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失控的過去與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
[曹家榮]失控的過去與未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來了
2016.03.01 | 科技

第四次工業革命?

今年年初,在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上,「又有」下一件大事(the next big thing)成為焦點。WEF創辦人兼執行主席Klaus Schwab向人們宣告「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

圖說明
圖說: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主席Klaus Schwab為開幕致詞

先不管「上一件」大事現在發展得如何(還有人記得是什麼嗎?),怎麼離電腦、網際網路問世還沒幾年的光景,「第四次」工業革命就要來了?這到底是怎麼算的?

首先當然是我們在高中課本都讀過的「工業革命」,也就是大約從十八世紀中開始,一連串由(蒸汽動力)「機器」加速生產的過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通常被認為是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由「電」的使用帶來的變革。「第三次」大家就很熟悉了,也就是帶來電腦、網際網路的數位科技變革。

那麼,接下來的「第四次」又是什麼?Schwab指出,雖然基本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仍是數位科技,但它在速度、範圍與帶來的系統性衝擊上有著根本的不同(至於如何不同,請看這裡)。

這樣的說法是否具有說服力,見仁見智。例如,《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Jeremy Rifkin立馬就跳出來反對、駁斥(嗯,這也不意外啦…)。在Rifkin看來,Schwab並沒有認識到,他所說的那些即將到來的變革,其實只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在歷經數十年發展後逐漸成熟的結果。

如果暫且不論這「第三還是第四次」之爭,無庸置疑的是,科技確實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確實也可以從「加速」的角度來理解人類社會的變革。

加速、加速、再加速!

在關於人與科技關係的研究中,有一種說法,如果「人類」的出現跟工具使用有著緊密關連(「已知用火」可不只是笑話),那麼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不斷「加速」的歷史,因為正是工具的使用讓人們開始「向前看」,期待更快的生活。

從簡單的工具、獸力過渡到機械式的工具、技術,我們可以說,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是一種「外爆式」的機械加速。所謂「外爆」,是用來形容機械加速帶來的一種空間擴張(就像爆炸那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鐵路與火車的發明,它讓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移動可能性。

圖說明
圖說:瓦特改良的蒸汽機,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端
圖片來源:wikipedia

至於所謂第二次工業革命,隨著「電力」成為科技的基礎,不僅進一步加速「外爆」,更在促生了電報、電話這類早期的電子科技後,引發了傳播學者麥克魯漢說的「臨界突變」:由外爆變成了「內爆」。

不同於機械加速是一種向外擴張,電子加速的「內爆」指的是在(接近)即時的速度下造成「空間取消」的內縮感。就好像分隔兩地的人瞬間靠近在一起。當然,今天我們很清楚這種感覺,因為這種內爆現象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後更清楚地顯現了出來。

以上我們以一種極為精簡的方式說明了人類「加速」的歷史。這一段加速的歷史不僅是科技的,更是社會的。例如,鐵路、火車、印刷術的機械加速正是現代國家形成的重要根基。而今天跨國企業體之所以能佈局全球,各類電子、資訊與數位科技乃是不可或缺的媒介。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是如此順利。我們幾乎等不及想像,人類社會還能怎麼加速下去?也無怪乎Schwab會(迫不及待)提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預期。然而,人生之中總會遭遇到許多的BUT!加速的歷史也不例外。

失控的過去與未來

但是、BUT,科技的發展並沒有那麼美好,加速不總是一帆風順。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普遍被認為是因「電」的應用,帶來更加速的發展。但其實它從另一面來看,也是在試圖解決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負」作用。

美國傳播學者James Beniger曾經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報、電話等「資訊科技」的發明,也可被視作是為因應第一次工業革命加速所帶來之混亂的產物。

例如,我們知道火車跟鐵路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裡很重要的發明,它加速了貨物的流通速度。但是,隨著蒸汽動力加速帶來的,同時還有史無前例的「撞車」危機。因為早期的鐵路大部分是單軌,而那時候又沒有比火車「還快」的資訊傳遞系統。因此,只要在時間和速度上沒控制好,就可能發生事故。

因此,從機械到電的加速看似平順,但實際上科技的發展也不斷面臨「失控」的危機與問題。雖然前次的警報已被資訊科技(電報)的引入解除,但如今,我們也許又處於另一個交叉點上。

在《天下雜誌》整理的報導中指出,Schwab在年初的WEF會議上特別提到了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的一個關鍵挑戰: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興起。

如果你有留意這一兩年來的科技新聞,我想這個議題應該不會太令人意外。史蒂芬‧霍金、伊隆‧馬斯克、比爾‧蓋茲,大概你想像得到的科技大老都曾發聲警告(或至少談論)過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將會帶來的威脅。

如果隨著機械加速而來的危機,是由於外爆「過快」導致失去控制的問題(資訊科技由此而生),那麼如今在電子加速、甚至是數位加速的前端,等待著我們的則是「界線」模糊而導致的難題。

所謂「界線模糊」指的是,隨著科技發展,在物質、數位(虛擬)、甚至生物之間界線的瓦解。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發展正體現了這一界線瓦解。例如,當機器(人)的作工越來越精細,它跟人的手作還有區別嗎?再極端地想,(AI)電腦恐怕再過不久就能做出比人腦「更好」的計畫與決策。更不用說,今天許多跡象已然表明,人與電腦其實已近似於一種複合系統(想想Google如何幫助你完成搜尋…)。

延伸閱讀:AI人工智慧再突破!Google圍棋系統,幹掉歐洲最強職業選手

圖說明
圖說:加入人工智慧後的機器人,在展示會上演奏樂器

換言之,我們面臨的難題不僅是,機器人會不會搶走(體力)工作,更在於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是否該交出(或者反過來說,是否還能保有)「決策權」的問題。

「人類」一定要贏?

對於Schwab來說,人類當然不能交出決策權,而他似乎也相當樂觀地認為,只要我們「應對得宜」,就可以「魚跟熊掌都吃」,經由第四次工業革命創造出更好的社會。

然而,我卻不禁在想,「人類」真的一定要贏嗎?又或者這麼問:如果真像Schwab所說的「贏了」,那又是「什麼人」贏了?又會是什麼樣的「好世界」?

一方面,前陣子《紐約時報》經濟專欄的一篇文章便悲觀地指出,未來的世界也許科技還會繼續發展,但要說能夠真正享受其果實的,也許就只有那些金字塔頂端的天龍人了。

換言之,到底「什麼人」會贏?照今天我們所身處的這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處境來說,恐怕紐時的這篇文章不能算是悲觀。

另一方面,人類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已不斷取勝,但卻非毫無代價。而近幾年來我們也意識到,最沈重的代價就是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的地球。如此想來,還應該要堅持發展與勝利的意識型態嗎?

也許,面對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即將「成真」的危機,我們該想的不是如何取得(或保有)控制權,而是由誰控制(什麼人?財團、政府、還是…)?以及為何控制(繼續搶錢、搶糧、還是…)?畢竟,妄想「理性」可以駕馭一切,已然是被戳破的謊言,我們實際上總是要面對各種選擇所帶來的(預期與非預期的)後果。而從這一角度來看,也許所謂的「革命」遠遠尚未到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