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購併Whole Foods大型有機食物連鎖超市之後,《彭博社》報導傳出亞馬遜公司又有意出資90億美元,買下Slack這套組織內部即時訊息平台。Slack是Flickr共同創辦人、加拿大籍新創企業家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所創立的新創公司,經營一套可支撐大規模使用者的雲端協同工作軟體服務平台。這套平台2015年被《金融時報》稱為「在微軟的Office與黑莓機以後,從企業使用跨進個人使用市場的商業科技」;它也獲得第十屆Cruchies Awards的「年度新創公司」大獎。
這頭獨角獸又是如何與傳統不同?倘若他突然出現在身旁,我們有辦法認出來、照顧他長大嗎?
從Facebook與Twitter這些社交/社群媒體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很快地發現在商業場合與組織內部的溝通管道上,缺乏一種宛如聊天般便利與隨意、但卻可以協助有目的性的溝通工作的解決方案。企業內部的即時通訊、聊天社交/社群軟體,一時之間百花齊放,不僅有微軟的Yammer(獨立創立於2008年,微軟2012年併購),各種協同工作軟體的附掛即時通訊方案,也有Facebook與Twitter的企業版或山寨版加入戰場,另外還有商業社交軟體與維基團隊SocialText推出的Signals與Desktop。
Slack創立於2013年,在2015年以其彈性的擴增整合框架、超過150個應用App,變成了最能兼容並蓄的解決方案。使用者體驗上的流暢,也讓停滯不前的溝通困境,變成了所向披靡的應用風潮。目前每天有500萬活躍使用者,有超過100萬的付費使用者;2016年底Slack宣稱有77家財星百大公司是他們的付費客戶。
獨角獸很少在我們周圍出現,也不是在地的資本市場過去有經驗估值、主動給予一輪又一輪的協助,在競合的關係下協力合作培育壯大的存在生物。誕生的美麗生命在初始脆弱階段,往往需要外部知識、資源的支持與協助,才能撐過一個又一個的寒冬。
倘若台灣社會與政府想要參與這場盛宴,無論是經濟部等中央部會、立法委員們,或者是地方政府團隊,他們應該要做哪些功課,怎麼理解、如何看待這些風險?他們可以分別或者聯合起來做些什麼,打開不合時宜的規範、系統地集中有限資源,與資本市場中的角色合作,幫助台灣原生新創公司管理與降低所面對的風險與持續挑戰?
二十一世紀資訊資本主義的主流經濟發展形勢,加上資本市場的合作經驗,讓這些各國菁英圍繞著美國經驗一次又一次的競逐聖杯。何以「老題目」裡面的「新作法」會獲得這麼龐大的新創動能?投資的眾人還在這個標的物中,瞥見何種的壯大潛能?倘若我們不了解這樣的網路獨角獸其脈絡與意義,我們也不可能把新創的文化帶回風雨飄搖的台灣,在這塊土地上孕育新的可能。
回過頭來,如何務實地面對自己國內的環境與條件限制,藉著投入資源給國家所期待解決的新型態題目,從假新聞到綠能、從金融創新到前瞻種種基礎建設,對種種變數試誤找出正確的組合,嘗試著各種可能來挑選有潛力的團隊、改善資本市場的體質,這可能是我們真實可以做的。
無論是社會輿情、或者是大數據的專業領域應用,光是沒有任何改變,僅僅期待掙扎著誕生的新創公司,能夠宛如傳統產業一樣,生出與社會沉重包袱的過去習慣對接的無效器官,拯救自己的同時快樂地加入分享政府資源大餅、同時拯救政府的行列,恐怕是完全不切實際的辦公桌想像。最終還是被各種中間人再次瓜分資源,並且把社會轉變所需要的新希望再次關回牢籠中。
全球喧囂塵上的「假新聞」議題,不僅召喚網路平台商做出自我規範,更深入到社群媒體的本質遊戲規則、同時也激盪出新的責信度指標來幫助人們判讀資訊的可信度。鼓勵在這個挑戰中投入研究資源,也將從實務面向支持國內團隊走出自己的方向。
而前瞻計畫號稱要解決台灣的未來問題,是未來的哪一塊問題?前瞻要看到多遠?五年?十年?是要跟景氣循環對作,爭取經濟復甦的契機;還是要跟區域發展連動,發掘區域性經濟圈的成長動力?還是要在數位浪潮席捲之前,提升在地的基礎建設資源?或者要選擇新的能源生態系統,以新機會來替換掉依賴傳統能源的產業?倘若都不是,而是在基礎建設上已經年久失修、大洞處處,那是否要改個更能夠讓大家知悉國家處境的名字來啟動認同與共識?
我們不是今日才踏進這樣的矛盾泥沼中。過去幾十年美好口號「亞洲金融中心」、「全球華文市場」卻沒有檢討的類似洗禮,讓我們錯過了在衝突中提早預見下幾個世代挑戰的契機;今日的預定挑戰目標,也不應該僅從最低限度生存來考量與反省。
唯有假戲真做,我們才有機會修補過往的缺陷,邁向舊與新的挑戰共存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