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算力與智慧過剩的社會,文化科技的狂飆旅程
在計算力與智慧過剩的社會,文化科技的狂飆旅程

最近跟文化相關的科技新聞甚囂塵上,成為各種不同場合的焦點。文化部前瞻計畫中的數位基礎建設,想要打造能長能久的「國家文化記憶庫」工作;4K高畫質、數位新媒體與各個文化機構等等資源也都在運用科技來深耕文化成果。

「文化內容科技應用創新產業領航旗艦計畫」則是另外一艘重要的出航旗艦,也迫切地迎向市場,尋求文化消費、研發資源等大數據研究的諸多可能。科技部把人工智慧技術設定成未來重點發展目標,在即將舉辦的AI競賽中,公共電視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文化資料內容,來當作影音人工智慧辨識技術的比賽樣本資料。而在日前文化部所舉辦的「文化科技論壇」中,科技部與文化部兩位部長共同宣示合作平台的正式啟動。

這些新聞彷彿在夜空中綻放的燦爛煙火,華麗地點出種種樣貌。

從兩年多前開始,我們協助引進巴西政府文化部在數位文化上領先全球發展經驗,舉辦了「2015臺中軟實力論壇」,並推動數位文化的政策規劃與實踐等等工作,我們認為數位文化不是只有文化內容數位化、不是只跟博物館網站呈現藝術作品有關,它關注使用者的數位生活,串連資料與思辨、對話與合作,是智慧城市等等計畫的核心推動引擎。從兩年前到今天,改變與提升自我的漫長旅途才剛剛開始。

從奇觀化的「亮點」政績到看不見的點滴成果,這一切需要滲透到組織行政、政府與民間社會創造文化改變,文化與科技才算是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就連在網路上舉辦公聽會、徵詢眾人對於政策修訂的看法,都需要嘗試改變的勇氣、細緻的技術與不斷修正、越來越「精準」的具體作為。

煙火美麗謝幕的那一刻,漫長旅程還要繼續走下去。希望這些動人的熱情能夠讓我們充飽電,繼續面對路程上諸多不可能的任務與挑戰。

別把文化科技「浪漫化」:不把Google與Facebook這些「他者」的服務視為理所當然,也不視為可以當作跳板、對空揮舞雨傘挑釁的意識形態「風車」,自己當然也不是唐吉軻德。要做到不浪漫,只有跟底層的調查研究攜手走一程:因為要知道整體生態系的全貌,無論是多麼簡略的逼近估計,只能從資料開始。

數位文化並非只是文化內容數位化,不是只跟博物館網站呈現藝術作品有關。而是一連串資料與思辨、對話與合作,政府、民間與行政組織真正融合在一起創造的文化改變。

軟體開發的格言:「吃自己的狗食。」也可以用來檢視文化科技範疇的環境及諸多產品服務。你最愛的《冰與火之歌》的名句貼圖是誰做的?看完tvN與Netflix《秘密森林》之後,你第一時間衝向哪一個討論區來追最新討論?IMDb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也是網際網路最早誕生的服務之一,我們該如何競爭合作,創造出孕育這樣長久數位生命的環境?

我們這個世代已經被各種國族主義過度動員,被虛假的歷史與政治背叛,被風險委外的權貴資本主義擊倒,被攪和大數據的掠奪型商業模式狙擊,被沉重的家庭負荷與少子化未來雙重擠壓。唯一能夠召喚我們的,只有那精準算計觀者的「情感經濟」、一點也不浪漫的日韓美劇了。

人工智慧圍棋冠軍AlphaGo不是故事結束,而是一個新世界的開始。文化資料不僅僅只能作為科技的背景,更將織就構成台前美麗場景的動人細節。我們是否有想過,當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成為顯學的時代,已經不再是克雷.薛基(Clay Shirky)所謂的「認知過剩」的階段,而是「計算力與智慧」過剩社會時,市場上到底還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與服務?這些產品與服務會需要什麼樣的關鍵技術來支撐與突破?這些更新事物所構成的「新文化生活」,又有著什麼不同的可能性呢?

