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電商 Lazada 四年橫掃東南亞六國的秘密
[跨境電商]電商 Lazada 四年橫掃東南亞六國的秘密

隸屬於德國知名電商集圖 Rocket Internet 一員,B2C電商新創 Lazada 敲鑼打鼓進軍東南亞市場搶市占率,2014年營收成長兩倍,成為東南亞最大電商,但虧損也擴大兩倍,到底它能攪動東南亞電商市場的能耐是什麼?

座落於越南胡志明市的商業大樓Empress Tower,東南亞綜合型電商新創Lazada就租下3層樓,走進16樓,開放、沒有隔間的辦公室被落地窗包圍。拜訪的那天下午,員工休閒室有人正在吃東西休息,懶人沙發上也有工程師正躺著小憩,你以為你來到矽谷的科技公司。

圖說明
(Lazada在越南的科技中心,辦公空間有著矽谷的味道/郭芝榕攝影)

這裡是Lazada在東南亞唯一的科技中心,從全球和在地招募300名工程師,發展科技與產品解決方案,另一個科技中心則在俄羅斯。牆上的塗鴨,斗大的字寫著「迅捷公司」(Fast Company),快速、效率,是Lazada整體的基調。

2012年才成立的Lazada,快速橫掃東南亞6個國家,不像其他電商會先進入單一市場再規模化,Lazada則相反,第一年就同時進入馬來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尼市場,快速布局搶下市場主導地位。

2014年又前進新加坡,用標準化流程適用6個市場,員工已成長至4千名。Lazada越南暨印尼執行長達帝(Alexandre Dardy)說:「對我們來說,在2個市場營運,跟在10個市場營運是一樣的!」

Lazada背後推手是德國最知名的電商育成創投Rocket Internet,他們擅長把成熟國家的電商模式複製到新興市場,公司內部員工大部分都是從麥肯錫、BCG等國際顧問公司出身的專業經理人,再由Rocket Internet指派到當地建立新創公司,Lazada集團執行長畢特納(Maximilian Bittner)和Lazada各市場的執行長也不例外。

挑戰大的市場

Lazada雖然被媒體稱為「東南亞的亞馬遜」,畢特納卻不以為意地笑說:「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如果這能讓別人比較認識我們,那沒關係。但我不這樣稱呼自己,我們沒有賣書,亞馬遜也沒有做最後一哩服務。」

對於Rocket Internet擅長抄襲電商模式的批評,畢特納迅速回答:「每個人都很擅長抄襲,Google不是第一個搜尋引擎,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社交媒體,最終每個事業都會有跟其他事業相同及不同之處。」

圖說明

回到Lazada創立的2012年,畢特納發現東南亞還沒有獨占的電商,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也並未在當地建立在地團隊。其次,雖然東協10國的東協經濟共同體即將在年底上路,但東南亞不僅在地理上非常破碎,文化、語言、人口和GDP都有極大差異,不能像中國或印度一樣視為一個大市場。

畢特納認為,接下來5年東南亞的中產階級會快速成長,開始變得富有,正在往消費經濟的方向移動,很像中國在2008、2009年的狀況,每個月都有幾百萬新的使用者上網,實體零售也提供電商很大的機會跟上趨勢。

挑戰大,也代表巨大的機會,畢特納說:「我們想進入挑戰大的市場,如果太容易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做。我們解決了很多複雜的事情,讓品牌商和賣家可以很容易進到東南亞。」

Lazada的營運模式,一開始採用B2C模式,買斷商品再賣出去,為的是要熟悉整個供應鏈,建立倉儲和履約(fulfillment)的能力,希望對產品的掌握更深。隨著具備供應鏈的掌握能力,2014年Lazada將重心移轉到B2B2C的開店零售市集(retail marketplace)。畢特納說得明白:「這讓我們可以繼續增加平台上的商品,又不用冒存貨的風險。」

搶攻開店零售市集

開店零售市集指的是,Lazada對第三方賣家開放平台,讓賣家可在平台上開店,直接賣商品給消費者。Lazada跨境電商執行長瑞帕迪米耶納(Aimone Ripa Di Meana)解釋:「我們推出的零售市集介於天貓和淘寶模式之間,天貓只跟品牌商合作,但我們也跟非品牌商合作。」兩年時間,Lazada零售市集已占75%~80%,剩下20%~25%為原有的B2C存貨模式。

