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博世集團(Bosch)今年第一季在台業績表現強勁,成長主要來自於交通解決方案和摩托車ABS系統,台灣博世執行董事白邦德(Bernd Barkey)表示,預期全年在台業績可達雙位數成長,為因應工業4.0趨勢,博世也在這個季度成立新事業體BCI(Bosch Connected Industry),要幫台灣製造業廠商升級智慧工廠。
台灣博士力士樂(Bosch Rexroth)工廠自動化銷售協理陳俊隆說,BCI是直接架構在德國總部之下,從源頭的諮詢服務、工廠診斷到終端產品,提供全面性的流程價值分析,找出潛在的問題,「定義他痛點在哪,需要那些資源」。
最後,博世會幫客戶計算出升級工業4.0可以得到哪些好處,再決定是否、或要採用哪些方案。台灣方面,目前已有十多家廠商找上博世,從晶片、記憶體大廠到傳統製造業皆有。
「台灣製造業雖然想做工業4.0,但並不了解自己的需求」
陳俊隆表示,過去兩年拜訪了很多台灣潛在客戶,發現台灣製造業雖然想做工業4.0,但並不了解自己的需求,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陳俊隆說,「智慧工廠事實上還沒開始,都是樓梯響,大家在猜測是誰走下來,」目前關於工業4.0的討論很多,但台灣廠商對於預算多少、要做到什麼程度,普遍缺乏具體想法,因此第一步往往要先幫客戶定義需求。
深入校園、與大學合作強化實務訓練課程
產業之外,台灣博世也另闢蹊徑,要朝教育現場發展。陳俊隆指出,博世和工業局、科技部接觸過程中,發現大家談的都是產業界,但學校對工業4.0概念模糊,相關科系包括機械系、電機系等都是獨立運作,缺少整合。
陳俊隆透露,目前博世已分別接洽北部、南部大學,預計最快在今年底,會在成功大學工學院成立一個工業4.0的智慧生產訓練中心,由博世提供類似德國4.0工廠縮小版的生產線,從硬體、軟體到排程系統,讓學生自己去配置,強化實務訓練。
提到德國Bosch,一般人多聯想到百貨專櫃的高檔家電品牌,不論洗碗機、滾筒洗衣機、廚具等,多走純白簡約或不鏽鋼路線。事實上,博世是一家全面性的科技服務商,家電等消費性產品的營收,只佔博世去年總營收的24%左右,最大事業體為交通相關解決方案,佔總營收60%,其次才是家電,以及工業科技佔比9%,能源暨建築智能科技佔比7%。
每四支手機就有三支使用博世MEMS感測器
在物聯網方面,博世是全球唯一同時活躍於MEMS(微機電系統)感測器技術、軟體和服務等三個層面的公司。目前全球每4支智慧手機中,就有3支搭載博世MEMS感測器,其物聯網解決方案主要應用在交通移動、工業、能源系統以及智慧建築等領域。
白邦德表示,過去一年,博世在台灣的研發中心倍增為4個,員工總人數為900人,全年營業額為新台幣107億元,相較2015年營業額微幅下滑,但仍維持高水準表現。
展望今年,在台策略發展重點仍是車聯網及工業聯網,白邦德說,博世將持續協助現有客戶升級智慧機械,預估台灣全年營收可達雙位數成長,大幅優於全球成長3%至5%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