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用Line溝通錯了嗎?溝通可不是「鉤了」就會通!
[曹家榮]用Line溝通錯了嗎?溝通可不是「鉤了」就會通!
2016.05.04 |

官員們會用Line難道不是好棒棒?

「已知用火」是鄉民們經常用來嘲諷人資訊落後的用語。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人用「已會用Line」來嘲諷人畫虎不成反類犬?

隨著新內閣即將走馬上任,前陣子的新聞報導提到,這些官員們為了讓彼此之間的溝通更順暢、即時,打算效法柯市長建立行政團隊的Line群組。

此消息一出,非但沒有引來「好棒棒」的嘉獎,反倒是讓一群科技、媒體、網路專業人士大肆撻伐了一番。像我最喜歡的一篇,就是鄭國威的〈給用Line治國的寶寶們〉(標題就戰意十足!)。

除了過去柯市長在使用Line「駕馭」其團隊時就已引發的超時工作爭議外,此次行政團隊效法用Line引發最主要的批評就在於資訊安全的問題。

當然,既然已有資安專業人士跳出來講話,而準閣揆也迅速地反應,改口說「擬」改用工研院自己新開發的通訊軟體,這篇文章也就不會再巴著資安問題不放。

不談勞動,也不談資安,這篇文章回到最基本的問題:談溝通。雖然可能不會用Line,但看來新內閣還是會採用通訊軟體輔助治國。但問題是,這些即時通訊軟體真的適合用在團隊溝通上嗎?

溝通這檔事,不是「鉤了」就會通

圖說明
圖片來源:Pixabay

「溝通」這檔事,大概就跟愛情差不多,都是快要被各種「大眾學」嚼爛的一個主題。我們經常在說,溝通不是那麼簡單、溝通是一門學問。可是我們又經常想也不想地就說,我們要促進有效的溝通!問題是,怎樣才算是「有效」呢?

作為一個社會學家,每每聽到這類「促進有效溝通」的宣稱,都不免要打個冷顫。這麼困難的事情,怎麼總是被看作是很簡單的目標一樣?彷彿只要建立溝通管道,讓各方交換意見,事情就達成了一樣。

假設我們所想的「溝通」就只是純粹的訊息交換,也許事情可能是如此簡單:某A直接或透過中介將訊息傳遞給某B,某B接收後再直接或透過中介回傳訊息給某A。

但是,如果我們再深入探究這個過程,卻馬上可以發現其中有著不少難處。首先,最根本的問題是,某A跟某B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這意味著他們必然有著或多或少差異的生活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在用語上的習慣、對於某些概念意義的理解不必然相同。

例如,有些人會認為「好啦,再看看!」意味著:我雖不滿意,但就這樣吧。但有些人則是覺得這是在說:你好煩,我不想理你。

換言之,作為獨立個體的某A與某B可能在一開始就在用語、事件的理解上有著主觀意義上的差距。同時這樣的不一致可能不一定會被察覺,因為我們總是認為他人「應該」跟我是一樣的吧!

假設我們可以克服這個根本的問題,我們還得面對第二個難題:語言本身具有脈絡性。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話、用的詞彙背後經常是牽連著一整個脈絡的。而這些脈絡對方卻不一定完全知曉。

缺乏共同的脈絡,不僅容易使得對話難以理解,更可能因為缺少關鍵資訊而導致誤解。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解決。只要溝通各方有充足時間、善意與耐心相互補足脈絡。

最後的最後,即便我們克服了前兩道關卡,還是得面對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確保對方是真誠、毫無虛假地在進行溝通?這一關於真誠性的問題除了仰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外,我們唯一能夠確保的手段就是,透過話語之外的其他資訊來進行判讀。

例如,坊間最常見的那些「教你讀心術」教學,不都在說要看眼睛、看手、看腳、看姿勢(就差沒有要看鼻孔了…)。其實這些方法就是要教人如何從所謂的肢體語言來判讀話語的真誠性。

你知道、我知道、獨眼龍也知道,溝通的難題絕不只有上述這三個。例如,我還沒談到人與人之間權力位階的差異又會如何破壞溝通。但是,單單這三道難題恐怕就足以讓我們理解:溝通絕非易事。如此一來,你還相信那些即時通訊軟體真的能有效促進溝通嗎?

