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是什麼?從全球十大FinTech公司看金融科技未來
FinTech是什麼?從全球十大FinTech公司看金融科技未來

FinTech(金融科技)是一個被過度炒作的詞,金融服務領域的公司必稱「FinTech」、「Big Data大數據」,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語,但這些公司真正有多少技術內涵,卻可能良窳不齊,泡沫大騙局也多。

但隨著金融業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獲利的增速放緩,傳統金融業受到新技術的挑戰,所需人力越來越少,歐美各大行裁員縮編由科技取代的趨勢基本上不會改變,但到底什麼是FinTech

延伸閱讀:FinTech金融科技聖經:全球86位FinTech先驅,第一手公開「金融科技做什麼?怎麼做?」

我們從H2 Ventures每年都會發布的全球FinTech百強公司可以一窺端倪,看看前十名的FinTech公司都是哪些,又有什麼樣的商業模式。

1. 螞蟻金服Ant Financial

若你沒有聽過螞蟻金服,那講支付寶你就肯定聽過了,這家阿里系的公司除了有支付寶這樣的支付巨獸以外,還有像是網路數據徵信的芝麻信用。

我之前寫過的網路金融文章,就簡述過螞蟻金服的業務範圍,這是一隻毫無疑問的FinTech巨獸,光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寶,加上最大的電商網站阿里巴巴的淘寶天貓,就有取之不盡的數據可以做分析應用。

2. 趣店

原本叫做趣分期的這家企業,主打的是給沒有信用卡的年輕人大學生分期購物累積信用,更直白來說就是用App對大學生放高利貸,但是透過大的用戶量可以做到更好的數據徵信和風控。

主要的優勢在於它擁有了龐大的年輕消費族群的用戶數據,FinTech行業擁有數據就是金礦,有越多數據基礎,理論上就能夠越精準的切割市場做風險控管。

但是趣店其實也很有可能遭遇夾殺,因為分期付款消費總要到某個地方去買東西,而現實情形是像阿里、京東這些巨大電商都在推廣自己的購物分期服務,沒有電商出海口購物分期變得市場小很多,必須要找到更多使用場景才能繼續這樣玩。

3. OSCAR

這家美國的公司則是專注在健康醫療保險上,主要銷售給中小企業和個人醫療險,定位自己不只是保險公司還是健康管理公司,提供了個人化的線上問診和健身健康管理的服務,由於資訊透明化、納保和理賠手續簡便廣受歡迎,非常受年輕人歡迎。

不過理想上很美好,現實倒是有點殘酷,事實上它也虧錢虧很大,去年上半年就虧損了8300萬美元,業務開發成本高,能否燒錢燒到轉正,猶未可知。

4. 陸金所

有中國平安集團這個富爸爸的陸金所,原本是以P2P信貸聞名,但是如今P2P網貸平台死得死、逃得逃,有點臭掉,而陸金所的P2P業務也降至不到10%。將P2P業務分拆至陸金服,轉而主打綜合性線上財富管理平台,不過真的看不出除了平台大,技術和服務有什麼特殊之處。

延伸閱讀:認識FinTech獨角獸:估值破200億美元的陸金所

5. 眾安保險

眾安保險是中國第一家純網路保險公司,主打的是財產險,它的來頭不小,三大股東分別是馬雲的螞蟻金服、馬化騰的騰訊、還有馬明哲的中國平安。三馬合作的保險公司對其的公信力加分不少,累積了5.23億的客戶。

這篇詳細解析眾安保險的商業模式,最近還成立了眾安科技,說是要在區塊鏈、人工智慧和雲端運算、大數據領域持續探索,所有華麗的名詞這家公司都有包了,你說他能不火嗎?

不過中國網路上對它的評價蠻差的,買保險很容易,找人理賠很困難。從保監會的保險消費投訴率來看,則會發現它在財險公司中排名最低,以這種迅猛增長的速度來看,控管的能力還算蠻強。

6. Atom Bank

這家是第一間拿到英國銀行證照的純線上網路數位銀行,只能使用App,採用生物辨識技術來進行身份確認,開戶流程只要掃描身份證件和填寫基本資訊,簡便、透明、客製化的銀行App也很受年輕人族群歡迎,跟傳統銀行的形象大不同。

其實Atom Bank也揭示了銀行業未來的發展,事實上需要的人力可能會是非常低的,只是在陳舊的金融法規面前,很多創新都被束縛住。英國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也在發放執照上有了開創性的突破。

7. Kreditech

這家德國的FinTech公司,主打的是讓正規金融機構得不到授信的借貸者提供信貸,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來處理每個申請人2萬筆的數據資料,來對申請人進行信用評分和發放貸款,其中數據資料包含Facebook檔案、Amazon和Ebay消費紀錄、PayPal交易紀錄等。

其實中國和國外FinTech公司的徵信邏輯都一樣,看申請人電商與支付的數據來決定授信,但因為歐美對個資保護的法規嚴厲許多,這樣的公司要擴張難度比在中國要高得多。

8. Avant

這是另一家美國線上借貸公司,服務的客戶主要介於信用優級和次級之間的借款人,放貸的資金則是來自平台而非投資人,已經放貸超過10億美元,平均貸款額度是8千,最高可到3.5萬美元,也是主打透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來建立精確的消費者信用資料,號稱能有效降低違約風險和詐騙。

9. SoFi

SoFi是美國另一家網路貸款公司,它的定位十分有趣,專門低息貸款給美國名校高材生付學貸,因為美國的學費是天價貴,但是這群名校高材生未來的預期收入高,違約率1.6%,低於整體學生違約率的8%。

它的資金來源是這些名校校友投資一筆基金,讓學生能用較低固定利率貸款,還將這個高材生P2P貸款打包證券化,因為違約率低,所以穆迪還給SoFi 3A的高信用評級。

同時校友貸款給學生,也建立起人脈資源連結,校友的投資在未來也能回收(沒有違約的情形之下),不過這公司除了簡便的網路申貸外,也沒有看出有什麼很高的金融科技技術。

10. 京東金融

作為另一個中國大電商平台,阿里做什麼,京東就做什麼,京東金融還有騰訊的入股明顯是在打對台,但是京東更強調供應鏈金融,貸款給中小企業,還有京東股權眾籌等。

至於真有什麼特別的?其實中國這些巨頭的營業模式還真的是混戰互抄,能擴大用戶,拿越多數據並進行分析,就能夠降低風險提高獲利,事實上,這是需要富爸爸輸血的產業,越小的業者越難玩。

總結這十強來看,主要的FinTech的商業模式大同小異,講的就是透過非常簡便、透明和易用的手續吸引用戶,蒐集消費者或貸款者的大數據,然後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來分析給出信用評等做風險控管,接著再貸款給貸款者,盡力去除中介機構和複雜耗時長的手續與不透明的費用(傳統金融機構的硬傷。

未來這樣的趨勢只會更進一步,即便中美P2P行業都有因詐欺和倒債遇冷的情形,但是傳統金融行業被金融科技顛覆的時日依舊迫近,懂得順應潮流的金融機構在未來才能有競爭力,想要用法規來阻擋金融科技的大潮,只是延長自己被淘汰的陣痛期。

同場加映:中國媒體訪問美國的FinTech公司

未來,金融科技滲透至社會各層面可能會產生的社會現象,大家可以看看科技警世劇《黑鏡Black Mirror》第三季第一集的恐怖景象,在現實其實已經發生了。中國的芝麻信用,基本上就是這個社會現象的原型,大數據徵信滲透的社會,每個人將成為假面人。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