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Things團隊:兩次獲得蘋果設計大獎的老牌任務管理工具
專訪Things團隊:兩次獲得蘋果設計大獎的老牌任務管理工具

任務管理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人們熱衷談論方法,也熱衷談論工具,其中有一款不得不提的老牌應用,叫Things。Things誕生於2009年1月6日,由一家德國公司開發。到目前為止已經發展為一款蘋果生態的全平台產品,包括macOS、iPhone、iPad、watchOS版本。而在今年5月份,歷經三年開發的全新版本Things 3終於上架,在保持了Cultured Code團隊高設計水準的同時,也保持了不錯的易用性,並且在今年的WWDC 2017上也榮獲蘋果設計大獎,少數派當時在現場也對Cultured Code團隊進行了簡單的採訪。

相關閱讀:《蘋果年度設計大獎公佈,我們在現場採訪了其中3款獲獎App》

而在今天,我們有幸採訪到了Cultured Code團隊的CEO Werner Jainek,跟他聊了聊Things的設計思路、與GTD(Getting Things Done)的關係還有未來的計劃等話題。

Werner Jainek.png
Werner Jainek。
圖/ 少數派

關於Cultured Code團隊和Things 3

π:請先介紹一下你們的團隊。

大家好,我們是Cultured Code,目前有9位成員,分別來自世界各地,有德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波蘭、還有美國。我們是一個對生產力和設計都非常有熱情的團隊。

Cultured Code 團隊的成員們.jpg
Cultured Code團隊的成員們。
圖/ 少數派

π:從Things 2升級到Things 3,你們一共花了3年半的時間,是什麼原因導致開發這麼久呢?開發過程中哪個部分最消耗你們的時間?

Things 3是一次從頭到尾、完完全全的重新設計,包括程式碼也需要重寫很大一部分,所以才消耗了這麼多時間。而且當我們在開發Things 3的同時,也在不斷保持Things 2的更新,包括一次2.5版本的界面更新、發表了Apple Watch應用、在Mac平台和iOS平台支援了分享菜單、推出了可以推送同步的雲端服務等等。不過我們的時間更主要還是花在了重建、打磨和改進Things 3上。

關聯閱讀:

π:我看你們應用的迭代速度相對比較慢,或者說很有耐心,有沒有擔心因此流失用戶?另外開發需要資金,你們在這段時間裡是怎麼平衡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的?

即使在Things 3發表之前,iOS和macOS的每次系統更新我們都會讓Things 2跟上這些新特性,比如分享菜單和Apple Watch應用,這可以確保我們的用戶在每次更新系統後,都不會錯過這些新功能。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主要依靠應用的持續銷售和個人投資來確保資金平衡。

關於UI設計

π:Things 3的界面設計風格跟iOS 11很像,是巧合嗎?當初為什麼決定使用這種設計風格?

我們最初設計的目標是把用戶的內容放到最明顯的和最重要的位置,讓它們有一個清晰的結構,並且減少不必要的裝飾。蘋果自從發布iOS 7以來,也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它在當時也確實影響了我們。所以我們會做出相似的設計也是很正常的。

Things 3 對比 iOS 11 的備忘錄應用.jpg
Things 3對比iOS 11的備忘錄應用。
圖/ 少數派

π:Things 3最令人稱讚的就是精美的動效了。請問設計和開發這些動效大概花了多長時間?

花了不少時間!我們先在Adobe的After Effects軟體裡模擬出這些動畫效果,然後透過程式碼來實現它們,並且不斷地調試。為了實現一部分比較高級的動效與互動,我們甚至還基於蘋果的CoreAnimation做了一些動效小工具。

6ea009150ade3827397d81d3997546ea.gif
圖/ 少數派

π:你們怎麼看待這些動效的價值?會不會為了最好的視覺效果去犧牲部分性能?

我們使用動效是為了直覺地傳遞信息以及讓用戶的操作邏輯更清晰,它們不僅僅只是「動效」而已。判斷動效是否值得,最簡單的方法是,在開發的過程中不斷地使用它們,如果你很快感到厭煩,那就是不必要的。在性能方面,我們很幸運處於不怎麼需要考慮性能的時代,因為這些運算裝置都擁有非常棒的處理能力。

關於功能、任務管理

π: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任務管理應用,從初級到進階都有,比如Todoist、OmniFocus、2Do等等。你怎麼定位Things 3的?Things 3的優勢是什麼?

Things是一個令人愉悅的、易用的、並且也很強大的任務管理工具。它是這些特點的結合體,並且這三個特點讓它不同於其它任務管理工具。

π:你們怎麼看待GTD?因為有不少人認為Things是嚴格按照GTD進行設計的。

回到我們最初設計Things的時候,我們確實是受到了David Allen的GTD書籍啟發。書裡面有很多非常棒的視角,並且它對我們的思考和功能設計形成了一些影響。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從來沒有打算完完全全按照GTD的方法設計一套工具。我們想要保證Things具有比較高的靈活性,這樣才能適應不同人的工作方式。標籤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你可以把標籤當成GTD式的「情景」去使用,比如「家」、「辦公室」、「電話」等。你也可以把標籤當作重要性使用或者用於標記人物。

π:現在Things 3已經登陸了iPhone、iPad、Mac和Apple Watch,從你們的視角來看,你們覺得Things在這幾個裝置之間的定位有什麼區別?

在過去,我肯定會回答你說Mac才是每天主要用來規劃任務的裝置,然後iPhone是用來查看和勾選完成任務的裝置。但是到了Things 3,iPhone版和iPad版已經幾乎擁有Mac版的所有功能(除了Magic Plus按鈕和新列表的編輯工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用戶群裡有很多只在iPhone上使用Things的人,所以我們認為每個平台的工作能力都在不斷增強,能涉及到範圍也越來越大。

Things 3 的 iPad 版和 iPhone 版.jpg
Things 3的iPad版和iPhone版。
圖/ 少數派

關於未來的計劃

π:有時候任務管理不僅僅只是一個人的事,它還可能需要和其他人共享,比如iOS自帶的提醒事項應用。你們有考慮過在未來加入團隊協作的功能嗎?

有考慮過,不過Things的目標一直是讓你個人的生產力得到提升。在過去,對於這個目標的專注讓我們做出了有創造性的新功能,這是其它應用所沒有的。所以一旦我們想要拓寬自己的領域,我們會非常謹慎。

π:iOS 11為我們帶來了很多重要的新特性,你們有打算怎麼利用它們嗎?

當然有!我們已經在開發將Siri整合到iOS應用裡的功能。而且我們對iPad上面的多任務處理功能感到非常興奮,尤其是 Drag & Drop。我們計劃將新功能都準備好,然後跟iOS 11一起同步更新。

π:你們有考慮過開發其它平台的應用或者網頁版嗎?

我們有評估過這些可能性,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計劃。

本文授權轉載自:少數派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