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穿戴式裝置前2年話題發燒,隨著蘋果Apple Watch上市達到巔峰,今年卻似乎有降溫趨勢。如果你好奇穿戴式裝置的下一波機會在哪裡,全球第四大穿戴式裝置廠商Garmin會回答你:瞄準分眾化市場。
Garmin在去年啟動轉型計畫,宣示要進一步跨足消費市場,今日也在台灣推出2016年系列產品,包括GPS智慧運動錶vívoactive HR、GPS心率智慧手環vívosmart HR+、健身手環vívofit 3等產品,鎖定精品、時尚設計與運動專業三大領域。
Garmin從2003年便投入智慧錶領域,至今已研發近百款智慧穿戴裝置。2016年的全球品牌精神則定為「Beat Yesterday!」Garmin亞洲區業務協理安志東表示,根據Garmin內部用戶數據研究觀察,不同族群、性別對腕式配件有不同期待,男性喜愛一款多用、女性則視為時尚造型的一部份。而Garmin看好近年市場穿戴裝置普及化、分眾化以及配件時尚化趨勢,推出多項產品線新品,延伸出中高端分眾市場。
(圖說:GPS智慧運動錶vívoactive HR搭載光學心率感測技術。照片來源:Garmin。)
(圖說:fenix 3 HR瞄準高階鐘錶市場。照片來源:Garmin。)
(圖說:看好配件化風潮,健身手環vívofit 3共有17種設計錶帶。照片來源:Garmin。)
根據研調機構IDC今年第一季全球穿戴式裝置報告,第一季全球共出貨1970萬支裝置,較2015年同期的1180萬支成長67.2%。Fitbit第一季出貨480萬支,較去年成長25.4%,拿下24.5%市佔;小米第一季出貨370萬支,19%市佔;而蘋果Apple Watch第一季出貨150萬支,居市場第三;第四名則是Garmin,第一季出貨90萬支,有4.6%市佔。
佈局分眾通路,首開體驗店
Garmin亞洲區行銷資深經理林孟垣觀察,目前的智慧穿戴市場有兩個趨勢,一是消費者依據不同場合,會頻繁的變換裝置;二是智慧穿戴配件化,現在裝置好不好看,將會比功能更重要。他認為,其實穿戴式市場沒有預期中的大,亞洲消費者對於穿戴式裝置的接受度也相較於歐美地區低,對穿戴式裝置還處於早期觀望階段。除了小米以價格優勢切入台灣市場外,其他裝置都還沒那麼盛行。因此,除了眾多產品線外,Garmin在2016年的整體策略還包括進一步增加通路廣度。
(圖說:Garmin將在5月下旬開設首家體驗店。照片來源:Garmin。)
林孟垣指出,今年Garmin便針對不同市場採取分眾通路策略,將通路分為3C、美妝、親子與百貨通路外,也與高級鐘錶店敦文運動鐘錶合作,擴展高階鐘錶市場。而北部首家授權服務中心「Garmin科技生活體驗館」,也將於5月21號開幕,進一步提供產品展示、銷售與售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