即時訊息的「技術特性」

不能否認的是,即時通訊軟體確實讓訊息的交換更加容易。從媒介理論的角度來說,即時,甚至是即刻的傳遞、交換訊息,這是Line、Skype、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體都具有的最大優點。

但是我們也不應忽略這些即時通訊軟體可能都具有的一些缺點,特別是當我們想要做的是「溝通」,而不只是交換訊息而已。

就像讓人們可以即時、即刻傳遞訊息,即時通訊軟體在溝通上的缺點也源自於其技術特性。第一,多數的即時通訊軟體都是以「時間序列」的方式呈現對話。也就是說,你的手機、電腦螢幕上,會依照傳訊的時間先後由上而下排列雙方或各方的訊息。

這在只有兩個人對話狀態時,不會有造成太大問題。但是當場景轉移至多人群組對話時,這樣的序列排列就會隨著人變多而導致畫面的混亂。例如,某A沒有說完的一句話,中間可能便會穿插著某C、某D、某某某的話,增加閱讀的難度與誤解的可能。

你也許會認為,這樣的問題應該在面對面多人溝通場景中也會存在,不應怪罪即時通訊軟體。然而,實際上我們還得考量到即時通訊軟體的另一技術特性:不像面對面說話那樣,我們在Line、WhatsApp上說的話,都是要在「說完了」才會傳出去。

也就是說,不管我們在自己螢幕上輸入了多少話,在按下「enter」以前,對方是看不到的。如此一來,這不僅意味著即時通訊軟體對於說話者來說有著時間的壓力,而壓力一大就容易語無倫次;同時,那個沒有辦法被察覺、理解的等待空白也更容易被插話,進而損害話語的可理解性。

接連著,我們之所以無法察覺、理解到底某A說了一句話後的空白是句點還是逗點,又涉及了即時通訊軟體第三個(也是最為根本的)特性:它是將口語化約為文字的對話形式。

如果我們將面對面溝通、電話交談與即時通訊三者排列一個光譜,可以發現這是資訊含量由多至少的一個排列。在面對面溝通場景中,我們不僅可以聽到聲音,還可以捕捉身體姿態透露出來的訊息。而電話交談雖然看不見人,但至少語調、聲線還是傳達了字面之外的資訊。但是化約為文字對話的即時通訊,既失去了肢體的言語也抹去了語調的補充資訊。

因此,我們不僅無法知道某A那一句話後的空白到底是不是句點,甚至很常見的狀況是:我們變得容易誤解或懷疑他人所說的話的意義。例如,當某人在Line上回了你一句:「不用麻煩了」,這是什麼意思呢?是客氣地婉拒幫忙,還是略帶不高興的拒絕?抑或著就是單純字面上的意義?

別沉迷於「效率至上」主義

我相信應該不難想像,即時通訊軟體這三種技術特性結合起來,會對溝通帶來多大困難。它不僅使我們要花費更多力氣來解釋脈絡資訊,更可能導致我們在真誠性的問題上束手無策。

因此,也許即時通訊軟體在所謂的「效率」上確實有其長處。但倘若一個團隊的目標真的是要「溝通」,而不只是傳達訊息(命令)的話,那麼,也許我們必須認知到,像Line這種即時通訊軟體其實只提供了「率」(速度),但在「(有)效」上恐怕是大打折扣的。

雖然我認為新內閣如此宣揚自己要用Line來促進團隊溝通的目的,如果不是想要模仿柯文哲,就是企圖透過採用「新」科技來淡化自身「老邁」的特徵。但我們還是得小心,以免結合柯式的效率主義後,還真讓人以為Line是什麼溝通神器了。

關鍵字: #LI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