Lazada平台上的賣家夥伴從2014年底的1萬成長至2萬,當平台上的賣家越來越多,Lazada所建構的一站式履約服務就越「值錢」,可以透過向賣家收取解決方案服務費獲利。

在消費者下訂單之後,賣家只要將商品寄到Lazada的集貨中心,接下來的撿貨、包裝、發票、支付、配送、貨到付款,甚至在地行銷和在地語言的客服,都由Lazada一手包辦,賣家可在後台自行管理價格、存貨、訂單及促銷。

圖說明

截自2014年年底,Lazada零售市集銷售額約占整體的65%。Lazada在前3年砸行銷預算打造知名度和平台流量,存貨成本讓他們承擔龐大的虧損,必須轉而尋找可邁向獲利的商業模式,事實也證明,零售市集較「吸金」。

面對所有人都棘手的物流問題,瑞帕迪米耶納不諱言:「東南亞的物流是夢魘!」他指出,不像亞馬遜有全球快遞公司UPS當物流夥伴,Lazada的起跑點極度不同,2012年東南亞物流基礎建設還很原始,像菲律賓、印尼等狹長而破碎的千島國是極大的挑戰,如今曼谷、雅加達等首都城市可做到一日到貨,4年前難以想像。

Lazada在整個東南亞與62個物流合作夥伴合作,負責郊區的物品配送。為了自己擁有最後一哩的能力,Lazada還自建物流子公司Lazada Express,共有60個配送中心、8個倉儲,香港和深圳也有辦公室(sourcing hub),發展跨境電商。目前Lazada Express只為Lazada提供配送需求,已可遞送超過一半的訂單,未來有潛力把履約服務提供給其他公司。

深化基礎服務

在金流方面,東南亞國家由於信用卡尚未普及,也還沒有像支付寶的付款方式,所以Lazada提供不同的在地化付款方式,除了最大宗的貨到付款之外,也可用預付方式買跨境電商商品。Lazada也研發自己的線上支付helloPay,已在新加坡和菲律賓上線。

根據Rocket Internet年報,Lazada 2014年營收1.54億美元,已是2013年7,550萬美元的雙倍成長,營業毛利2,240萬美元,也已成長4倍。然而也因為加大投資力道,Lazada的虧損也擴大兩倍,2013年EBITDA是6,700萬美元,2014年則為1.53億美元。

圖說明

泰國垂直電商Whatsnew區域營運長邦士威(Bounthay Khammanyvong)觀察,追求流行趨勢在泰國尤其明顯,外來的Lazada有其優勢,「泰國女生會在Lazada上花錢買個小東西,就為了拿到印有Lazada的小袋子。」

此外,東南亞深受韓國流行文化風潮影響,讓韓國產品非常受歡迎,泰國人愛看韓劇,想要跟明星有一樣的時尚產品。2014年,為了增加商品的多元性及擴張商品數,Lazada在香港成立跨境電商團隊,招募中國、韓國、香港和台灣的賣家。「整體來說,東南亞人還沒那麼富有,想找更便宜的商品,中國商品的價格對他們來說更有吸引力。」畢特納指出。

Lazada今年6月也來台灣招募賣家,相較於中國賣家的積極,台灣賣家還在觀望階段,招商之後只有1%至2%主動跟Lazada聯絡,實際上架的賣家很少。其中在7月上架至Lazada的歐漾國際,總經理楊智斌表示,選擇上架至Lazada是因為能打品牌知名度,但不一定對流量有幫助,還是要想辦法自己做在地行銷。

東南亞人的性格樂天、不喜歡競爭,在地電商小規模穩穩賺。過去4年,各市場有了Lazada的加入,的確激起當地電商的熱度,電信業、零售百貨業跳下來加入電商大戰,也有Lazada和 Zalora的員工出來自己創業做電商,形成「Rocket Internet幫」,不但帶動整體電商產業成長,也成為東南亞各國科技創業的最佳示範,更成為年輕人最想加入的產業之一。

