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張血汗實拍,帶你瞭解iPhone 7 Plus雙鏡頭十大情境拍照效果
100張血汗實拍,帶你瞭解iPhone 7 Plus雙鏡頭十大情境拍照效果
2016.09.21 | 蘋果

在前一篇「解密 iPhone 7 Plus 雙鏡頭:12 個 Q&A 徹底研究這兩個鏡頭如何協同工作」文中我們已清楚地介紹了雙鏡頭運作的原理以及條件限制,但現在我們好奇的是,iPhone 7/7 Plus 相機的拍攝效果如何呢?本篇將透過超過 100 張實拍照片,帶你瞭解 iPhone 7/7 Plus 的實拍表現與特色。

iPhone 7 與 iPhone 7 Plus 這次同樣搭載 1200 萬畫素主鏡頭,其中 iPhone 7 Plus 為雙鏡頭配置,除了和 iPhone 7 一樣具備 f/1.8 光圈的廣角鏡之外,還有 f/2.8 光圈的長焦鏡,強調最高可提供 10 倍的數位變焦。兩款機型皆採用六枚鏡片組,且具備 OIS 光學影像穩定功能(廣角鏡頭)、自動 HDR 效果,還可提供廣色域拍攝,讓顏色的層次更分明。由於 iPhone 7 Plus 為首度搭載雙鏡頭的 iPhone 機型,故此次的測試我們就以 iPhone 7 Plus 的實拍效果為主。

b1.jpg
iPhone 7 Plus 配備雙鏡頭,本篇測試照片也是使用 iPhone 7 Plus 所拍攝
圖/ T客邦

本篇評測示範的照片多達百張,涵蓋各種拍攝情境,以下將分為十個部分介紹 iPhone 7 Plus 的拍照功能,分別是:

  • 1. 二倍光學變焦示範
  • 2. 二倍數位變焦示範
  • 3. 10倍數位變焦測試
  • 4. 一般實拍
  • 5. 二倍光學變焦實拍
  • 6. 食物/室內拍攝
  • 7. 低光源/夜拍測試
  • 8. 黑白/濾鏡模式
  • 9. 抗耀光測試
  • 10. HDR 測試

此外,本篇的 iPhone 7 Plus 的實拍照片除縮圖外全部未經任何後製軟體修圖,包含濾鏡效果也都是在拍照前套用,拍攝完成後也未經任何手機內建的軟體修正。

b2.jpg
圖/ T客邦

二倍光學變焦示範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手機鏡頭等效焦距大多位在 24~30mm 的廣角焦段,其中 iPhone 7 所搭載的鏡頭是 28mm 廣角,運用場合相當廣泛,從風景、街拍到人像都可勝任。而如我們所知,iPhone 7 Plus 比 iPhone 7 多了一顆 2 倍光學變焦鏡頭,可以提供兩倍變焦 -- 即等效 56mm,這接近一般攝影領域的「標準鏡頭」50mm 焦距,對手機拍照來說,不論是透視、構圖方面都可提供更多的拍照彈性。

一般我們會稱 50mm 是最接近人眼視野的焦距,原因是 50mm 看出去的視野很像我們用一隻眼睛凝視目標的感受,在拍攝上 50mm 的鏡頭也給人更直覺、更接近人眼所見的感受。雖然在相機領域 50mm 是再平凡不過的焦段,但手機鏡頭上卻是首見,雖然之前 Samsung 有針對 Galasy S7/Edge、Note 7 推出原廠外掛鏡頭,但那畢竟不是內建的鏡頭,在運用上也頗受限制,因此為了幫助大家瞭解「一般標準廣角 28mm」和「二倍光學變焦 56mm」的差異,我們也拍攝了實拍照給大家參考。

