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大王轉行做汽車
電池大王轉行做汽車
2006.07.01 |

一九九五年二月成立的比亞迪,是從生產鋰離子、鎳鎘和鎳氫充電電池起家。在手機零組件領域,比亞迪沒有自己品牌,但業績卻不容忽視。現在比亞迪的鎳鎘電池占全球四○%,排名第一,鋰離子電池則排名全球第二。摩托羅拉、諾基亞、西門子和波導都是其客戶。在手機電池領域,比亞迪打破日本企業的壟斷地位。
二○○二年七月,比亞迪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募資十六億元港幣,並以十.九五元創下H股(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國營企業)最高發行價紀錄。此時,比亞迪在電池業務如日中天,董事長王傳福心念一動,宣布投資汽車業,並閃電購併西安的秦川汽車製造廠。
消息一出,比亞迪遭到基金聯手洗倉,股價從二十三元降到十二元,市值損失約一百二十億元台幣。比亞迪總經理夏治冰回憶,「也難怪投資人擔心,當時為了恪遵股市的保密規定,比亞迪投資汽車業的消息在事前沒有和任何股東溝通。」當時甚至有股東大罵:「你們搞電池的,跑去搞汽車幹什麼?簡直不務正業!」
面對股票價格不斷滑落,王傳福還是堅持決定,甚至說出「我下輩子就做汽車了」,和當時不看好他的人「嗆聲」。從大學到研究所學的是電池,畢業後在研究院還是研究電池的王傳福,之所以非要做汽車,其實有背後原因。
在手機低價化趨勢下,比亞迪的電池業務雖然維持成長,利潤卻不斷下降,尤其是面對無數成本低廉的「山寨廠」生產的低價「黑手機」,中國國內品牌手機市占率從五成跌至三成,不少比亞迪客戶的業務都受影響,而比亞迪卻還要持續在生產設備和環保方面做出龐大投資。電池業面臨的重大瓶頸,讓王傳福開始思索集團的「另一隻腳」。
正好當時大陸當局宣布汽車產業新政策,二○○四年一月起,中國對於轎車管理將更嚴格,王傳福認為,花三億人民幣收購一家汽車企業,取得汽車業者的資格,是絕對划算的投資。特別是做電池的比亞迪,掌握鋰電池核心技術,有足夠的實力製造電動汽車。
夏治冰表示,剛收購秦川車廠時,內部員工非常抵制,他們認為一個不懂汽車技術的電池公司,怎麼能夠外行領導內行?為了安撫人心,比亞迪從頭到尾只派了三個人前往西安秦川,一個是品質管理經理,一個是採購經理,另一個就是當時擔任財務總監的夏治冰。「沒有裁掉一個員工,而且一進去就全面加薪。為了跟員工打成一片,我還學會了抽煙,」夏治冰笑著說。
如今,比亞迪的汽車業務漸入佳境,自行研發的第一輛轎車F3供不應求,並且曾經奪下產量增加(一○四五.○四%)、銷量增加(八七七.九一%)和單品中級家庭轎車銷量的國內「三冠王」。秦川車廠也從過去不到一千人的企業,擴充到目前的五千多人。
由於F3的優異表現,比亞迪進軍汽車業的第一份成績單,重拾投資人信心。今年以來,比亞迪的股價已回升近四○%。只不過,為了先賺人氣,比亞迪F3的定價比同級車低了將近四○%,一台不到八萬元人民幣,給人留下低檔車的印象。夏治冰表示,現在比亞迪已經在思考如何加大宣傳力度,最遲明年,比亞迪就要推出自己的高檔轎車。
迪比亞這一注下得對不對,要答案還為時太早。台灣多是傳統行業轉入電子業,大陸則有不少相反作法。當電池業者比亞迪式微,汽車業者比亞迪冒出頭,改變的不只是榜單少掉一位常客,而是中國科技業進入更嚴苛的淘汰賽。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