圖說明

激起電商競爭白熱化

Lazada如何面對國際大型電商平台的競爭?畢特納說:「亞馬遜和阿里巴巴是遠端銷售,我不把它們視為競爭者,除非它們在東南亞有在地團隊,它們要做美國和中國之外的市場很難。」

瑞帕迪米耶納也認為,很多中國平台嘗試往海外走,傾向把東南亞市場認為是100%跨境電商市場,但是如果不整合在地賣家和跨境電商商品的話,對消費者就不夠有吸引力,這是Lazada最關鍵的優勢。

不過,當地電商看Lazada的眼光卻大不同,大多認為他們亂花行銷預算,又不懂當地的需求,其實是傷害當地電商產業。支付公司2C2P執行長翁覺莫(Aung Kyaw Moe)說,平台削價競爭的結果,對供應商來說是賠錢賣商品。不過,他認為Lazada衝擊的不是當地電商平台,而是零售及百貨業,未來3~5年實體店會開始消失。

前進泰國發展的PChome董事長詹宏志,不認為Lazada是電商,「因為Lazada玩的是資金遊戲,等的是出售的機會。」過去待過創投機構的邦士威也認為,Lazada雖然有先進優勢,但高階主管都非在地人,用很不聰明的方式花錢買流量和客戶、搶市占率,「Lazada接下來應該很難再募得資金,除非阿里巴巴投資他們。」

Lazada去年才從新加坡政府的淡馬錫控股公司及既有投資者Rocket Internet、Kinnevik、Verlinvest募得2.49億美元,總計4年來Lazada已募得6.47億美元融資,估值12.5億美元。

Lazada下一步怎麼走?在投資者之一Kinnevik的報告中可知一二。Lazada除了B2C電商之外,想做的其實是阿里巴巴在中國的模式,從天貓的B2B2C、淘寶的C2C及支付寶,再加上自建最後一哩的物流能力,都是Lazada前進的方向。

延伸閱讀:

2015年你一定要認識的電商公司──Rocket Internet
東南亞電商起飛,最大通路Lazada為何獨缺台灣賣家?

跨境電商專題報導:

[跨境電商]四張圖,看懂東南亞電商環境
[跨境電商]搶進東南亞第一站:泰國

@@BOOKID:126491@@
(本文出自於《數位時代》2015年9月號文章精選,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來信洽詢:web@bnext.com.tw)
其他精彩內容》》

關鍵字: #電子商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打造AI無法取代的人才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培育跨域人才成果豐碩

在AI新世代浪潮下,兼具軟實力與硬實力的「T型人才」已躍升為企業人才培訓的新焦點。以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for Business 推出的「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為例,正是企業積極布局未來、培育全方位新世代人才的具體行動。

人工智慧的快速演進,正全面重塑我們對「學習」與「人才」的想像。隨著知識獲取門檻變低、學習方式持續翻轉,企業人才培育模式也迎來嶄新變革。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擅長單一領域的「I型專才」往往難以應對多元挑戰,相反的,具備專業深度與跨域協作能力的「T型人才」成為企業招募與培育的核心焦點。

以理工科學生為例,雖然在校期間累積了紮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基礎,但往往在進入職場後,因為溝通表達、協同合作與專案管理等軟實力相對薄弱,面臨諸多挑戰、無法發揮潛力。為縮短「學用落差」與提升新鮮人的職場適應力,聯發科技攜手Hahow for Business在2025年共同推出「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將工程師的個人效能訓練藍圖,提前至實習階段。計畫透過Learn-Apply-Reflect與10%-20%-70%學習策略,打造出「自主學習→練習→實際應用」的學習循環,全面加速準聯發人的培養、為企業注入新世代的競爭力。

聯發科技與Hahow for Business以「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加速培育人才

聯發科技始終堅信,每一位年輕人都蘊含著無限的發展潛力,只要能匯聚多元能力,即可激盪出創新火花、點燃成長的力量。這樣的理念也體現在「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logo設計:6道光芒象徵聯發科技永續經營的六大基石–全球觀、創新、人才、公司治理、綠色營運與在地實踐;而5道光芒則代表個人效能聚焦的5項關鍵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溝通簡報與影響力、專案管理、創意思維與成長心態。