以下照片均是使用 iPhone 7 Plus 利用「一倍廣角」和「二倍光學變焦」站在同一個地點所拍攝,再製作成 Gif 檔,但由於 Gif 輸出畫質會有所減損(例如天空漸層會斷階)因此主要作為拍攝視角的參考,讓大家瞭解 56mm 的取景範圍。

b3.gif
圖/ T客邦
b4.gif
圖/ T客邦

二倍鏡頭拍攝的照片,比較有「將注意力集中在主體上」的感受,即使站在同一個取景地點,透過不同焦距也可以改變拍攝的主題。

b5.gif
圖/ T客邦

比起「一倍鏡頭手動放大兩倍」,望遠端在拍攝條件良好的狀況下,的確能提供很好的對比與畫質。

b6.gif
圖/ T客邦
b7.gif
圖/ T客邦

不過,即使是在同一取景地點所拍攝的照片,在光線條件比較不好的環境(例如陰天)還是可以看到兩顆鏡頭存在明顯的色調與白平衡差異,這與取景範圍/測光範圍的不同也有關,例如下圖,用一倍鏡頭拍攝時原本天空佔了畫面近 1/3 的比例,因此樹林、小橋與湖水曝光較暗,但放大到二倍時畫面不再有天空,故原本較暗的樹林、小橋與湖面被修正到正常曝光。

b8.gif
圖/ T客邦
b9.gif
圖/ T客邦

在前文「解密 iPhone 7 Plus 雙鏡頭:12 個 Q&A 徹底研究這兩個鏡頭如何協同工作」中我們有提到,在某些狀況當你按下「2X 變焦」時手機並不一定真的是用第二鏡頭拍攝,而是使用第一顆鏡頭拍照再經運算的結果,也就是說這時候的 2X 拍攝是「數位變焦」而非「光學變焦」,因此這時候拍攝的照片並無法用來評價第二顆鏡頭,而我們也歸納出兩個條件:

  • 1. 距離太近時(50cm 以內)不會啟動第二顆鏡頭
  • 2. 環境光源較弱時不會啟動第二顆鏡頭

以下是在這兩項環境下所拍攝的照片,也就是說下列照片不是真正的光學變焦,而是數位變焦,但經過優化運算後的畫質還算是可用的。

二倍(數位)變焦示範

b10.gif
圖/ T客邦

注意下面這張照片在切到 2X 拍攝之後景深並沒有明顯的變淺,這是因為距離太近,手機仍然用第一顆鏡頭拍攝的緣故。因此若要獲得更淺的景深,切到 2X 並不一定有用。

b11.gif
圖/ T客邦

雖然是數位變焦,但事實上放大之後的細節還是不錯的:

b12.gif
圖/ T客邦

十倍數位變焦測試

除了二倍光學變焦之外,具備雙鏡頭的 iPhone 7 Plus 也提供了數位變焦的功能,最遠可提供 10 倍數位變焦的視野(2 倍光學加上 5 倍數位變焦),反之沒有第二顆鏡頭的 iPhone 7 則僅提供 5 倍數位變焦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從二倍光學變焦開始起算,2.1 倍~10 倍的數位變焦都是使用第二顆二倍光學變焦鏡頭所拍攝,再經數位變焦而成,但若沒有滿足上述兩項條件者(1.距離 2.光源),即使是切到 10 倍變焦都只會用到第一顆鏡頭拍攝。

以下是站在同一地點先拍攝 1X 一倍標準廣角、2X 二倍光學變焦之後,再拉動變焦滑桿分別在 3X、4X、5X、6X、7X、8X、9X、10X 倍率拍攝。

b13.gif
圖/ T客邦

以上都是 1,200 萬畫素原檔縮圖至 720 pixel 尺寸,大約從 5X 開始就可以看到畫面有放大後的馬賽克狀況,6X 以上的倍率畫質減損更嚴重,8X~10X 大多都是只求拍得到、不求拍得好的境界了。

上圖以拍攝細節較多的屋瓦來測試 10X 十倍變焦的畫質,從第一顆鏡頭切換到第二顆 2X 鏡頭時可以很明顯的看到畫面色調與白平衡有很大的差異,整體畫質從 6X 開始就感到明顯下降。

