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軟銀集團(SoftBank)一次賣出 3,210 萬股輝達(NVIDIA)股票,套現約 58.3 億美元,用於 AI 投資與資金調度。
重點二:部分出售 T-Mobile 持股(91.7 億美元),並以 Arm(安謀)股份質押貸款,共同支應對 OpenAI 的 225 億美元投入。
重點三:即使退出股權,SoftBank 的 AI 專案(如 Stargate、美國資料中心、Ampere 等)仍仰賴 NVIDIA 技術生態。
外電報導,軟銀集團在 10 月賣出其持有所有輝達的 3,210 萬股,合計套現約 58.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810 億元);同時亦處分部分 T-Mobile 持股,取得 91.7 億美元(約新台幣 2,848 億元)現金,並以持有的 Arm(安謀)股份辦理保證金貸款。
公司財務長後藤芳光(Yoshimitsu Goto)在投資人簡報中表示, 此舉屬「資產變現」策略,目的是在維持財務穩健的前提下,為大型投資籌措資金。
市場反應相對溫和,輝達股價周二跌約 3%,顯示投資人多解讀為軟銀資金配置的必然選擇,而非對 AI 估值的看空;但軟銀股價卻迎來6.23%跌幅。
據熟悉內情人士表示, 前述三項現金來源將共同用於軟銀對 OpenAI 的 225 億美元投資,以及包括收購 ABB 機器人事業等其他計畫。
軟銀「All in AI」不變,賣輝達股票重點是:籌錢!
消息人士強調,拋售輝達股份與對 AI 估值的擔憂無關;研調機構 New Street Research 的 Rolf Bulk 也指出,軟銀在 2025 年第四季(10–12 月)需動用至少 305 億美元資本,單季支出高於過去兩年合計,出售股權與借款屬務實籌資。
Morningstar 的 Dan Baker 亦認為,這並非策略上的根本改變,而是資金流向其他 AI 相關資產。事實上,軟銀與輝達在技術層面的連結仍然緊密:包括規模高達 5,000 億美元的「星際之門」(Stargate)美國資料中心計畫、與 Ampere 運算等生態夥伴的投資布局,都高度仰賴輝達的加速運算與軟硬體堆疊。
換言之,股權退出不等同於生態脫鉤。軟銀仍以「All in AI」為綱,透過資產重配與外部融資,加強在生成式 AI、機器人與資料中心的長期布局。
出清輝達錯了?孫正義未必這麼認為
軟銀旗下 Vision Fund(願景基金)曾在 2017 年早期布局輝達,據報持有約 40 億美元部位,並於 2019 年 1 月全數出清。
在 2024 年 6 月的軟銀年度股東大會上,孫正義回顧投資失誤時表示,願景基金太早出清輝達,錯過約 1,500 億美元的潛在獲利。之後在 2024 年 11 月 13 日東京的 AI Summit Japan 與黃仁勳同台時,他以「靠肩作哭」的肢體語言自嘲,形容早賣輝達如同「漏掉一條大魚」,讓他非常後悔。
但嚴格說來,2018 年末至 2019 年初,輝達曾因加密貨幣退潮與庫存問題,股價自 2018 年高點大幅回落,市場對資料中心與遊戲動能轉弱高度不確定;尤其願景基金以約 7 億美元(約新台幣 217 億元)成本買入,出清時套現約 33 億美元(約新台幣 1,025 億元),可視為當時「入袋為安」的審慎作法,並非下策。
因此,軟銀在 2025 年再度賣清輝達股票,依各界看法,屬延續其動態資產管理紀律。
另一方面,軟銀正推進收購 ABB 機器人事業,以鞏固「實體 AI」與自動化版圖;同時,Arm 的股權亦成資金槓桿工具,支援對 OpenAI 的巨額投入。
綜合來看,軟銀以「資產變現+生態協作」雙軌,將股權收益轉化為對 AI 基礎設施與應用公司的長期押注;輝達的短期股價波動未改變其於 AI 供應鏈的核心地位,軟銀也維持與其技術路線的連結,在資料中心與機器人等領域持續擴張。
延伸閱讀: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