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榮]「不爽不要用」是廢話——從Ptt戒嚴條款與Facebook趨勢話題事件看社群媒體管理的「政治」問題
[曹家榮]「不爽不要用」是廢話——從Ptt戒嚴條款與Facebook趨勢話題事件看社群媒體管理的「政治」問題

六月九日,PTT八卦板上出現了一篇標題為「這玩意應該改叫做ptt戒嚴條例才對」的爆掛文。內容大意是指出站方將試運行所謂〈聚眾癱瘓看板正常運作處理規則〉。而爆掛的鄉民認為,這個條例儼然等同於PTT戒嚴條例。

圖說明

例如,在此規則第一條b項列明:「本規則所稱之『聚眾癱瘓看板正常運作』,係指大量使用者於短時間內至特定看板,以大量文章或推噓文(含箭頭)影響討論功能日常運作之行為。」其中,爆掛鄉民認為,不管是「大量」、「短時間」等判準都保留給管理者相當大的裁判權。

這算不算得上戒嚴條例,當然有討論的空間。不過隨著反對聲浪的出現,站方在公告兩天後便緊急終止了這項規則。因此,實際上可以看到,站方應該也算是很有誠意地面對了鄉民的聲音,迅速做了回應與處置。

雖然事件結束了(或者說,根本還不算開始),但我還是想在此借題發揮一下。我想要把這個事件與上個月中臉書被爆料「操控」熱門新聞的事件連結一下。臉書被指控操控熱門新聞的事件,後來也在臉書自稱的「查無不法」中結案。這兩個都已經結案的事件,其實核心有一個重要的相關之處:都涉及了社群媒體管理的「政治」爭議。

圖說明

社群媒體的「政治」問題

這裡所謂的「政治」問題,指的不是政府治理、政黨政治等狹義的政治問題。而是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今天,當社群媒體不只是私人對私人的交友網絡,而是涉及了資訊的公共傳散與流通時,其管理本身所內蘊的權力關係就是一種政治問題。

說到這裡得稍微停頓一下。我相信有人會立馬放「不爽不要用」的大絕。我不是文青,我不鬼扯(誤!),但是我還是必須說,從「個人」的角度想這些問題,我們當然都可以賭氣地說:我不爽,不要用。但然後呢?然後我不用臉書,改用Twitter;然後又因為這樣那樣,我又不爽用Twitter,改用XX,然後,然後,然後再也沒有然後,因為我們猛然發現,我很不爽,但我沒有東西可用。除非,我們假裝看不見那些令人不爽的地方。

因此,「不爽不要用」雖然是嗆起來很爽快的大絕,但細想下去就可以發現,它根本是廢到不行的廢話。根本無助於改變任何事情,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所以回過頭來,我們必須說:我們要用,而且我們想要「更好」地用。

在社群媒體管裡的政治問題上,這意味著與其輕易地因為這些社群媒體管理機制有問題,就直接退用,也許還有另一條路是,思考如何要求這些社群媒體讓我們能更好地用。而這裡的「更好用」絕非更加便利。

PTT戒嚴?管理的兩難

我曾經私底下聽過PTT管理站方的說法是,對於站方來說,鄉民的「搗亂」其實令人又愛又恨。一方面,鄉民搗亂帶來的高人氣,是維持PTT活力的重要根源(黑特版的沒落就是一個反例);但另一方面,當鄉民們亂得太過火,甚至聚眾癱瘓看板時,這又會使得站方頭痛不已。

因此,這個〈聚眾癱瘓看板正常運作處理規則〉不因被視作單一事件的結果,而是長期管理壓力所導致。就BoardAnnouce看板中,站方在處理規則前的一篇公告文章所示,我們不難體會站方的善意,甚至有心將PTT的經營視作為打造一個更良善社會的力量。

但是回到社群媒體管理的政治問題上,如此明文規定所謂「亂板」的處理、處罰規則是否是一個好辦法,也是我心存疑惑的。

如同最初爆料的鄉民指出的,這個規則裡給予管理者太多自由判斷的空間。不管是「大量」、還是「短時間」的意思都是因人而異,甚至在事件上似乎也沒有加以區別。

雖然資深兼知名鄉民TonyQ後來在回文中,一秒突破盲腸地指出,這只不過是不成文規則的明文化而已。但我卻覺得這並非「只不過」,相反地,當不成文規則明文規定後,它便具有了截然不同的意義。

