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並非注定搶走所有飯碗!在加速時代,你需要3R和4C
機器人並非注定搶走所有飯碗!在加速時代,你需要3R和4C

編者按:本文摘自《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第8章〈把AI變成IA〉,作者為《紐約時報》暢銷作者湯馬斯‧佛里曼。湯馬斯‧佛里曼專精於全球性議題與時事分析的新聞記者,也是三座普立茲獎的得主。他在書中用許多精彩實例,告訴我們現在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快到令人目眩神迷的地步,並且為我們提供一些良方,教我們如何安度於這個加速時代。

我們先搞清楚一點:機器人並非注定要搶走所有的飯碗,除非我們讓它們這麼做;若我們不在人力、教育和創業等領域上加速創新,若我們不重新想像從初等教育、工作到終身學習這整條輸送帶,才會發生機器人搶走所有工作的情境。

自1990年代初期開始,柯林頓總統及其繼任者,全都向美國人民說相同的老話:如果你努力工作、循規蹈矩,就能預期美國的體制將會提供你像樣的中產階級生活,你的孩子也會有機會過更好的生活。這些話確實曾經千真萬確過,只要上工,有平均水準的表現,好好地把工作做好,安分守己,人生就能一帆風順。哎,向這一切揮別吧。

中等技能的高薪工作,如今走上了相同於柯達軟片的式微之路。在加速時代,動物園裡已經逐漸沒有這種動物了。高薪資、高技能的工作仍然存在,中等薪資、中等技能的工作也還存在,但中等技能的高薪工作已經不復存在。

僅只「普通」,不再有絢麗舞台可以發揮。我當年從大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工作;我女兒卻必須「創造」自己的工作。我上大學學習終身技能,後來終身學習對我來說,變成了一種愛好;我女兒上大學學習,是為了學習獲得第一份工作的技能,至於終身學習對她們來說,是之後每份工作的必要條件。如今,美國夢已然是趟旅程,而非一個固定的終點,美國夢感覺愈來愈像是在一道下行的電扶梯上往上走。你可以試試看,我們在孩提時都曾做過這件事,你必須走得比電扶梯還快,才能夠趕得上。這意味的是,你必須更加努力,經常改造自己,取得至少某種形式的高等教育,而且勢必得投入終身學習,奉行全新法則,但也要改造其中的一些法則,這樣才可能躋身中產階級。

想在現今的職場上成功,就得像LinkedIn(領英)的共同創辦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說的:投資於「自創」(the start-up of you),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沒有一個美國政治人物會告訴你這件事,但每個老闆都會告訴你這件事:你不能只是現身工作,你需要一套成功計畫。

和加速時代的其他任何事物一樣,為了取得並保住一份工作飯碗,你需要維持動態穩定,必須持續不停地踩著踏板或划槳前進。線上互動式程式設計學習平台Codecademy的共同創辦人札克‧西姆斯(Zach Sims)認為:「你現在必須懂得更多,也必須更常更新自己懂的東西,用你懂的東西發揮更多創意」,而非只是做一些例行性的工作。

網際網路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興盛後的十多年間,很多人悲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現象――紐約市有網際網路,紐約上州沒有;美國有網際網路,墨西哥沒有;南非有網際網路,西非尼日沒有。這個問題很要緊,因為它限制了你能夠學到什麼,你能夠如何、在何處做生意,以及你能夠和誰通力合作。但在未來十年,數位落差將大致消失,帕羅奧圖未來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Future)的執行總監瑪莉娜‧高爾碧思(Marina Gorbis)說,當這天到來時,將只剩下一項關鍵落差,那就是「動機落差」(motivational divide)。未來將屬於那些能夠自我激勵、能夠善用超新星帶來的所有免費及便宜工具和全球流動的人。

如今中產階級職業,同時被拉往四個方向

每一個中產階級職業,如今被同時拉往四個方向。如果想要訓練人們在這樣的世界中成功,就必須重新思考每一個方向,了解需要哪些新技能或態度,才能夠找到工作、保住工作,並在工作中進步、成長。

首先,中產階級職業被「向上提升」(pulled up)得更迅速,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教育,才能夠有成功的表現。為了爭取這些工作機會,你需要更多的3R――讀(reading)、寫(writing)、算術(arithmetic),以及更多的4C――創造力(creativity)、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和程式設計(coding)。

來看看2014年4月22日《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
紐約上州的牧場,正在上演著一樁怪事,那裡的母牛竟然自行擠奶。

在迫切需要可靠勞工、又受到價格上漲的刺激下,紐約州各地的乳牛場經營業者,正邁向產乳的美好新世界:擠奶機器人……

機器人讓母牛自行安排時間,每天排隊進行五、六次的自動化擠奶,讓長久以來酪農在黎明前和傍晚擠奶的生活模式變成過去式。

母牛脖子上掛的感應器,讓牠們獲得個別化的服務。雷射掃描並繪出牠們的下腹部,電腦繪出每頭母牛的「擠奶速度」,這是每天二十四小時作業中的要素。

機器人會監測產乳的量與質、母牛走向機器擠奶的頻率、每頭母牛吃了多少,甚至還會監測每頭母牛每天走動了多少步,這可以顯示牠在何時發情。

未來,成功的酪農業者,可能也必須是個機敏的資料判讀者暨資料分析員。

其次,每一種工作也被「分裂」(pulled apart)得更迅速。舉例而言,乳牛擠奶人這項工作的內容,可能變得非常多元化且分散。這項工作的高技能部分可能向上提升――你必須學會電腦演算法、變成了解母牛解剖學的獸醫,或是變成能夠分析一頭母牛行為的大數據科學家。在此同時,這項工作的較低技能部分――將乳牛趕進和趕出擠奶棚、清理糞便等,可能被「向下拆解」(pulled down),交給用最低工資雇用的任何人,很可能很快就會交給機器人。這是職場的大趨勢:每份工作需要技能的部分,將會需要更進階的技能,市場也會對這些技能支付更高的報酬,至於重複性質、更容易被自動化的例行性工作內容,則將交給領取最低工資者或機器人執行。

在此同時,每份工作也被「撤出」(pulled out)得更迅速。現在,有更多機器、機器人,以及印度和中國的工作者,一起競爭整份工作或更多的工作內容。這導致工作者必須更加自我激勵、努力不懈、堅毅地學習新技能或社交情緒技巧,透過終身學習,使自己比機器人、印度人、中國人及其他任何有技能的外國人領先一步。

最後,如同前述,每份工作也被「向下拆解」得更迅速,不但更容易被拆解、外包出去,過時的速度也會更快速。這導致需要在每一個層面,展現出更多的創業家思維:持續尋找新利基、新機會,以開創可以賺錢和創造就業的事物。

所以,最起碼,我們必須改革教育體制,增加這些必要技能及特質的培育,加強讀、寫、程式設計及數學基礎,提升創造力、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溝通力及協作能力,同時培養恆毅力、自我激勵及終身學習的習慣,並致力於促進在每個層面上的創業精神和即興力。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