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談 CatFi:一場越玩越大的賭局與硬體賭徒的末路
[王景弘]談 CatFi:一場越玩越大的賭局與硬體賭徒的末路
2015.11.19 | 創業

近日因為贊助者屢屢聯絡不上,遭人懷疑是否「跑路」的奇群科技。在媒體揭露之後,公司負責人也出面說明是公司聯絡失誤,以及公司搬家等原因,造成與群募贊助者的嚴重溝通問題。

聲明中指出公司仍在,但的確開發過程遇到很多問題,正在努力解決。文中也提出一些難處與看起來不妙的訊息。

回到這個題目的原題,許多人關心的還是為什麼一個媒體寵兒,而且一個讓許多人眼睛為之一亮的產品,甚至六月已經推出產品樣品機,卻會走到今日在聲明稿上提到遭遇重大困難與資金缺口,導致無以為繼的情況。

筆者為軟體業從業人員,對業界專案有些瞭解,試著來討論這個議題。

延伸閱讀:奇群科技貓臉辨識餵食器難產?宋牧奇:低估硬體開發的難度(內有聲明全文)

產品需求,最重要的部份

先從產品面談起,難道產品沒有吸引力嗎?當然不是!
筆者自己家中養了三隻貓,所以一直很關注也很希望能有這樣的產品幫助關注家中健康。

在曾經歷過一次毛小孩離開我們的心痛經驗後(貓腎發炎問題,黃疸逝世),瞭解腎問題跟飲水問題是息息相關的。讓我體會到貓的飲食特別是水,是非常重要的健康指標。但對於家中有多隻貓的人,除非分開飼養,不然很難瞭解每隻貓的飲食狀況,所以這樣的產品對我們貓爸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輔助情報。

筆者也有買一般自動餵食器跟飲水機,但仍然沒辦法處理貓的進食狀況紀錄,來瞭解個別貓隻的健康。目前這個產品的市場跟替代競爭者幾乎沒有。募資反應也超標一倍,顯然需求面完全不是問題。

在開始評論之前

我得先談一談我跟這個專案的淵源跟我所瞭解的事情。

把時間回到回到去年七月,剛好在貓臉餵食器據說已經開發八個月,剛登上 indiegogo 募資平台後不久,我因故前往拜訪當時在技術圈慕名已久,在奇群科技的一位工程師朋友(現已離職)與另一位偏向業務開發的朋友。那天跟他們開發與經營團隊有一個愉快的午餐餐敘,暢談對 GPU computing 跟連網技術的美好想像。

圖說明

當然我們有聊到這個討論中的產品,我表達我對產品上市的期待,他們大方的展示貓臉辨識的情況,作為工程師同業,我也深入與他們交流了不少技術細節。我的朋友之一正是貓臉技術的辨識技術工程師。

當時他們就已經表示貓臉辨識的軟體技術已經實作完,還示範了一些他們辨識的案例,考慮到家裡的貓其實不會太多,其實辨識水準與程度應該是已經不用擔憂。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最近幾天看迴響評論,許多人可能跟我當時一樣覺得辨識恐怕是其中最有疑慮的部份,但從我當時交流的經驗來看,辨識技術本身應該是相對完成度高的。

在那次的討論過程中,筆者也關心這個群募的「風險」部份,筆者曾經預購 leap motion ,在 leap motion 這產品上有過最後出貨前為完成所有的測試,延遲出貨兩個月的經驗。筆者也很關心貓臉辨識餵食器這這個產品會不會無法準時出貨,甚至是否可能有做不到的風險。

在我的記憶中,他們當時(2014 年七月下旬)已提到在找合作廠商量產時,碰到一些困難、也在努力解決。但當時還沒到預計量產的時間,他們也認為可能會有點延遲,但 2015 年上半年出貨這點應該還算樂觀。

後來如我們現在看到的他們沒有如預期出貨,剛好有另一個智能飲水機專案 pura 專案在今年七月出現募資時(募資最後沒有達標),我也特別去關心 CatFi 的狀況,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還在努力克服量產障礙中。
後來我好一陣子沒有關心。

到今天爆發這樣的訊息與危機,說實在話並不意外。群募買的也是一種風險,奇群用樣品機證明自己有能力開發一台樣品機,但從來就不保證有能力量產跟有能力確保良率,直到出貨之前,那都還是個高風險的行為。

不要誤會,奇群當然也有責任。群募的風險不應該只有投資者承擔,奇群對於風險標示的告知與不足,以及過程中極度糟糕的溝通狀況都是非常糟糕的問題。這許多人都已撰寫相關論述。特別是奇群當初風險部份的中文敘述還寫著沒有量產疑慮,顯然事後來看是完全有問題的。

