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辦公室當道,獨角獸Wework的商業模式在台灣行得通嗎?
共享辦公室當道,獨角獸Wework的商業模式在台灣行得通嗎?
2015.10.29 | 科技

你是每天在生存邊緣掙扎的新創,但又羨慕像Google一樣無限供應免費零食飲料,可以帶心愛寵物上班,還可以賴在沙發上打筆電的工作環境嗎?

其實現在你不用是Google,也可以在媲美Google的辦公室上班,看準新創和獨立工作者的工作需求,估值高達110億美元的共享辦公室獨角獸Wework脫穎而出,世界各地的共同工作空間也大行其道,數量在過去五年間成長了10倍,台灣有沒有機會也出一個Wework呢?國內共同工作空間業者大嘆難...

共享經濟當道,Uber改變了計程車行業,Airbnb改變了旅館業,現在這股共享風也吹到了辦公室租賃業,Wework就是當前最火熱的共享辦公室獨角獸,全球最大的辦公室物業公司波士頓物產市值約190億美元,而Wework成立不過五年,估值已高達100億美元,躍居為全球第四大的辦公室租賃業者。

延伸閱讀:[以色列現場] 直擊估值衝破100億美元的獨角獸Wework

平心而論,Wework的商業模式並不新穎,Wework出租工作空間和提供庶務服務給工作者,類似服務全球連鎖商務中心早已行之有年,Wework憑什麼脫穎而出?「因為大家很期待在Google辦公室上班,但又不是人人經營得起Google,這就是為什麼Wework可以成功。」永聯物流開發董事總經理張建泰說。

wework logo
(圖說:Wework強調社群經營和媲美矽谷科技公司的辦公環境,目前在全球17個城市都有據點。照片來源:郭涵羚攝。)

Wework與一般商務中心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的空間設計融合都會風和工業風,與素雅嚴肅的商辦截然不同,Wework有大量的共同交流空間、無限供應的飲料零食、廚房、完整的辦公室設備以及透明會議室,還不時舉辦社交娛樂活動,完全符合新創團隊心目中理想的辦公室典型。張建泰表示,新創的特質就是小,他們想要創造環境和氛圍,可是又很不穩定,他們與其把錢花在辦公室裝潢上,不如花在自己本業上,類似Wework一類非典型的共享辦公室便成了新創和獨立工作者的最佳選擇。

共同工作空間5年間數量成長十倍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近年來大行其道,根據共同工作空間網站Deskmag的調查,全球共同工作空間的數量在2010年到2014年間增加了十倍,2014年全球有5,780家共同工作空間,Deskmag預估到2018年,共同工作空間將會成長到37,000家。

除了裝潢比較年輕時髦,空間配置放鬆且彈性,充滿矽谷科技公司的味道,如Wework一般的共同工作空間之所以大受新創歡迎的另一個理由是提供額外的附加價值。雖然Wework從來不以孵化器自居,但因為匯聚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族群,從設計師、律師、創投、記者到開發者通通有,還會根據會員需求不時舉辦各種活動,例如:品酒會、媒合會或瑜伽課程,讓不同產業的人可以隨時找到對的人解決問題,或者是跨界交流發想創意,這讓Wework成了另類的創業育成中心。

以色列Wework社群經理羅妮(Ronit Vlodinger)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說,Wework不只是實體空間還是個線上社群,為了經營社群,Wework必須確保會員性質足夠多元,「這很重要,如果你維持這裡的多元性,魔法自然就會發生。

社群+彈性收費成就共享辦公室經濟

事實上,共同工作空間就像是大型科技公司辦公室的縮小版,沒有辦公室隔間,透明會議室、沙發休憩區、帶寵物上班以及戶外活動空間,強調協力工作、跨界創造力和自由,唯一的不同是進駐的新創不需要花大錢從零開始建造辦公室,就能享有類似大公司辦公室的工作氛圍,而且收費制度和空間彈性,符合新創靈活變動的特質,對新創而言,很有可能今天團隊成員才2個人,明天突然就多了10個人,共享辦公室可大可小,但新創無須負擔管理維護空間的責任。

wework open floor
(圖說:沒有隔間和屏風的開放式共同工作空間是科技網路工作者的最愛,因為方便交流,容易激發創意。照片來源:郭涵羚攝。)

類似Wework的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也不少,而且租金便宜得多,比起Wework每月會費動輒1萬5台幣起跳,在台北最低只要月繳3千元,就可以租下一張共同工作空間的桌子,而且還附帶基礎設施,但如Wework一樣盡善盡美又獲利的卻不多。

市場小、跨地域辦公需求低,國內共同工作空間難獲利

比較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和Wework的不同之處,提供工作空間媒合服務的安石國際總經理尹克勤(Elias Ek)說,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比較低調(low-key),瑞典的共同工作空間相比之下與台灣完全不同,設計非常美麗,而且不只可以工作,還可以拿來辦活動或開記者會。

尹克勤認為台灣的情況和歐美不同,這導致在台灣經營共同空間很難獲利,而且企業普遍不願花太多錢投資在辦公室設計上。在台北有7處據點的共同工作空間Changee串串創辦人林端容指出,除了台北因人口密度高、創意工作者多以及房價高,所以共同工作空間比較可能生存外,其他城市皆經營得很辛苦。

除此之外,共同工作空間缺乏推廣管道,新空間的空位率很高,再加上美國住商分離,要成立公司一定要到商業區登記,地價高昂,承租自己辦公室使用與登記對小團隊來說成本太高,因此美國新創多數選擇共同工作空間,且其商業登記法規也與台灣不同,可以無限登記。

共同工作空間調查
(圖說:根據LAB的調查,國內新創對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期盼是讓心情更愉悅以及刺激創意。圖片來源:LAB 發起人Michael Wu。)

林端容表示,美國幅員遼闊,工作者會在東西岸之間來回往返做生意,但台灣從北到南不過也才2小時,跨城市使用的需求和綜效都低,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本質上非硬需求,就算台灣有超過百家以上的共同工作空間,真正獲利的不到五家。

即使如此,仍有業者計畫殺進這塊市場,永聯物流就是其中之一。張建泰表示,台灣的租金報酬率較低,導致Wework模式在台北市中心不見得行得通,但若是開在台北郊區等土地便宜一些的地方,再加上現在的工作型態資訊可以帶著走,或許此類的共同工作空間可被市場接受。

無論如何,比起當年賈伯斯和沃茲等人窩在車庫中創業,現在的創業家可幸福多了,有共同工作空間幫創業家搞定所有煩心的場地問題,還提供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家只要專心煩惱如何讓自己成為下一個Google就好。

台灣共同工作空間調查
(圖說:共同工作空間最大的魅力不在硬體,更在軟體,有73%的人表示希望共同工作空間可以提供社交活動。圖片來源:LAB發起人Michael Wu。)

@@ACTIVITYID:405@@

關鍵字: #共享經濟 #Wewor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