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通過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開宗明義將以臺灣物聯網產業升級為願景,固然有很多研究機構支持選擇物聯網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潛力的扶植標的;但在數位經濟之下,會不會有其他更優的選項?
「亞洲・矽谷」內要建構一個物聯網創新的生態系,事實上與這幾天剛發表的生技產業生態系、智慧製造生態系,或過去投下大筆經費的兩兆雙星生態系、Wimax 生態系等等,都沒有太大的不同;這種生態系的圖大概每個產業的推動都適用(可能是從 OECD 或 IMD 等產出的),過去的產業政策也曾經採用,看起來這種統一套用的標準答案,寫了必定正確。但很明顯地從過去推動產業政策的失敗經驗,直接複製這種模式是否真能適用台灣?蔡英文政府看起來還是沒有學到台灣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113 億青菜蘿蔔整籃賣,全民就要全部買
推動方案中的兩大主軸,是推動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和強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生態系中著重人才、法規、投資、場域,提出的作法也的確包山包海,看起來是把有的沒的政府政策打包綑綁成一個方案,到底這些方案是跟物聯網有關,或是跟國家長遠發展有關?在整個「亞洲・矽谷」的政策論述中,完全看不出國家產業的長遠發展方向。舉例來說,少子化衝擊下的台灣,未來所有產業的人才絕對不夠,各種產業的發展都將受到嚴重衝擊。但「亞洲・矽谷」把人才放在生態系的建構,請問,這項人才政策是要解決物聯網產業的問題?還是要解決所有產業的問題?如果只是限於物聯網產業,難道不會衝擊到其他產業?其他產業的人才問題要不要解決?活絡一個產業的人才策略可能會反過頭來衝擊其他產業,負責的官員應該要把話說清楚。
再者,創新場域與推動合作契機,將社企聚落包裝在內,也是沒頭沒尾,「社會企業」進駐與目前方案中定義的物聯網的關係為何?現有進駐的企業「開心農場」與「魚菜共生」,跟定義中的物聯網有什麼關係?所以,跟物聯網沒有關係,這兩個新創社會企業就要被「亞洲・矽谷」遺棄囉?「亞洲・矽谷」推動方案的投影片裡,跳針提出了「社會企業」、「共享經濟」等等一堆關鍵字,這不就是打包了政府現有的政策讓方案內容,讓它看起來更豐富嗎?
熟面孔,老設計,你期待玩出什麼新把戲?
在目前的政府體制下,要改變過去計畫式的創新研發中心,整合物聯網的創新能量,又要能成為連結的單一窗口,這件事情有可能發生嗎?以前沒有嘗試過嗎?以前嘗試失敗的理由是什麼?憑什麼相信這次的作法就會成功呢?又要做創新研發中心,又要整合創新能量,又要成為單一窗口,這個執行中心的定位到底是什麼?賦予一個中心多重的任務,目前來說,台灣有哪個單位可以做?不是又回到原本的工研院或資策會嗎?這種憑空生出來的組織,要累積相關的網絡連結,有那麼容易嗎?民間機構多的是跑在政府組織前面的單位,如果政府那麼容易做,會等到今天還沒開始?
物聯網產業重點是在產業,要組成國家隊,國內的整合策略要怎麼做?計畫裡面說不要單打獨鬥,但這樣的設計難道不會成為臺灣政府和工研院、資策會們自己玩自己的,而產業總是看得到,但不會寫計畫就吃不到補助的局面?對產業而言,國家隊的好處到底在哪裡?
目前所提的示範場域是以區域範圍來分類,除了繼續特別點出失去航空城、需要議題發展的桃園,其實沒啥特別的。但最重要的困難點還是沒看到任何解決方案。企業如果想要運用政府管理的場域,特別是人潮眾多的公共場域,進行示範,政府就縮手,企業就會綁手綁腳無法施展。事實上這些示範場域有些企業已經在做,但真正想要政府的示範場域反而不見得要的到。
直接計畫 8 年?誰負責?
亞洲矽谷計畫執行是由行政院的政務委員負責,但比較奇妙的是,謠傳所有數位經濟「一切等唐鳳」的狀況下,十月一日才會正式成為政委的唐鳳,竟然要為這個在她就任之前,就已經拍板定案的計畫負責?
亞洲矽谷計畫期程為 2016 - 2023,但是這七、八年中,臺灣還會遇到 2020 總統大選;我們可以想像,在下次總統大選前,無論這個五大關鍵量化目標如何訂定(一家虛擬教學學院、兩家國際級廠商在台投資、三家國際級系統整合公司成立、100 家新創事業成功或設立研發中心、占全球物聯網經濟規模 5%),我們都無法對蔡英文總統的施政算總帳。
但如果我們再回到剛才的政策內涵中,很多政策的執行事實上根本不需要等到七年才能回頭看,我們可否要求不要七年後再看這些無感的量化成效,我們要看的是更實際的法規修改進度到哪裡?人才政策鬆綁了那些?成效如何?請給我們每項政策推動的路徑和各階段要達到的成效!民眾已經快要失去耐心,現在民進黨是完全執政,很難再有藉口不讓全民看到政府施政的效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