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一堂課] 微軟大中華區前總裁黃存義:創業懂這三個原則,基本上不會失敗!
[創業一堂課] 微軟大中華區前總裁黃存義:創業懂這三個原則,基本上不會失敗!
2015.10.22 | 創業

黃存義為台灣資訊業專業經理人,現為光寶集團策略長,曾任東元資訊德國分公司總經理、台灣惠普科技行銷專案經理及業務經理,1999年擔任台灣微軟總經理、2001年出任微軟大中華地區總裁。2008年離開微軟,結束長達16年的微軟生涯。亦為AAMA台北搖籃計畫第三期導師。黃存義非常擅長擬定大公司的事業經營策略,他怎麼給成立4-5年、要規模化擴張的新創團隊建議?他又怎麼看待影響食衣住行育樂的網路產業?

創業有不同規模,規模越小,回報當然越低,但是成功或失敗的影響都不大,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可以從小的做起,經歷越豐富,創的平台越大,玩得越大。這個過程中,有幾件事情要注意,我比較不適合對小創業建議,比較適合對規模大的創業建議。

不要從單一的一件事去想「我的成功會怎麼樣」,要想的是你怎麼捕魚?是用漁船撈魚,或是去釣魚?因為規模不一樣,你所花的資源,對於產業的內部或是整體面看法也會不同。因此,如果你要創比較大的事業時,有幾個基本的原則如下:

第一,喜歡從失敗裡面學到東西。

矽谷常講一句話,他不去看失敗,他說:「你學到了什麼?」矽谷有一句名言是,「Fail early, learn fast.」失敗得越早,就很快學到東西。所以矽谷投資人不在意創業家的失敗,他只在乎創業家是否學到了東西,太棒了,再趕快進行下一個創業。

台灣人則是,失敗了就被當成黑名單,這完全不一樣。我認為喜歡失敗是指很早就失敗,喜歡從失敗裡學到東西,因此,後面就比較不會失敗,包括創業家和投資者都是這樣。

黃存義  
(圖說:微軟大中華區前總裁黃存義指出,要創較大的事業有三個基本原則。圖片來源:郭涵羚攝影。)

第二,從裡到外不了解這個產業,別說你要創業。

如果你不了解產業,也不知道要怎麼贏過競爭者,去創業、摸索,只是花了一大堆錢卻沒有結果,這樣不只是燒掉別人的錢,最重要的是還燒掉人生最重要的光陰。對產業瞭若指掌,必須下苦功,要像海綿一樣吸收知識,把產業搞得清清楚楚,讓產業都在你的掌握之中,才有機會成功。如果連這個都不懂的話,創業是浪費你的生命、浪費錢,也浪費機會。

第三,你學得多快?

創業家不可能所有事都懂,若要了解產業從裡到外的話,重點是你學得多快?或是你有沒有找到對的人一起來做?這些人可以用互補的方式,建造一個比別人能力強很多的團隊,而且希望團隊裡的人,每個人都有兩把刷子以上。

很多人只專精某一個領域而已,最近碰到一些被收購的矽谷團隊,我問他,「你為何成功?」他說,「我的團隊裡每個人都懂兩樣以上的專長,而且這個專長不管放到哪個位置上都能做。」這真的很厲害,所以團隊裡的溝通默契就會很好,因為同時懂兩樣,有的是硬體兼軟體,有的是研發兼營運,或是財務兼行銷,都是多面向的跨界,這樣幾個人湊起來,就是一個夢幻球隊。

三個原則連結起來,第一個原則,不要怕失敗,就是拚命去衝,這是學習的過程。第二個原則,你一定要發誓搞懂產業,比別人都懂很多,你才有機會成功。第三個原則,因為你在學習的過程有組織夢幻團隊的能力,讓大家達成目標,這個團隊樣樣比別人強,基本上不會失敗,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比較容易成功。

另外,我也很強調投資報酬率的紀律,這是大企業累積成功的關鍵,只做能累積的事情。因為很多企業在創業時,遇到賺錢機會,會想為什麼不賺這一把呢?可是賺了這一把,有沒有累積你的能力來做下一波投資?如果只是看到錢就去賺,雖然帳面上漂亮,但是對於做下一個事業,沒有更多的能力與經驗,能力還是在普通的階段。此時如果競爭者很集中他的資源的話,他的能力就一直往上累積。

所以一定要拒絕賺錢的誘惑,而選擇累積能力的路,也就是每件事都要同時考慮賺錢和累積能力,這樣事業才會擴大。如果累積能力而不賺錢的話,那要看看自己在什麼市場、什麼樣的氛圍,像亞馬遜到現在也還沒賺錢,但他持續投資,所以能力也非常強,這也可以。

這兩個模式不同,台灣企業家比較喜歡能賺錢的企業,外國企業比較喜歡有能力的企業,所以為什麼外國的投資人一賺就賺幾萬倍、幾十萬倍,台灣只能賺小錢,真正的觀念差別在這裡。

我常開玩笑說:「你是做實業,還是做虛業?」實業就是經過資本和利潤的累積產生的事業,虛業是經過資本的投入後,產生一些看不到真正收錢的方式,可是大家願意投錢進去。務虛,通常透過這種做法,利潤和營收是從別的地方來,不會從我做的這件事賺到錢,但是它不見得能找到獲利方式,但找到之後通常就會襲捲天下,所以像美國和中國,有很多模式就是這樣,雖然是務虛,可是非常好。

我覺得台灣的企業家,像這樣務虛的不多,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在網路產業遠遠輸給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原因,因為大家都是務實,而很少務虛。但是網路新創絕對是務虛,有這種知識的人不多,有這種知識的人要好好栽培發展下去,台灣不要太偏一方,應該要多方面發展,這剛好是中國很強,台灣很差的地方。

以後全世界都用這個方式賺錢,沒有這種能力的時候,就會被別人跨過,尤其當所謂紅色的供應鏈起來時,台灣就被上下夾擊,利潤最高的在做虛業,利潤最低在做實業,但做實業又會面臨更便宜供應鏈殺上來,就會被夾殺。這個過程中,可不可以思考:要嘛做到最下面的實業,要嘛就做務虛,或是跟他們結合在一起。

做務虛,可能不會在很快的時間就賺到錢。所以怎麼賺錢很重要,你有什麼商業模式、在什麼時候會賺到錢?自己要很清楚。我們通常說一鳥在手,比雙鳥在林還好,但事實上不是這樣啊,如果有很多鳥在林的話,我為什麼要抓這一隻鳥?為什麼不用一個網子把林上的1萬隻鳥全抓下來?我為什麼要抓這一隻呢?這樣的觀念,就會讓公司分岔成兩條不同的路,而全球都已經在走務虛的這條路了,台灣其實嘗試得太少。

談網路時,台灣的2300萬人口,大家會覺得不值得,寧願賺全球硬體的錢,即使是一毛一毛賺,都比務虛還來得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務虛的結果最終會影響人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全都會改變。大數據已經存在很久了,為什麼現在大家才在談?請問有誰真正應用大數據產生利潤?以大數據產生能力,再用能力來賺錢?

務虛的能力,台灣現在還差很遠,很多人在找方法,所以我常常對創業家說,「Give me the money!」如果創造不出錢的話,表示把流量轉成現金的務虛能力還不夠。

延伸閱讀:[創業對談]黃存義X劉于遜Part1:活用NABC原則,把流量變營收
[創業對談]黃存義X劉于遜Part2:3個原則,評估你的事業模型

關鍵字: #流量變現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