讓我用可能的情境來描述文化科技的衍生面貌。在〈效率市場的加密資料〉(Encrypted Data For Efficient Markets) 這篇文章中,描述著新創團隊Numerai團隊運用一種「結構-保存加密法」來創造出「股票市場效能問題」的開放參與解答,找到了更快速的演算法提升效能。全球文化市場資料的分享與合作,或許會需要這種類似的半遮掩技術,來擴大參與規模、進而導致新算法較容易誕生。

另外一個最近爆出的新聞:Spotify傳出「假藝人」爭議事件。在龐大的版權支出壓力與虧損下,Spotify選擇透過第三方製作公司合作,讓版權方降低版稅分成比例交換高曝光渠道。類似7-11推出自己的白牌瓶裝水與其他iSelect產品,Spotify在歌單中混入了這些「假藝人」,降低成本創造迂迴的收益路徑。這既是串流媒體為了生存的變形方式,同時也是商業交易與社會互動的異質新現象。文化科技會變形增生以往完全不存在的組織、角色、功能,卻扎扎實實地影響了生活的面貌。

我們的文化科技,將為我們帶來各種新生異形事物、與之過招對話。在點燃感動與目睹絢麗璀璨之際,為我們自己,開始準備那能夠走長走遠的行囊吧。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全球 80% 獨角獸都在用!AWS 為 AI 新創打造最強後盾
2025.11.14 |

生成式AI正掀起一波全球創新浪潮,新創企業正以驚人速度重塑產業生態。AWS與《數位時代》聯手製作的節目《科技潮什麼》,回顧了AWS日前舉辦的「AWS 台灣雲端高峰會 - AI 創新賦能日」論壇,帶聽眾掌握AI獨角獸與台灣新創的第一線觀察。

這場AWS舉辦的盛會,集結了全球專家對新金融、新經濟型態的全方位觀察。節目整理了論壇中提到的案例,從數據巨頭Palantir,到一年內達成獨角獸估值的日本Sakana AI,再到台灣的犀牛盾與完美移動,串起一場精彩的AI創業實戰課。

Palantir資深顧問Shawn Manasco 分享了自家「神秘數據公司」的成長故事。他提及:「過往美國軍隊很大,常常問一個問題,要等2-3周才有答覆,而且回答還是錯的。」Palantir在短短12天內,協助美國陸軍整合上百個資料庫,讓美軍即時掌握戰略資源。Palantir不僅展現AI與資料整合的威力,也揭示新創要成功必須解決真實痛點,而非「創造需求」,並能將技術轉化為實際商業價值。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Palantir 資深顧問 Shawn Manasco
圖/ AWS

日本的新創Sakana AI則在1年內就躍升為AI獨角獸。Sakana AI專注於用AI解決日本勞動力短缺與產業永續問題,在強調「速度」與「專注」的同時,也堅守安全規範,並在深耕技術的過程中,找到能真正影響社會的應用場景。Sakana AI提及:「這一切也要感謝AWS的協助,因為AWS提供很強大的資源。」

回到台灣,也有兩個亮眼的新創案例。首先是犀牛盾,面對全球市場中13,000張圖款與上百位創作者的內容管理挑戰,他們導入多模態模型CLIP,讓AI自動理解圖片與文字關聯,大幅提升策展效率;第二是完美移動,他們在開發技術時,找到了B2C轉型為B2B、API的商業模式,將原本針對消費者的AI虛擬試妝技術,轉化為API服務,成功打造可規模化的SaaS商業模式。兩家企業的共同點在於,不是一味追求最炫的技術,而是用AI解決實際問題。

要打造出好的AI服務,就必須有穩定、安全又可擴展的基礎架構。AWS正是許多新創背後的關鍵力量,全世界有80%的獨角獸企業都是AWS的客戶,而在專注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獨角獸中,比例更高達96%。AWS不僅提供雲端運算資源,更是協助企業從概念驗證、技術開發到全球營運的堅實後盾,讓創新能夠真正落地。

AI時代的浪潮不斷向前,AWS也將持續推動產業創新,並於11月18日高雄舉辦「2025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邀請政府領袖、產業代表與國際專家齊聚,分享前瞻觀點與實戰經驗,打造百工百業共創的科技展區,呈現更多雲端應用的真實場景。同時若想了解更多AI創新趨勢與台灣新創的成長故事,立即收聽本集《AWS科技潮什麼》,掌握這波AI轉型的關鍵契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