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的「創業佈道者」們,除了野心還有使命
矽谷的「創業佈道者」們,除了野心還有使命
2016.09.10 | 科技

矽谷的未來會更酷,因為這裡的年輕人除了有野心,也有對社會的使命感。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人們丟失了一種寶貴的東西:信仰。這種信仰絕不指的是宗教信仰,更多的是一種在追求成功時,對「大善」的追求。

在中國的科技圈、創業圈,這種東西都變得越來越稀有。

而在矽谷的科技界,有一群科技佈道者——他們堅信著,只要有足夠的「善」心,科技可以為人們帶來福祉。

上週,一張合照上了美國各大科技媒體頭條。照片中,佐克伯來到梵蒂岡,送給羅馬教皇Francis一台Aquila模型——一款能為邊遠地區供應網絡的太陽能無人機。

在佐克伯看來,和宗教信仰類似,科技可以消除貧困、彌補人之間生來的不平等,為最需要的人傳遞希望。

佐克伯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在接下來對義大利和非洲訪問中做了一系列實際、和自己生意沒什麼關係的「善事」。

他在義大利遭受地震後,第一時間來到羅馬透過直播表示Facebook的安全簽到功能讓正在經歷災難的人們可以互報平安。他還表示Facebook將上線新功能在兒童走失後第一時間向整座城內的人們發布走失兒童和嫌疑犯的訊息。

而在去年,佐克伯用自己捐出的99%的Facebook股票成立的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投資了Andela,一個旨在非洲免費培養10萬個軟體工程師的程式教育專案,並保證為學生安排全職工作和不低於當地中產階級的工資。在招收學生時,Andela要求至少35%的學員是非洲當地女性。這對女性地位低下的非洲來說,有著很大的震動。

除了向成年人提供技能培訓,在肯亞,佐克伯還同總統Muhammadu Buhari一起走訪了一個專門為孩子開設的程式教育訓練營,並向當地人「佈道」自己希望通過科技手段顛覆傳統教育、推行個性化教育的理念。而這種理念也正在佐克伯投資1億美元的學校Altschool——一所工程師和老師數量一樣多的學校被實踐。一旦成功,這種模式將可被直接複製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遠程教育,當然也包括那些師資力量薄弱的貧困地區。

佐克伯這樣解釋他的舉動:「我們生活在一個天才平均分佈,但是機會生來就不平等的年代。我要做的就是彌補這個不平等的差距。」

其實,和佐克伯有一樣靠科技造福的信仰的人不在少數。

在矽谷,Twitter的CEO傑克多西、Snapchat的CEO斯皮爾格在內的年輕人們都正在為另一所學校所背書——由法國電信大亨澤維爾尼爾(Xavier Niel)創辦的不用學費的編程學校——School 42,希望能順利把這樣一所充滿善意的學校開到矽谷。

此前,在法國,這所學校除了不收學費外,還為學生提供免費食宿,以及在收錄學生時,不考慮出身、學歷、甚至是不需要編程基礎。

法國電信公司Iliad SA集團的CEO Xavier Niel。
法國電信公司Iliad SA集團的CEO Xavier Niel。
圖/ TNS Sofres分享於Wikipedia, cc by 2.0

錄取通知中寫道:

在42 School,在這條起跑線上,你既沒有比別的候選人先聲奪人,也沒有拖誰的後退。你有著一切機會,真的!

尼爾並沒有考慮過透過這所學校去盈利,而只是希望畢業的那些被各大科技公司爭搶的學員們可以拿出一部分工資為學校捐些錢,來向更多的人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

除了這些名聲在外的科技圈大佬們,一些「普通人」也捲起袖子打算用科技做點不一樣的大事。

前面提到的被佐克伯投資1億美元的Altschool就是由Google+創辦團隊成員Max Ventilla聯合矽谷45位在Uber和Google工作的工程師一起放棄工資優渥的工作創立的。他們的信仰就是希望透過科技手段為未來的孩子們提供更高效的教育機制,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並在建校之初就把科技手段融入到了教學管理之中。

而投資這所學校的公司除了佐克伯外還包括Google的投資部門GV。可以說,科技圈的人們正在花大價錢去做一種善意的探索。

質疑:他們真的在做善事嗎?