數位時代在〈為什麼台灣是硬體之島,卻無法做出新硬體?從CatFi看台灣硬體新創的挑戰〉 一文中,也提到許多硬體產品設計的 101 。從該文的說法會覺得奇群犯了很多很基本的錯,但沒有打到真正的癢處:為什麼會犯錯,這缺少從產品本身出發的觀點。

硬體開發固然有風險,但那絕對不是藉口。作硬體的那麼多,硬體同樣也有大風險跟小風險的差別。比方說如果能由現成產品元件組件組裝的,就會比需要自主研發的風險低。

硬體產品的介面需要的知識非常不同,以筆者曾參與的硬體專案如電視機上盒專案、自動捐款機等。每個介面都有其需要特別考慮的使用者需求,機上盒就可能得考慮向電視的使用者經驗靠攏,還要處理複雜網路環境跟平台的影響。捐款機有特別捐款申報需求。

而餵食機可能就要考慮飼料大小跟保存的影響,寵物的可能作為。飲水機要考慮受潮問題。

一句「要掌握產品驗證」,其實容易讓我們忽略其中產品真正的細節。要瞭解 CatFi 問題,筆者認為還是必須從團隊的公開揭露資料來解題。

群募金額顯然不符研發成本

首先以 CatFi 從貓臉餵食器所需要的開發金額,從硬體設計跟研發,如奇群聲明書所說,群募所獲得的七百多萬,從市面上沒有類似產品,又牽涉複雜的軟硬體整合,顯然是明眼人都知道無法支撐的(最便宜選項只要 $149 美金,約台幣四千多塊。)。

從聲明書中也可以看出來團隊一開始就是希望藉由群募獲得消費者,同時以此獲得早期投資者的支援,找到資金注入。

打從一開始這恐怕就是一場賭注

賭的是能找到投資者支撐,但很不幸的是這個算盤打的太美,這一年來一方面可能是群募的成功讓其他人認為這個硬體已經不缺資源,另一方面是對硬體開發的擔憂,也有可能純粹是流年不利找不到資金,但總之從聲明書可看到投資資金募資非常的不順利。

而其聲明中,提到硬體成本三千六百萬元,是怎麼回事?這是大家關心的。

首先我認為這部份聲明稿中寫的真的很爛,語焉不詳的強調硬體成本,卻沒有去討論裡面的細節,連三千六百萬的是什麼硬體都沒明說。這部分我想試著解題。

根據筆者的經驗,硬體生產成本跟一個東西非常息息相關,那就是預計生產數量。CatFi 到底預計要做多少台呢?

看起來他們沒有講的很清楚,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試著猜一猜。

Indiegogo 頁面中,扣掉純粹贊助的選項,總計有 1,287 台要出,算整數 1,300 台。

任何做硬體的人都知道,產品所需要的零件只要沒有通用規格的都需要開模,而開模是一個作越多越便宜的部份。CatFi 的情況,顯而易見主要的問題還是會在模具費用分攤的機器。除了外型零件外,電路板等也是一個重要的成本。另外還有預期測試跟維護的硬體支出。

筆者之前開模做鋁製品,一個十元硬幣大小厚度的鋁模就要近十萬,塑膠模跟一般模具並不會特別便宜到哪去,動輒也是萬起跳的價錢,看大小跟要求會有不同的價錢。出貨量太小的情況就會變成沉重的負擔。

要壓到便宜,生產單位通常都是用萬在算的。但這邊因為募資也不過一千三百台,讓我們用千抓個略為超過的單位,兩千台好了。

假設是三千六百萬台幣換兩千台,一台平均一萬八千塊。看似很貴,裡面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零件數。因為有模具費要算。

根據 Computex 參展時顯示的外觀,考慮到內部機動機關跟電池組件等等等,顯然零件數與對應的模具量會非常可觀。假設有一百個零件,光外觀開模費用可能就要好幾百萬,加上電路板的成本(據說是自行 layout)跟晶片成本(顯然不可能自己做晶片),而不開模就有不能穩定量產的風險。另外機器尺寸並不小,考慮到國內外運費跟包裝問題,也是一筆沉重的支出。

以上都是還沒有生產就有的成本,我們就先不算料錢了。這個金額,我們不能以單一生產的角度來看,得從他現在的生產量著眼。這是硬體生產的基本常識。我很訝異奇群自己的聲明竟然漏了這個要素。再加上其實也至少佔一半成本以上的研發人力費用,那數字就更可怕了。

從這個角度回來看,CatFi 真正的方針當然不能只是倚賴這群群募群眾的購買!他必須成為一個可以持續銷售的產品,以在長期賺回前期的投資,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會一直持續的找資金投入,因為他們要有能撐過啟動專案的前期投入成本,以讓他們能以虧損的姿態撐過群募出貨的前期研發期。

你是要告訴我,這價錢合理嗎?