資深兼知名鄉民TonyQ

資深兼知名鄉民TonyQ。

也許如TonyQ所說的,過去管理者對於糾眾亂板早有不成文的處理規則。但正因為「不成文」,管理者的行為便有了商議、批評的空間。換言之,它可能開啟對話。雖然對話不等同於溝通,但對我而言,保留對話的空間是改善的可能起點。

反過來說,當規則明文化後,其實最重要的效果不在於訂了多少清楚的規則(畢竟對於人類社會行動來說,永遠都有例外),而在於規則的明文化將會帶給管理者的「權力錯覺」。也就是說,管理者將有規則可循地認為自己是「依法行事」,進而將自己挪出了那個下判斷的責任位置。

希望我這樣的說法不要被無限上綱為:管理者不該有任何規則。相反地,我認為問題反而在於:當管理者意識到,除了規則外,我們總是肩負著下判斷的責任時,究竟我們該管理的是什麼?

臉書的操控?管理的盲點

讓我們先懸擱上述的問題,把焦點轉向臉書的事件。

延伸閱讀:Facebook遭前員工指控使用「趨勢話題」功能帶風向,負責主管:毫無證據

臉書五月初被其前員工指控,可能透過人為操控的方式遮蔽了特定政黨相關的新聞訊息後,經過內部調查,臉書宣稱並無「系統性地」遮蔽任何新聞,但不排除因第二階段人工篩選新聞出現的「偶發性」遮蔽。

不同於PTT事件涉及的是打算針對亂發文者進行管理,臉書事件牽涉到的是管理者本身涉嫌操控訊息的散佈。

姑且先讓我們信了臉書的調查結果,他們並無刻意遮蔽保守政黨的言論。但從其「自白」的篩選機制來看,不難發現其運作仍然會使得某些「冷門」新聞無法被看到。

如果借用國外一些評論者的詞彙,我們可以說問題在於:臉書該是「新聞策展人」嗎?這個問題又涉及了臉書自身的定位。

延伸閱讀:Facebook推Instant Articles給全球出版商,但對媒體卻不一定是件好事!

如果臉書僅僅將自己定位為「交友網站」,而新聞訊息的提供僅是附加功能,那也許我們可以接受其「策展式」的新聞傳播模式。

但顯然,臉書要做的或已做的遠遠不是交友網站,而是企圖含括使用者日常生活所有面向,或者說,企圖成為人們最主要的資訊媒介的管道。如此一來,其策展式的新聞傳播模式恐怕便有很大的問題。

問題在於,當臉書以「投其所好」為誘餌捕獲使用者大量注意力時,它同時也使得社會必須承擔由其所生產的外部成本。簡單來說,當「投其所好」的資訊越是吸引使用者聚集,社會便越可能走向極端化的對立態勢。而當臉書宣稱是在給予使用者更好的服務時,實際上是將其營運的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

換言之,臉書之所以可以吸引使用者聚集,是以整體社會承擔過濾氣泡效應的極端化對立態勢為代價。它讓社會承擔成本,而自身又從社會成員身上獲得收益。

社群媒體該管理的是什麼?

看完兩個事件,讓我們回到最後的問題:社群媒體管理的政治。

在PTT事件的討論中,我最後留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管理什麼?不僅是社群媒體,打從網際網路問世以來,「管理」的問題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隨著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所激化的極端化對立態勢,管理的問題又更為迫切。

PTT的事件,從站方在公告板的文章可以看出,是焦慮於日漸嚴重的對立問題與仇恨言論。而臉書事件則是相反地,令人隱憂於其作為正在生產大量需由社會承擔的外部成本,也就是極端化對立的社會氛圍。

在PTT的事件中,我們究竟該管理什麼?也許不是形式上的亂板作為,也許該是更勇敢地承擔起一種責任,一種能夠讓PTT真的變得更好、更開放、更多元的責任。

在臉書事件中,我們則是需要更進一步問:是否該管理社群媒體本身?然而,關於我們是否該將權力交付給某種管理者(無論是國家、或更大的國際組織),現下我真的沒有一個好或壞的答案。

我唯一深信的是:該負起責任的絕不只是個人,更是將各種外部成本轉將給社會的社群媒體企業本身。特別是當這些企業競相地想打造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時,以一個更良善、多元的社會(而非利益)為藍圖的信念,是其必然的公共責任。

@@BOOKID:126776@@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