後盾的小公司,發展成今天市值上億的跨國公司。
總之,我認為,
要在資訊透明「大爆炸」下適應生存,並成為新一代的菁英。關鍵不僅在於「看到資料」,而在於是否能夠理解到「速度」才是透明的核心。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隨著新一代速度菁英的形成,必然也將使得「缺乏速度」的平民們面臨新的問題。像是從「被遺忘的權利」的爭議當中,我們就看到了一般人如何不對等地被擁有即時擷取、記錄資訊的菁英們所掌控,甚至玩弄(還記得臉書的情緒實驗嗎?)。
如此一來,即便不打算加入「速度菁英」的競賽,也許我們今天仍得要問自己:該如何在這個加速的時代中自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