好像是一種慣例,每當國外那些「有錢人」做點善事,總有一些「什麼都懂」的人要站出來解析一番捐款做好事之後這些有錢人可以得到的好處,無論是可以幫企業避稅還是可以逃脫遺產稅。

在他們眼中,別人做善事始終還是為了自己。

這是很可悲的。

佐克伯當然也不斷受到這樣的質疑。當他捐出99% Facebook股票的時候,鋪天蓋地的新聞去分析他到底能用這個基金避多少稅,逼得他只好發布了聲明:「基金會將採用有限責任公司,而非傳統基金的模式,我們在將股票轉移到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時不會享受稅收優惠,但卻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執行我們的使命。」

佐克伯給非洲等邊遠地區帶去網路也同樣遭人非議。

佐克伯打算在邊遠地區透過太陽能無人機Aquila為那裡的人們帶去網路,還推出Internet.org應用程式讓那些無法獲得網路的人們接觸到網絡。

當然你可以去質疑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用戶,在非洲獲得更大的財富。事實上,可能在不久的未來,非洲的確會成為Facebook的想要發展的下一個領地。

但佐克伯曾經回應:「在我看來,網路應該像醫療衛生和乾淨水源一樣,成為地球居民的基本人權。既然大部分公司都選擇優先給新型中產階級或者是至少負擔得起流量套餐的人提供服務,且不願承擔給最困難的民眾拓展網路的風險,那麼Internet.org去做這件事也不該被譴責。確實,目前我沒有什麼具體的計劃來說明我們需要投資幾十億美元幫助窮人接入網路的原因,我只是相信,這是件好事,是我們應該、必須為之奮鬥的事情。」

在做好事上缺席的中國創業者

在我看來,哪怕是佐克伯們真的靠著做好事賺了錢、真的避了稅,也無可厚非。如果一個國家的稅收制度可以鼓勵成功的創業者們去掏錢為改善社會狀況、為縮減貧富差距做出善意的探索,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更何況,去惡意揣測別人的中國科技圈的創業者們卻在做好事這件事上缺席了。

在閉塞的大山中,中國邊遠山區的孩子也需要網路,也需要有平等的機會學習程式、去改變自己的人生。但是,中國科技圈卻沒有哪家大公司願意用已經掌握的、或者未來將要探索的科學技術去打破這樣隱形的「階級」,去用科技的力量幫助他們。

我們的科技公司、科技大佬可能在做的事情更像是單純地經營一份生意,想著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積累更多的財富。他們想做的是去打造一個成功的企業,這沒有任何值得被指責的。但對於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他們卻很難提起興趣。

比起Facebook正在為這些窮困人做的事情,百度不久前還糾纏在莆田系的作惡中,為了賺取競價排名的利潤甚至讓無數個魏澤西丟了性命。而更年輕的一代,融資1千萬的宅代洗創辦人郭超宇還在網路上厚著臉皮,宣揚著自己用著剪電線這樣「高超」的手段獲取了第一批用戶。

就算是到了海外,一小部分中國創業者仍然學不會如何帶著信仰賺錢。一年前,我們報導了前騰訊公關總監創辦的伴米透過帶中國人去矽谷科技公司違規參觀賺取收益,並導致部分工程師丟掉了工作,創辦人劉暢竟然做出回應表示很感謝這樣的報導讓產品的數據飆升。

她回覆道:「這幾天的UV、PV和註冊用戶都達到歷史新高!What doesn’t kill me ,make me stronger。」

說實話,這樣的沒底線真的會殺死她的公司,也會讓她在未來背上一個污點。而宅代洗儘管一再洗白自己只是做了一場公關而不是真的剪了電線,我想就算這家公司未來賺了再多錢,也無法讓自己看起來有一絲一毫的偉大。

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學會「善意」地賺錢,恐怕有些公司早晚是要撐不住的。

最後,套用一句之前讀者給我上一篇專欄的回覆:

一個追求偉大,一個追求成功。從根本上來說,後者就是缺少社會責任感。

本文授權轉載自:PingWest

關鍵字: #矽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