然而更令我們好奇的是,既然 10 倍是「數位變焦」的結果,那 10X 十倍變焦與 2X 二倍光學變焦拍攝、再裁切至 10X 十倍變焦的尺寸時,10X 畫質會比較好嗎?以下是實測照片比較:

b15.jpg
圖/ T客邦

結果是差不多。

甚至 2X 照片還好上一點點,仔細看看照片右下角的磁磚,以及上方陰影裡面的樹叢,裁切後的 2X 照片保留了更多的細節。然而 10X 十倍變焦拍攝的照片仍然有 1,200 萬畫素的優勢,相比之下 2X 裁切的影像只有約 33 萬畫素左右。

但必須要說明的是,因為 2X 鏡頭沒有防手震,因此拍攝 10X 十倍變焦的照片時畫面是非常晃的(即使小編在拍這組照片時是將手機靠在欄杆上拍攝),造成 10X 畫質較差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微震所致,但無論如何,10X 十倍數位變焦的用途最大用途是在幫你裁切畫面,畫質並不會比 2X 拍攝後再手動放大來的好多少。

一般實拍測試

測完了二倍與十倍變焦,來看看 iPhone 7 Plus 所拍攝的一般照片吧。就實拍照片的調性來看,這一代 iPhone 與前作的風格仍然算是相當接近,顏色比較接近真實色彩,也不求過於豔麗的表現,因此無論是在藍天或是花卉的拍攝上,都不如競爭對手 Samsung S7 來的討喜

b16.jpg
圖/ T客邦

但換個角度來說,iPhone 中間調的特色雖然少了驚豔感,但也使照片較為耐看了些,在明暗的紀錄上算是保留了比較多的後製空間,這點從畫面對比不強的特點上就可略知一二。

b17.jpg
圖/ T客邦

藍天不求豔麗,而是略帶灰色的靛藍色,這是 iPhone 系列的一貫特色。

b18.jpg
圖/ T客邦

順光拍攝的時候,感覺能記錄的雲層細節似乎稍微多了一些,感覺 iPhone 7/Plus 在高光的動態範圍上似乎有稍稍改進一些,但差距並不明顯。

b19.jpg
圖/ T客邦
b20.jpg
圖/ T客邦
b21.jpg
圖/ T客邦

陰天的照片仍以寫實為主,比起光線好的狀況,陰天的實拍表現並不會有太大的落差。

b22.jpg
圖/ T客邦
b23.jpg
圖/ T客邦
b24.jpg
圖/ T客邦

逆光的表現也略有進步,即使是正對著太陽打,仍然可以拍出一些藍天,路牌的字樣也依舊保留,不會黑成一片。

b25.jpg
圖/ T客邦
b26.jpg
圖/ T客邦
b27.jpg
圖/ T客邦
b28.jpg
圖/ T客邦

不過在光線條件較差時,白平衡的表現就顯得較不穩定些。

b29.jpg
圖/ T客邦
b30.jpg
圖/ T客邦

得益於更大的 f/1.8 光圈,近距離的淺景深效果當然也比前代機種好上不少。

b31.jpg
圖/ T客邦
b32.jpg
圖/ T客邦
b33.jpg
圖/ T客邦
b34.jpg
圖/ T客邦
b35.jpg
圖/ T客邦

二倍光學變焦實拍測試

iPhone 7 Plus 第二顆鏡頭採用等效 56mm、光圈 f/2.8 的鏡頭,在構圖時確實可以提供更遠的視野,光線良好時展現出的對比與畫質都比第一顆鏡頭放大兩倍來得好。

以下是經過確認,確實使用第二顆 2X 二倍光學變焦鏡頭所拍攝的照片,而不是第一顆鏡頭二倍數位變焦後的結果。

運用得宜的話,2X 二倍變焦也適合拿來拍一些生活隨拍的題材,像下面這張照片是編者聽到飛機引擎聲馬上拿起手機切換 2X 鏡頭所拍攝下的畫面,未經裁圖就有不錯的望遠效果:

b36.jpg
圖/ T客邦

原圖 100% 擷取來看看照片的細節:

b37.jpg
圖/ T客邦
b38.jpg
圖/ T客邦
b39.jpg
圖/ T客邦

不過在陰天的表現上稍稍不及第一顆鏡頭,白平衡與色調也與第一顆鏡頭有些微差異。

食物/室內拍攝測試

拍攝美食題材考驗的是淺景深、白平衡、低光源等指標,在室內拍攝也考驗手機在複雜光源下的表現。

b40.jpg
圖/ T客邦

上面這張是套用「金屬」濾鏡使得對比更強。

b41.jpg
圖/ T客邦
b42.jpg
圖/ T客邦
b43.jpg
圖/ T客邦
b44.jpg
圖/ T客邦

白平衡測試算是順利過關,基本上只要拍攝畫面中有白色盤子,iPhone 大多能準確地抓到白平衡並還原正確的色調,但若是盛裝食物的餐具不是白色,照片就會比較偏黃:

b45.jpg
圖/ T客邦

上面這張有白色美乃滋還好,但下面這張蔥綠就變成韭黃了:

b46.jpg
圖/ T客邦

當然,光線條件不好也有影響,但整體來說白平衡表現仍算是比較穩定的。

b47.jpg
圖/ T客邦

低光源/夜拍測試

低光源測試的是雜訊、對焦速度、以及夜景的色調。

b48.jpg
圖/ T客邦
b49.jpg
圖/ T客邦

雖然在短短數天的測試期內累積的夜拍照片較少,但還是可看出低光的條件下並不會太強調對比,顏色表現也不屬於豔麗類型,暗部的雜訊較上一代稍好,這也歸功於更大的 f/1.8 光圈。

b50.jpg
圖/ T客邦

來擷取上圖 100% 尺寸來看看畫質:

b51.jpg
圖/ T客邦
b52.jpg
圖/ T客邦
b53.jpg
圖/ T客邦

黑白/濾鏡模式測試

黑白模式是編者相當喜歡的一種濾鏡,除了黑白濾鏡之外,最常使用的就是復古濾鏡(對比更強的黑白),可以拍攝出比一般模式下更強的對比,而黑白單色也比較能凸顯純線條的構圖。

b54.jpg
圖/ T客邦
b55.jpg
圖/ T客邦
b56.jpg
圖/ T客邦

這張是在晚上拍攝的,一般狀況下背景會有拍夜景常有的噪點,但透過復古濾鏡更高的對比,讓這些躁點都變成黑色背景。

b57.jpg
圖/ T客邦
b58.jpg
圖/ T客邦

上面這張是使用 2X 兩倍光學變焦鏡頭加上復古濾鏡拍攝。

b59.jpg
圖/ T客邦

本文授權轉載自:T客邦

關鍵字: #Apple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Dyson Supersonic r水管吹風機正式開賣:為什麼連專業髮型師都說「顛覆以往認知」?
2025.04.30 |

在家就能吹出沙龍級造型,這早已不只是行銷標語,而是消費者對日常美髮科技的真實期待。當Dyson正式推出全新Supersonic r™精準造型輕量吹風機,這場由工程師主導的造型改革,再次挑戰「專業」與「居家」之間的界線。

十年研發濃縮,從時裝週紅到日常梳妝台

自2016年首推Supersonic吹風機後,Dyson持續顛覆業界對造型科技的想像。從Airwrap捲髮造型器到Airstrait直髮神器,每款新品都圍繞著一個核心目標——讓「速效乾髮」與「健康柔順」成為日常,而不是奢求。透過自家研發的氣流控制與智慧溫控技術,Dyson不只加快吹整速度,更大幅降低高溫對髮絲的傷害,讓「速乾不燙傷、柔順不毛躁」成為新世代造型科技的基本標配。

所以,與其說Dyson進軍美髮市場,不如說他們正在重新建構這個產業的技術邏輯。誠如品牌創辦人James Dyson所言,「我們的使命很簡單,就是解決別人忽略的問題。」美髮科技對Dyson而言不僅是消費產品,而是結合科學研究與工程思維,為每一個日常使用場景創造全新的可能。資深工程師Low Chen表示,品牌累積超過十年對頭髮健康與造型需求的深入研究,透過實驗室科學測試與全球造型師訪談,深入理解專業人士在工作場景中所面對的痛點:精準氣流控制與長時間操作帶來的身體負擔。因此,從內部構造徹底重塑吹風機定義,是全新沙龍級美髮科技Supersonic r的設計初衷。