我要說的是,成本計算公式。這是目前在談這個專案的人,沒人願意進來談給你看的東西。研發成本一向難以預估,這樣的成本是否合理見仁見智。

這是最重要的部份,也是真正該討論的東西。

有些人質疑他們是不是想捲款潛逃,這是最囧的部份,說真的那七百多萬用來付薪水都不夠了,頂多是欠債跑路吧。各個客觀條件來看,應該已經沒有款可以捲了吧。而且誰計畫捲款潛逃還會做出完整的樣品機啊 XD

而接下來我要討論的是,外部觀察來看,奇群在這過程中犯了什麼錯。

資源錯估

有些人在批評奇群員工的高薪資,但其實這群工程師我認識的部份都非常厲害。問題點我認為相對不在員工跟能力,在於主事者糟糕的目標管理跟資源投入。

首先奇群從我去年過去跟他們討論時,談話中就聽到他們就一直不斷想試著把這台機器加上新的功能,當時沒有多想,只覺得那是很有自信的舉動。

大家可以從募款頁面的項目中看出來。達標的額外獎勵,是增加新的功能。但以硬體開發的角度,多一個功能(feature)就是完全無法掌握的風險。很顯然奇群的作法是慷自己(完全不需要而且做不到)之慨。

這具體的表現可以從 Computex 的介紹中看出來,水從最一開始的小水盆,到最後變成上方的水槽,這其實從硬體角度觀點,是一個大幅增加成本的作法。

另外一個是當初的募資承諾:電池,也在 Computex 上看到,而那是之前的樣品機中沒有的。這兩者背後的都牽涉大幅的結構改變。

這還是我們能看到的範圍而已,在設計軟體或硬體過程,有沒有更多超過原本範圍的新需求我們還不知道咧。

簡言之,貪得無厭的增加功能應該列為專案失敗的頭號戰犯,讓專案增加太多不必要的風險。更不用說這些新的零組件也需要改變模型,以電池跟水槽的情況為例,肯定需要更多零件,這無異是在成本上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太多的功能也可能如聲明所說大幅的增加生產風險,如水盆跟水槽的作法跟要求就是完全不同程度。廠商如果預期良率不佳,成本也有機會大幅爬升,也就符合聲明中所說組裝成本大幅上升的敘述。

這樣的一項專案,應該鎖定明確、重要的目標,持續地進攻,而不是一直變化目標打游擊戰,硬體專案不比軟體專案,這樣是非常致命的。

溝通問題毀贊助者信心

沒有第一時間面對沒資金這個意外帶來的風險問題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這點是現在這個團隊最被質疑的情況。沒有事先提出預警,絕對是重創投資者信心的一個動作。贊助者的憤怒意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目前的狀況底下,面對暴怒的贊助者,要想挽回局勢、說服他們對奇群再多一點耐心,宛如天方夜譚。麻煩的事情是,這個產品要起死回生,的確需要時間重整內部陣腳,而且必須滿足此時有資金願意進場穩盤的條件。

現在的狀況

從前面的跡象跟現在團隊狀況的預期,如果團隊有機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資金進場,縱使肯定有不少人會要求退款離開,但相信能有更多人能在有新投資的信心上,願意相信已經做好的樣品機,能在一段時間跟資源後克服量產問題。

但以現在還在缺乏資源無法開始投入量產,恐怕加上尋找投資人來開始,考慮到這些因素最短最短也要一年才是樂觀的合理預期。更不用說這個投資者在哪目前還不知道。以現在的奇群,恐怕真的是希望渺茫。

更不用說奇群迄今的處置接連犯錯,如果不做出些變革,就算給使用者新的承諾,應該也很難取信於人。
這是一個問題不出在技術,而出在糟糕的目標管理,錯估資源的配置,對溝通的害怕,也因此辜負廣大支持者期待的人為悲劇。

我想,最糟糕的情況是贊助人收回投資,公司找不到人投資,清算認賠。

以現在的奇群來說,大概是沙漠裡面的旅人,看看有沒有機會找到綠洲吧。如果沒機會了,就儘早認賠吧。雖然,包括我在內的貓奴們,最在乎的當然不是奇群的倒閉或成功,而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產品,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問世。

我相信早晚會有人做到的,只是這次的嘗試,毀在了糟糕的目標管理上。這應該也就是一個對自己的產品過於理想化,而又對於外部資源過於有自信的情況下,作為一個賭局中,大賭徒的末路吧。

延伸閱讀:
1. 為什麼台灣是硬體之島,卻無法做出新硬體?從CatFi看台灣硬體新創的挑戰
2. [數位觀點]創業者的一時失足與一名記者的反思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