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需要什麼樣的金融科技加速器?4月14日,由產學研單位協力成立的加速器FinTechBase正式啟動。FinTechBase除了會協助「金融科技發展基金」投資新創團隊外,也會與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加速器合作,讓新創走出台灣。
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與現行法規息息相關,舊法規是新創業者發展挑戰之一。因此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加速器除了投資育成之外,更重要的是成為新加坡金管會、新創與金融企業間的溝通橋樑,讓三者匯聚在一起,理解彼此需求。這正是台灣最缺乏的角色。因此《數位時代》特別專訪了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 董事總經理Steven Tong,請他與我們談談創新的作法。
(圖說: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 董事總經理Steven Tong。照片來源:Steven Tong。)
特色1:重視法規溝通,金管局官員走跳孵化器
每14天就會有新加坡金管會(MAS)的官員到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和團隊交流,團隊只要先預約時間,提出法規上疑問,就可以一對一和官員討論法規。「讓團隊更加了解政府在法規面的態度,在新創不用提心弔膽做服務或產品。全世界只有新加坡政府如此做。」Steven Tong驕傲地說。
為什麼新加坡的金管會這麼重視?Steven Tong指出,新加坡只有金融產業沒有科技產業,新加坡如果沒有提供適合新創團隊的環境,傳統銀行又跟不上趨勢,只能等著被FinTech公司取代,國際銀行陸續搬離新加玻,金融產業的人失業,後果嚴重,因此新加坡政府不敢忽視FinTech浪潮。
新加坡金管為深知金融法規對新創的限制,但金融法規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因此先和團隊密切交流,才能深知團隊對現有法規的疑慮,日後的法規調整更有意義。
特色2:保持中立,不和單一銀行簽約合作
「多家金融機構聯合起來的力量,超過單一銀行。」Steven Tong說。
為了保持中立的態度,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不會只和單一銀行合作簽約,而是和DBS、MasterCard、Banco Intesa Sanpaolo與CIMB Bank等多家跨國銀行合作,藉由合作夥伴的全球網路,幫助團隊進入歐美與亞太市場。
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目前團隊約15人,其中有五人為駐點創業家,核心團隊來自菲、德、英、澳洲與新加坡等國相當國際化。
特色3:國際化發展,不偏重新加坡新創
「我們雖然立足新加坡,但不偏重新加坡本地新創,各國的團隊我們都很歡迎,2015年的入選新加坡Startupbootcamp FinTech的11個金融科技新創中,只有1個是新加坡籍的團隊。」Steven Tong強調。
Steven Tong指出,台灣若要發展FinTech創業生態圈,不可忽視國際新創的力量,在東南亞國家中,除了新加坡之外,馬來西亞也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因此他也看好馬來西亞在金融科技圈的發展。
代表圖來源:aotaro
@@ACTIVITYID: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