Dyson
Dyson資深工程師Low Chen

圖/ Dyson

產品於去年(2024)時裝週首次亮相,獲得極高迴響。順應造型師與消費者的期待,Dyson宣佈將其推向一般市場。今年4月首次在台正式亮相,邀請國內媒體、造型師與KOL齊聚一堂,沉浸式體驗Supersonic r的細節魅力。

Dyson
Supersonic r推出山櫻粉、粉霧玫瑰、雲霧紫三款新色。
圖/ Dyson

全新「r型設計」,打破T字吹風機的想像

既要讓專業造型師能高效使用,也要讓日常消費者上手不費力。這當中最具關鍵意義的,就是「人因設計」與「效能配置」的重新平衡。對多數人來說,「輕」的意義不只是拿起來沒負擔,而是能吹得更久、處理更細節的角度,像是後腦勺、髮根線條等。而這台Supersonic r被定義為「專業級居家吹風機」的產品,堪稱是Dyson十年來最精實的技術總成。最大的突破在於它徹底重塑了吹風機的設計邏輯,機身更輕、更小巧,僅重325g,握感依然維持Dyson一貫的3.8公分直徑設計,操作靈活度大幅提升。

Dyson
專業造型師運用Supersonic r讓髮型細節輕鬆到位。
圖/ Dyson

過去,吹風機的T型結構註定了氣流必須繞行、阻力增大,乾髮只能靠提高溫度,對於秀髮造成的過熱損傷,幾乎無可避免。對此,資深工程師Low Chen進一步說明Supersonic r如何顛覆了這套老規則,以革命性的r型流線機身,讓氣流沿著自然曲線高速流動,形成專屬的「流線型氣流加熱系統」,不需高溫,也能輸出強勁、穩定的氣流,實現快速乾髮、零熱損傷的理想。

而為了讓整體重心與施力更自然,進一步降低操作疲勞,在內部結構上更是克服了兩大技術瓶頸,其一為全新開發的高密度加熱器,以極薄金屬片讓機身更輕薄,還兼具穩定高效的加熱能力;第二創舉是透過全球首創的八芯電源線達成訊號與電力的雙向傳輸。加上搭配RFID智慧配件識別與記憶功能,讓每次開機都能無縫回到使用者熟悉的溫度與風速。展現智慧化貼心設計的背後,是一場來自設計本質的挑戰,亦為吹風機產業寫下全新里程碑。

Dyson
流線型加熱科技,打造強勁、均勻、精準氣流,實現零熱損高效造型需求。
圖/ Dyson

不只是快乾輕巧,Supersonic r讓專業級造型成為日常習慣

在台灣首場發表會中,Dyson邀請造型師Dennis Fei現場展示2025年髮型趨勢,以高層次剪裁為基底,搭配蓬鬆髮根與具動態感的線條,形塑修飾臉型的自然弧線。他也分享,這樣的專業造型,不再只是時尚後台或名模專屬,而是一般消費者在日常居家中,也能輕鬆實現

Dennis Fei指出,Supersonic r的關鍵優勢在於流線型氣流設計,搭配柔和乾髮吹嘴和順滑吹嘴,能靈活切換乾髮與造型需求。無論是需要在髮根快速創造蓬鬆感,還是細緻塑型髮尾線條,都能以低溫、高速氣流快速完成,減少高溫對髮質造成的熱傷害,同時保有自然柔順的髮絲質感。

Dyson
知名造型師Dennis Fei(圖左)
圖/ Dyson

Dennis Fei也從時尚後台的專業視角,揭示這台吹風機在實戰場域中的優異表現。「在時間非常緊迫的環境下,能夠擁有一台在短時間內精準、快速完成造型的工具,絕對是所有髮型師夢寐以求的事。在我用過那麼多吹風機裡,這台是最讓我驚豔的。」對Dyson而言,美髮產品從來不只是硬體升級,更是一場科學、工程與生活需求交會的過程。當這種專業美髮科技能逐步成為居家生活必備精品時,代表它也正在默默改寫我們對日常「造型」這件事的想像與標準。

立即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 https://reurl.cc/W0A7px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