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成長可以後天鍛鍊」──今日頭條崛起告訴我們的事
「流量成長可以後天鍛鍊」──今日頭條崛起告訴我們的事

圖說明

甫於三年前才成立的今日頭條,現在已是中國前三大新聞平台。擁有超過8,500萬月活躍用戶,用戶每天停留時間高達16億分鐘,同時帶來6億次點擊。今日頭條的高速成長是如何驅動的呢?

今日頭條

成立時間|2012年
主要產品|新聞聚合平台
產品成績|中國前三大,超過8,500萬月活躍用戶

2014年12月,在今日頭條創辦人張一鳴盛情邀請下,張楠擔起闢建今日頭條流量成長部門的重任。「當時中國沒有太多書籍講述流量成長的概念,知識累積依賴實際操作,尤其是美國的經驗談。」他說。2015年中,樂遊星空科技合夥人范冰所著的《成長駭客》(Growth Hacker),是中國第一本以系統化與科普概念解釋流量成長的書籍,此書大受創業圈好評。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流量成長駭客團隊將破百人

此書出版後,「流量成長」這個舊瓶裝新酒的領域成為顯學,中關村創業咖啡廳裡,每個星期都有相關經驗分享活動。雖看似熱鬧,但在中國新創圈,像張楠這樣,有建立團隊經驗的人才並不多,流量成長部門在網路產業發達的美國十分常見,但在中國卻很罕見。騰訊、阿里巴巴與百度等科技巨頭並沒有針對流量成長設置專責部門,僅有今日頭條、知乎與Nice等寥寥可數的新創公司這麼做。

今日頭條的流量成長部門獨立於其他部門以外有很大的策略彈性空間,現在員工已經超過25位。「今日頭條除了成長部門以外,還有300位以上技術工程師,流量成長部門與技術團隊保持合作關係,而非從屬關係。」張楠說。這個部門是多元且跨領域,除了流量成長領域等,該部門也負責基礎數據系統的搭建,例如引入一套商業智慧系統(Business Intelligence)給整個公司使用。「公司的目標是要闢建一個近百人的團隊。」張楠說。

「這個過程挺艱難的,要找到合適人才很不容易。」張楠說今日頭條的流量成長團隊,組成人員分別來自產品經理、數據分析與軟體工程師等不同領域。雖領域多元,但都有網路產業背景。「員工並不一定要懂技術,但懂技術會加分,因為若要馬上實現流量成長的想法,需要技術支持。員工也不一定具備流量成長的技能,也不需有新聞媒體任職經驗,因為在流量成長議題上,原理與共性以及使用的工具都是一致的。」張楠強調。

重視個人特質與團隊合作能力

張楠在挑選人才時,非常重視個人特質,尤其是好奇心與創造力,好奇心強調的是會自動自發去探索網路世界,並且能追根究柢。
「這是一種工作態度,也是一種個性,是可以鍛鍊出來的。」張楠強調。人才本身具有什麼樣的技能不是重點,重點在擁有什麼樣的特質?而且人才特質也可由公司培養出來,因此「養才」也非常重要,新創團隊常忽視這點。

張楠舉例,雖然每間公司都在用Google Analytics分析網頁數據,那你會不會自己找出答案為什麼用這個?有沒有更好的替代工具?Google Analytics數據有沒有不準的地方?若公司換了其他分析工具的原因是什麼呢?看到Facebook介面的資訊流很流暢,自發地找出特別流暢的原因。你每次做A/B Test時都有偏差,想著可能樣本有問題,於是馬上買一本書把這個學會了,就是這樣的精神。

創意並非優先,建立數據系統才是

「而在『創造力』的部分像傳統廣告行業,有很多腦力激盪的時刻。」張楠說。由於產業變化很快,不同地區應用推廣方式都不一樣,因此探索能力非常重要,要能針對問題立即提出應變策略,並且根據實務經驗,總結成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些人在加入今日頭條之前,對新聞平台的營運模式並不熟悉,「因為流量成長牽涉市場推廣,軟硬體技術與數據等跨領域,一個人很難對每個領域細節有系統性理解,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張楠表示。

在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流量成長的目標也隨之變化。「若公司是個有20名員工的小公司,需要透過有趣的、能吸引大眾眼球的小創意導入流量,若公司是有千名員工的中大型公司,最重要並不是創意點子,而是能把數據系統做出來。」張楠分析。

而數據分析的人才選取上,他舉例,很多人有基本的提取數據、清洗、分析能力,也能針對數據做出結論,但缺乏從宏觀層面理解整體流程的思維。在數據分析上,若理解一些程式碼,會寫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結構化的資料查詢語言),會特別加分,但並非必須。並不要求有頂尖、能理解艱深數學的背景,但要知道一些統計原理,如知道如何選取實驗樣本,以得出精確的結論。

「我們還不是市場第一,現在日活躍用戶約三千萬,但中國有五到六億的行動上網人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張楠說。

Growth Hacking團隊組建三大妙計

  1. 個人特質優先:本身具有什麼樣的技能不是選材重點,重點在個人擁有好奇心與創造力等特質。 
  2. 後天培養工作態度:流量成長團隊員工所需的個性,是可以鍛鍊出來的。 
  3. 數據系統的重要性:若是有千名員工的中大型公司,最重要並不是創意點子,而是能把數據系統做出來。

@@BOOKID:126688@@

攝影/郭涵羚

@@ACTIVITYID:519@@
@@ACTIVITYID:636@@

關鍵字: #Googl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