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m International是由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的三位碩士共同創立,因為他們的創作分別具有不同特色,因此取名為Random,亦即「隨機」的意思,讓人有一種不確定性。這三位創辦人歐特卡斯(Florian Ortkass)、科赫(Hannes Koch)和伍德(Stuart Wood)(現已離開)在2005年正式成立工作室。
他們的《雨屋》(Rain Room)借用無數的3D鏡頭監測觀眾動作,把資訊即時傳到天花板上的感應器,當有觀眾經過就停止落雨,所以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淋濕,像撐了一把隱形的傘,完成在雨中漫步的夢想,驚豔無數觀眾。作品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度亮相,隨後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上海的余德耀美術館和洛杉磯美術館等地展出。
這件作品裡頭,觀眾和參與者是相當重要的,尤其他們發現每個地區的觀眾行為不盡相同。在英美,觀眾傾向單獨的經驗;但在上海,當地的觀眾喜歡幾個人一同體驗。但是因為《雨屋》的設定,是以個人體驗為主,當多人一起體驗時,會導致一半的空間都不下雨,所有的參與者因為和他們預先設想的有落差而感到意外,讓這件科技藝術,不僅充滿了新的藝術形式體驗,還可以看見不同文化的互動需求。
後來,Random International在美國麻州Le Lab駐村兩年後,他們又發表了「150毫秒」(150 Milliseconds)的展覽,呈現與哈佛大學科學家研究、實驗過程的成果,展出仿生機器人(Biomimetic Robotics)的雛形。《15點》(Fifteen Points)作品,是他們延續創立工作室以來的初衷,繼續探索關於人類的行為、刺激,以及感知。
同年在紐約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的展覽「On the Body」,他們就將當時開發的《15點》完成品作為展覽的主要部分。這個作品是在探討一個動作需要多少資訊,才能夠被稱做是人類。從作品的外觀來看,機械手臂的大小其實跟人差不多大,每個手臂的尾端都有一個LED燈泡。透過電腦程式控制,藉由發光的LED燈呈現出一個走動的人形輪廓。這個作品有趣的地方在於,藉由這樣的視覺呈現,機械手臂究竟需要多少的移動量,才足以呈現出人類的輪廓,即使它是一個如此不加修飾的機械裝置。
從《雨屋》到《15點》,Random International並沒有一味使用聲光效果與觀眾互動,反而是從觀眾的參與出發,去探索人們對於科技的感知,進而探討科技又能讓人們看見什麼?Random International重視的是想法,因此更傾向於用一種「實驗」的態度和觀眾一起探索,去挑戰既成的感知,回歸到人性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