SPARK計畫為實習生提供清晰的學習路徑,結合豐富的線上學習資源、個人練習與小組作業,同時搭配實體知識萃取工作坊,形成自主學習、同儕學習與應用及反思的學習循環。讓實習生不僅可以學習知識與實用技能,並真正將軟實力應用於工作場域。舉例來說,線上課程學習涵蓋「金字塔表達法」、「定錨點架構」、「ANSVA結構」與「SMART原則」等工具,並在為期兩個月的實習中,透過每週的應用練習、知識萃取工作坊與同儕小組報告,系統化強化關鍵軟實力,讓學習不僅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行為的展現」。

hahow
圖/ 數位時代

來自國立清華大學通訊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彭同學深有感觸的說:「能進入同一間公司,代表大家的硬實力相差不大,真正決定我們能否做對事情、把事情做好,是有沒有足夠的軟實力協同合作與向上管理,建議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培養,並且持續不斷精進。」

國立清華大學半導體研究學院的實習生鄭同學同樣肯定軟實力的重要性。她說:「在學校,教授指派任務通常有明確的評分指標,但在實習時,主管交付的任務往往保留很大的自由發揮空間,為確保彼此有共識,我的作法是主動思考任務的目的,以手寫筆記進行結構性思考與建立清晰的表達邏輯,在與主管進行口頭報告時,則是以『金字塔表達法–先結論、後細節』的方式進行溝通,持續修正與取得共識、精準展開下一步。」

「理工科學生很容易陷入技術細節、分享時不自覺就是滿滿的專業術語,但這樣的溝通模式未必有助於專案進展。」來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網路工程學系的實習生洪同學表示,有效的溝通應該要跳脫技術本位,站在對方角度,說出讓目標聽眾共鳴的話,才能推進合作。「透過這次實習,我學會以『定錨點架構』讓溝通內容更有邏輯與說服力,以及透過『ANSVA–Attention /Need /Solution /Visualization /Action–架構』強化提案表達,就算面對全新的領域,也能快速盤點重點,並與團隊展開更有效的協作。」

「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創造的成效十分亮眼。活動期間在校園舉辦的多元跨域校園講座滿意度高達 94.6%;而在實習階段,儘管實習生同時承擔主管指派的專案任務,平均完課率仍高達 87%,並獲得大量正面回饋。許多實習生分享:「無論未來職涯選擇何種方向,這段期間累積的軟實力,都將成為持續突破與創新的關鍵資產。」

三大學習目標,支持年輕人才快速適應跨部門協作及全球化職場環境

聯發科技長期深耕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積極推動學生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緊密整合,以加速新世代人才的成長與轉型。此次首度與Hahow for Business合作「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實踐三大學習目標:首先建立創新與成長心態;其次強化簡報與溝通影響力及團隊合作;最後,培養問題解決、專案管理與行動決策能力。

Hahow
圖/ 數位時代

同時參加「SPARK 實習生跨域軟實力學習計畫」與3個不同專案計畫的國立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實習生李同學表示:「實習期間,我必須同時處理三個專案,時間被各種會議切割得十分零碎,參加每場會議前,我至少得花費10分鐘翻閱紀錄或回想進度,改用實習期間學會的心智地圖追蹤專案進度後,只要 1 分鐘就能快速掌握最新狀況,執行效率大幅提升。」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的實習生董同學則認為:「軟實力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在事前做好規劃、提升溝通的精準度,更關鍵的是,隨著這些能力不斷累積,將更有勇氣面對挫折與挑戰,不會輕易喪失對科技或對人的熱情。」

整體而言,聯發科技攜手 Hahow 好學校的合作,不僅著眼於短期彌補能力缺口,更展現企業對未來人才的前膽佈局與長期投資。當理工學生兼具專業深度與跨域軟實力,學用落差得以有效縮減,人才成長曲線隨之加速,產業也能在新世代人才的驅動下持續創新,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組織的核心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